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中所提及的保险产品特指保障类型的产品,就是我们常见的重疾险、寿险、医疗险、意外险等等,至于理财类型的保险产品不再这篇文章讨论范围之内。
01
我跟朋友聊“生意”这件事,最大的感慨是,在中国最挣钱的东西就是牌照,换句话说就是门槛的高低决定了生意的终极。人人都能做的生意,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人都挣不到钱。极少数人可以做的生意,往往能做成巨无霸。
这在金融行业尤其明显,基金牌照、券商牌照、银行牌照,这些都极其稀缺且含金量巨大。作为金融的一部分,保险牌照也是如此,甚至要比刚提到的牌照还要难拿。
很多人都以大保险公司和小保险公司说事,只认平安、人寿、新华、太保,友邦。好像只有大公司的东西才能用,其他没有听过名字的保险公司就是江湖骗子。
我希望大家不要有这个偏见,大公司有名气,是基于几十年的市场运营,才有了现在的江湖地位,其他不太出名的保险,仅是相对于平安这类巨无霸而言,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是它们本身作为受保监会监管的正规军,实力是非常强大的。稍微研究下那些不太出名的保险公司背景就知道厉害之处。
之前有朋友质疑一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到了红线,会不会出问题。
我想说的是,保监会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旦触及到红线位置,它会开始动用行政权力,要求保险公司让偿付能力恢复到安全线之上。
就算保险公司不完成任务,那么保监会会要求股东必须增资,或者不允许开设新的分公司,不准销售新的产品等等,总之会有各种办法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让自己的偿付能力回到安全线之上。
如果真的存在极端到不可思议的情况,某个保险公司出现了问题,保险公司背后还有两道保障,那就是
“再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
。这里插一句,
伟大的巴菲特掌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再保险公司
!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身上的风险不是自己抗,而是继续分散到“再保险公司”,如果“再保险公司”这一层也出现了不稳状态,后面还有更强大的“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兜住。一层又一层的保障,足以让国内的保险公司稳定运营下去。
总之,在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要比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抗压能力强的多,受到的监管力度要大的多。无论是平安这类大公司,还是百年、弘康、瑞和、和谐健康这些中小型保险公司,实力都不用担忧,偿付能力也不用担心。
对我而言,买商业保险,最核心的就是看产品,看产品,看产品。产品做得好,同样的保障范畴能够提供最最划算的价格,就是王道。
02
我统计了下,在保险相关的文章里,总共有1300条留言,我把提及率最高的疑问做了整理,统一回复。
1、
线上投保不放心,担心未来理赔会出现问题。
这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蕴含了三个担忧:
一是对保险公司知名度的担忧,总觉得小保险公司不如平安那些大保险公司安全;二是对线上投保的保单担忧,觉得电子保单不靠谱;三是受到线下保险代理人的影响,觉得线上投保未来理赔难。
第一个担忧我已经解释过了,保险公司大小不重要,产品性价比最重要。
第二个担忧,线上投保的电子保单跟纸质保单都是有法律效应的,线上购买和线下购买,只是渠道不同罢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他们只是认保单,不会区分说某某某是从哪个渠道过来,或者某个保单是谁手里买进的。如果担心自己保单有问题,直接官网客服查询就OK了。
第三个担忧就是理赔的问题。
这么说吧,一个人只要按照正常流程,没有刻意隐瞒健康问题,投保成功后,保单无论是以电子形式还是纸张形式存在,它就是生效的。真的到了理赔那一天,电话办理报案申请理赔,资料准备齐全直接快递寄送至保险公司。
理赔是由理赔工作人员负责,跟代理人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别被忽悠
。
有朋友担心保险公司会不会故意找茬不赔,说实话,没有一家公司脑子瓦特掉了,非要故意赖账,相对于一单重疾险几十万的理赔金,保险公司的名声更值钱,更何况保险公司后面还有再保险公司兜底,他们跟不会故意赖账。
理赔这事情上,我还咨询过好几家保险公司的朋友,他们都认可只要是符合保险条款中的理赔条约,那么保险公司就一定会赔。
因此,我们把自己的健康告知部分做好,保险条款花点时间多读读,电子保单保存好,不过这个问题不大,未来肯定是互联网时代,通过官网渠道,报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查询到自己名下的保单。最后还有一个小TIPS,留心所在城市的保监局电话,真出现纠纷,保监局是一张王牌。
2、
类似百年康惠保这类产品为什么只在线上销售,线下买不到。如果线下买其他产品,又贵很多,这是怎么回事。
业内朋友对消费型重疾险做测评的话,十有八九都会把
百年康惠保(戳名字了解具体产品测评)
这个产品排在第一位。原因就是它真的是把价格打到了最极致,非常非常划算,而且保障的范畴毫不逊色其他产品。所以业内朋友开玩笑说,这完全是保险公司亏本卖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估计这个产品都是最划算的。
至于为何只有线上买,就是为了尽可能节约人力方面的成本,把价格做到最便宜啊。你想,线下要设立分公司,养人,铺渠道,做广告,这些钱最终都会落到产品本身。如果线下卖康惠保,真的要亏死的,代理人都没有利润,积极性就没有了哇。
那么,线上和线下销售没有区别的话,为什么不去买性价比更高,价格更便宜的线上产品呢。
3、产品好是好,偏远地区买不到怎么办?
业内朋友说保险公司有一整套非常复杂的测评体系,会对全国各地风险做个评估,通常来说城市的确的整体风险概率小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的风险概率小于不发达地区。
尤其是非常划算的那些产品,会对地域有一定的限制,没办法,都把成本做到极低了,风险上总归要严控下。其实,我个人觉得康惠保已经很给力了,覆盖的省市达到了20个,中国大多数的城市都可以买。当然,它有个BUG,就是上海地区不行,那么解决方案也有,可以考虑去买
弘康健康一生A款(戳名字了解产品测评)
。
4、关于通胀的担忧,很多朋友觉得现在买50万的重疾险,几十年之后,就算保险公司赔付50万,也不值多少钱了。
通胀这事情吧,真的是无解,这世界上没有哪个保险产品是可以抗通胀的。我知道有朋友说香港的保险保额能长大啥的。我想提醒一句,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要光听到分红有多少,或者保额能长大,就觉得特别划算,还要仔细算算每年保费,分红也好,保额长大也好,这些都已经被精算师反映到你交的保费上了。
所以不是这些产品抗通胀,是你多交出来的保费让你感觉产品抗通胀罢了。
回到通胀的疑问,我建议大家在读完文章后搜一下李元霸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题目就是
《关于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里面通过数学的方式解答了通胀的问题是,结论是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已经把通胀问题提前考虑进去了。
其实我们抛开通胀这个概念,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看:
一是保险是保障当下到未来,谁也不知道重疾的风险什么来,也许等不到通胀那一天,就出险了。二是50万以上的重疾险保额,怎么看都可以应对重疾的治疗。而且医学发展也会惠及到药品价格,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同样也会惠及到治疗价格上,我们总不能只看到贬值,看不到未来医疗环境的改善和药品价格的下降吧。
5、
纠结于消费性和返还型。
这个纠结跟“我要保终身还是保障到70周岁”一样,根源都是钱的事情。
返还型也好,保障终身也好,这些都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更加全面的保障,而且都集中在70周岁以后,风险高发的时段,那么保费上会增加非常多,这也是同样的保额保障,返还型每年交的保费是消费型的保费好几倍的原因。保险公司不傻的,返还带来的成本,以及70周岁之后的风险肯定要转嫁到保费上。
所以,这就是个钱的事情,经济实力够,保障终身也是OK的。
6、
关于健康问题的担忧,比如乙肝、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这类最常见的体检问题,还有糖尿病、地中海贫血、红斑狼疮等等的,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