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
【世界说】
联合
【读客文化】
,为过去一周的留言被选为“优秀评论”的读者送出
《在路上》
。
我还年轻,
我渴望燃烧, 渴望流浪, 渴望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大多数人从未启程就已老去,
而我们永远不死心, 永远在路上。
一直走下去, 我能见到新的地平线;
一直走下去, 我会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
你的路是什么路, 哥们儿?
作者:
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1922—1969)
20 世纪头号文学浪子,“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嬉皮士运动鼻祖,当代摇滚精神鼻祖……
上述一切名号都源于他那部惊世骇俗的《在路上》。
1947年起,“垮掉派”一伙人横穿美国的狂野旅行,不仅催生了《在路上》,更如星火般点燃了整个时代,促使无数年轻人踏上自我追寻之路。
凯鲁亚克被视为塑造当代青年文化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在路上》则被视为一部永恒的精神宣言,半个世纪后依然滚烫,历久弥新。
译者:姚向辉
姚向辉,又名BY,青年译者,译作有《漫长的告别》《长眠不醒》《马耳他之鹰》《教父》《七杀简史》等。
大约在1959年,我读了《在路上》。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
——鲍勃•迪伦
在过度的时尚让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情感变得迟钝麻木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重大意义,《在路上》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纽约时报》
如果杰克•凯鲁亚克没写过《在路上》,大门乐队就不会存在。它拉开了闸门。
——大门乐队键盘手 雷•曼札克
如果不是因为凯鲁亚克打开了这一道门,我不知道如何获得去做那些事情的勇气或愿景,甚至只是相信那些东西存在的可能性。
——感恩而死乐队主唱 杰瑞•加西亚
我把《在路上》视为一种神圣力量,它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并且将持续改变千千万万人的人生。
——摇滚乐记者 阿尔•阿罗诺维茨
“垮掉派”的文学运动来得正是时候,说出了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人盼望听到的东西。你不可能向别人灌输他不了解的东西。当凯鲁亚克指出路时,异化、不安、不满早已等在那里了。
——威廉•巴勒斯
战后美国作家可以走的道路中,凯鲁亚克选择了最具挑战性、最艰难的一条。凯鲁亚克表达了对信仰的需要,尽管这样的需要是在不可能有信仰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美国文艺评论家 约翰•阿尔德里奇
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的区别在于,后者面对着按照传统的说法即无力信仰仍旧坚持信仰时表现出的意志。如何生活,于是就变得比为什么生活更为重要。
——约翰•霍姆斯《这就是垮掉的一代》
很理解在国外受到伤害的同胞们。但是不要有过度的心理压力,其实这也是人的本能,都想要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加油!疫情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
——Sherly李悦莹
最近遇到的事情也是很无语,歧视不仅仅存在于外国人。可悲的是咱们华人也相互歧视。本人好多年没有回国,家乡是武汉的,就有中国同学指责我为什么不在家自主隔离还坐她旁边,发邮件辱骂我。并且到学校告我。
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还有很多其他朋友都很关心。组织起自我隔离群,支援物资群和义工群。只是希望敏感期间,大家多带点善意的心情去体谅一下周围的人。也许你无意的话语和举动可以起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后果。武汉挺住,中国加油!
——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