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官方公众号,坚持发布权威、重磅、独家、实用的财经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饺子,登顶! ·  13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资管巨头出手,猛追七倍大牛股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万科,突然拉升! ·  2 天前  
中国证券报  ·  1192倍!历史新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证券时报

超预期!央行重磅数据发布→

证券时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2-14 17:3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概述:本文分析了2025年开年中国经济呈现的稳定增长态势,具体涉及信贷、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等数据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政府债券发行、贷款利率、M1统计口径调整等与金融相关的话题,并指出促消费需发挥政策合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提振消费的关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

2025年开年,经济呈现‘开门稳’,信贷实现‘开门红’,超出市场预期。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超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6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关键观点2: 信贷结构和区域发展亮点

新增信贷结构释放‘两重两新’信贷需求,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劲头足,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

关键观点3: 金融政策支持和贷款利率下降

中央明确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有所下降。

关键观点4: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支撑社融

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净融资额近7000亿元,对社融规模增速形成重要支撑。

关键观点5: 货币供应量分析与展望

M1统计口径调整以适应金融创新变化。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后,将增强M1增速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同时,专家表示促消费需发挥政策合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之策。


正文

图片

2025年开年,经济呈现“开门稳”,信贷实现“开门红”,超出市场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2月14日公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4.9万亿元的高基数还略高一些,为年初经济平稳开局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受益于表内贷款较快增长、政府债券加快发行,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33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保持在较高水平。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口径调整后的狭义货币(M1)同比增0.4%。

有银行人士反映,1月信贷数据较好有春节因素的影响。从过往经验看,对于2月数据,届时与1月数据合并观察会更合理,可以熨平春节效应等因素扰动。总的来看,随着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协同发力,有效融资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为金融总量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基础。

超5万亿元新增信贷助力经济平稳开局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超5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08亿元。

从新增信贷结构的成色看,“两重两新”信贷需求加快释放、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增速快等都是当月的亮点。

2025年,中央明确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据西部地区一国有大行分行人士反映,今年各地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启动的劲头很足,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数据显示,1月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31万亿元。

住户贷款中,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当月增加4935亿元,表现不俗。记者从央行了解到,1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反映出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另据某规模较大的农商行有关人士表示,今年1月,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发放笔数均同比增长超30%。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一直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据了解,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4%,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80个基点。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支撑社融

1月,社融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83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33亿元,同比多3986亿元。

整体来看,1月社融规模增速保持较快水平,主要得益于表内贷款的较快增长以及1月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形成了重要支撑。当月,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净融资额近7000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近4000亿元。

1月政府债券的加快发行,并未体现在当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中。据专家分析,政府债券发行后形成的财政存款有所增加,但该部分存款不计入M2,叠加当月理财分流、去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1月M2增速稳中略降。

考虑到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融入的资金逐步支出,将转化为企业存款计入M2中,市场专家认为,未来M2增长有望加快。

M1“上新” 去年12月增速已由负转正

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是金融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货币分为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个层次。市场一般认为M1是当期经济活动的反映。

今年1月起,M1开始按新口径统计。“上新”后的M1在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后,统计口径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1月末,M1增速从上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同比增长0.4%。

谈及统计口径修订的原因,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此前解释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流动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符合M1统计定义的金融工具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考虑对M1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优化。

业内专家表示,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纳入M1后,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活期存款“跷跷板”效应。据市场机构普遍分析,修订后的M1增速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将增强。

例如,单位向个人发放工资时,货币从单位活期存款账户转入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减少;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消费时,个人通过银行卡(个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钱包、支付宝(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转账,货币转入商户的单位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增加;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10月起M1增速降幅逐渐收窄,2024年12月M1增速已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2%。

经济延续回暖态势 促消费需发挥政策合力

业内专家表示,开年以来金融体系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去年实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仍在显现,宏观经济延续回升势头,物价等经济金融指标边际改善。

高频数据显示,开年以来,一线城市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均维持较高景气度,高炉开工率好于去年同期,外贸保持较强韧性。在有效需求恢复的带动下,物价水平有所回暖,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至0.5%,其中,核心CPI同比已连续4个月回升。不过,亦有专家表示,由于春节错位因素,2月CPI可能会阶段性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近期各类官方表态来看,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正动态调整优化,向投资与消费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费转变。

专家指出,大力提振消费需要发挥政策合力,从根本上还是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民生保障。在居民杠杆率较高的情况下,继续依靠借贷驱动消费不可持续。国际比较看,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约70%,在主要经济体中已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很大,少部分人群甚至有过度加杠杆的问题,若未来收入跟不上,出现消费透支的情况也会更为明显。”上述专家称,相较而言,财政政策在促消费方面存有不增加居民负债、支持面广、撬动效果好等优势,同时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养老育幼等政策也有较大发挥空间,未来促消费要更多发挥政策合力。













责编:李丹

校对: 姚远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 究相关 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 股事会专栏 投资小红书 e公司调查 时报会客厅 十大明星私募访谈 刚刚!中国资产,全线爆发! 小米豪车,“一天一个第一”!圈速“超越”保时捷,雷军:非常激动! 两大主线,大爆发! AI突发!百度重大宣布:开源! 浙江省委书记召开座谈会!阿里云计算、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参加 昨夜,全线大涨!特朗普“对等关税”开征时间留悬念…… 俄乌突发!俄罗斯股市暴涨 刚刚!历史性一刻,《哪吒2》票房破百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