“爱与被爱,都是件温暖的事”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的公众号❤️
- 陪伴你的 第41文-
-2019.10.02-
90年代初,我的父亲还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
在德国留学的他,约着和好友在柏林相见。
见面寒暄、觥筹交戳,两人相约来年再见,
正准备离开,
好友却硬塞给了我的父亲一个信封。
只叮嘱他,到家再打开。
当父亲辗转回到了小旅社,
才发现小信封里,
塞得整整齐齐是一沓马克币。
德国人没有送红包的习惯,
况且好友相逢,并无喜事相庆,
那又为何要莫名其妙地塞钱呢?
那时的“中国人”,
在德国人的眼里,实在太穷了:
——穷到坐不起地铁、吃不起饭,
——穷到好友要用这样的方式,
偷偷接济。
父亲的好友是个很善良的德国人。
他用着自己能想到最温婉的方式,
尽力维护着父亲的自尊。
可如此小心翼翼的背后,
深藏着的,又如何不是一份
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怜悯与同情?
彼时“中国人”在他们的眼里,
意味着苦难与不幸,
意味着挣扎与无助。
“中国人”终究不是平等的朋友,
而是需要施舍的贫困对象。
我记得父亲说,
在看到钱的当下,
我有多么冲动想要掉头回去,
告诉他我不需要你的接济。
但奈何,
连“我不穷”三个字,
都没有勇气说出口。
18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异国土地。
那时我6岁,胖嘟嘟的还挺可爱。
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在国际学生宿舍楼里。
我刚到访,
便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叔叔阿姨们关切的“问候”。
有人问我说:
你们都住在稻草房子里吗?
有人问我说:
你们吃猫吃狗吗?
有人问我说:
你一定没吃过海鲜,没做过大巴车吧?
尚为年幼的我听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乐颠颠地逐一作答。
但如今的我知道,
彼时,世界对于中国,
充满了扭曲的遐想与猜忌。
那些提问,
包含的并不是对于陌生国度的向往与好奇,
而是惺惺作态的嘲讽。
他们或许对于年幼的我,
没有丝毫的敌意。
但世界看中国是什么样,
世界看我们,就是什么样。
友善的人们悄悄给我们塞钱;
恶意的人们喊我们支那。
我们尚能捂住耳朵,
蒙住眼睛走在异国的大街上,
却也永远无法洗掉,
我们黄色的皮肤和黝黑的双眼。
"中国人“,是我们永世的印记。
再后来,这些提问就慢慢地变成了羡慕与讶异。
在外读书的7年时光里,
我见证了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接纳、了解与崇拜。
他们开始羡慕我们不用拿着钱包出门;
羡慕我们凌晨三点还能毫无忌惮地走在大街上;
他们羡慕着我们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也羡慕我们庞大的市场和飞速的发展。
渐渐地,
越来越多的课堂讨论,
提起了中国、
深入分析了中国。
再也没有人包含着怜悯悄悄施舍,
也没有人嘲笑我们来自那个庞大却又落后的国度。
当西方文明开始试着了解中国文化;
当外国孩子们开始一字一句地学起中文;
我们终于再也不需要迫切地证明自己是谁了。
“中国人”,
变成了我们最好的名片。
2015年3月,加德满都机场,
土耳其的一架飞机冲出了轨道。
一时间所有航线停摆、
大量的国际游客被困。
那时,我的父母正好都在加德满都。
在所有的国际滞留旅客当中,
他们是第一批回来的。
他们一辈子都会记得别国游客,
注视着他们登上飞机的羡慕与懊恼。
那一刻,尤为自豪。
半个月后,尼泊尔发生了8.1大地震,伤亡近3万人。
侥幸之余,我曾问我的父母:
是否有过后怕?
万一再晚去一点点,再多留一会儿,
他们不知道要经历一场怎样的灾难。
但我父母的回答却很淡然:
没什么好后怕的。
因为我们相信,
即便再晚一个月,
不论多大的灾难,
我们也都能第一个回来。
是啊,
不论多大的灾难,
我们都有家可归;
有依可靠。
对于出行的游子来说,
“中国人”是我们最后的一张底牌,
是我们的习以为常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我从来不曾想过“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直到我真正离开了中国。
这些年我交了很多的朋友,
他们当中有些人
来自中东、非洲。
除了共有的国际学生身份之外,
我们却还有一个不一样的身份:
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而他们,是世界难民。
我记得有一次,
大伙儿提议,
每个人都要带一件家乡的纪念品来分享。
有人带了家乡的菜肴;
有人带了家乡的工艺品。
却惟独有一位来自非洲的女生,
捧了一本字典来到现场。
她像珍宝一样地捧着那本字典,说道:
这是属于我们国家的第一本出版字典;
它对于我来说
非常重要。
因为殖民与侵略、战乱与逃难;
我们的祖国正在消亡;
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正在消亡。
我把这本字典带到这里来,
是想告诉大家:
我有国、我有家。
我的国家,
有我为之自豪的绚丽文化,
和广袤的风土人情。
但是如今,
我带着难民的身份与黝黑的皮肤来到了美国,
我每天都要为了活下去而精疲力竭,
我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自己的祖国了。
我已经厌倦了
向所有善意的好奇解释:
我的祖国究竟叫什么名字?
它究竟在地图的哪一个角落?
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向的孩子:
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又是否有家?
她的故土,我从来不曾听闻;
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中文名称。
但我知道:
成长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里,
不论你曾经有多学富五车、家财万贯,
不论你逃到了哪里,
都没有可能屈身事外。
如今的我们,
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中国她在哪里,她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我们不需要斩断自己的血脉与传承,
只为谋得短暂的安稳。
同样生而为人,
世界却是那么的不公平。
我为她的迷茫与无助感到心痛;
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对了什么,
才配得上这太平盛世?
前两天,我参加了一个反对种族歧视的讨论;
那是我第一次认真了解美国历史。
我听着有色人种在台上痛斥这个国家的过往:
高加索人从欧洲驾船来到了这里,
也带来了殖民、奴役、侵略与屠杀。
原来美国一路走来,
它的建立、繁荣与兴盛,
从来都不光彩。
我看着房间内的白人们一个个表情复杂,
仿若把所有先辈们的罪孽都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我想着郑和下西洋,
馈赠了中华的礼物和文化,
却没有沾染上一点的献血;
我想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在经历了被殖民、被侵略、被焚烧之后,
依旧孜孜不倦地流淌着。
那时的房间里很安静,
直到一位白人朋友悄悄对我说:
我从来不曾有过归属感,
作为一个美国人,
我也从来不曾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那一刻我真庆幸,
自己是中国人,
不用背负泯灭人性的历史,
却能骄傲地向世界分享5000年的瑰丽文明。
我突然发现:
原来一个国家它再怎么强大,
如果没有文化,它就失去了底蕴。
如果兴旺得牵强,它就永远无法赋予人民自信。
原来“中国人”,
是我们最基本的尊严与体面。
没离开过中国,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懂,
什么叫做“中国人”。
没离开过中国,
我们会习惯性地
把稳定与安全感、
把历史与文明;
把全世界的尊重和善意,
当作习以为常。
没离开过中国,
我们也从不曾想过:
这些与生俱来的馈赠,
是多少人再怎么努力奋斗,
都无法取得一丝一毫的。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
这样慷慨的给予,
不是因为我们足够幸运,
而是太多先辈们的奋斗与屈辱换来的。
“中国人”,
它还代表了一种品性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