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手造博览会为我们呈现了非遗手工技艺的文化魅力。城市发展需要构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进程中,融汇东西文化的海派非遗应积极发挥载体的作用,让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共同打造城市的美好生活。
原文 :
《挖掘上海文艺非遗的资源》
作者 |
上海大学文学院 黄景春
图片 |
网络
上海
立足于江南文化背景,拥有丰富的传统和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保护
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在上海有5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22个市级项目。按照我国对非遗项目的“十分法”,前五类为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
,都属于文艺类;第六到九类为
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
,都属于技艺类;第十类为
民俗类
。上海的技艺类非遗项目比较多,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占54.6%,市级非遗项目中占66.7%;其次是文艺类项目,在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中分别占40%、25.2%。作为一座工商业城市,上海对技艺类非遗十分重视,研究也很多。笔者这里主要讨论
文艺类项目的保护问题。
可以看到,上海重要的传统性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都已成为非遗项目。体现近现代历史的
小刀会传说、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工人大锣鼓、上海港码头号子
等,体现上海传统农村生活的
宣卷、哭嫁哭丧歌、淀山湖传说、杨瑟严故事、吴歌、青浦田山歌、浦东山歌
等;还有能够体现上海宗教民俗和娱乐特色的
上海道教音乐、玉佛禅寺传统梵呗艺术、江南丝竹、越剧、沪剧、滑稽戏、上海花样经
等。这些代表性项目都得到立项保护,是上海非遗保护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在非遗保护中特别强调
传承人
的地位,对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有赖于传承人身体健康,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弟子,传授更多的本事,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上海市先后公布了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其中文艺类三百多名,一批著名艺术家都名在其中。这些传承人的年龄一般都偏大,有的已经陆续去世了。只有在生活上给他们以支持,为他们提供传承艺术技能的场地,为他们组织好安心向学的年轻学员,培养出新一代传承人,才能保证文艺类非遗薪火不灭,代有传人。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上海这座城市进行非遗保护,难度要比其他省大。
就上海市而言,在市区进行非遗保护难度又比郊区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应具有价值特殊性、社区传统性、文化活态性、存续濒危性。
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近代以来人们在生活上追求新潮、时尚、洋派,生活方式变化快,那些本土的传统性、独特性的文化元素比较容易被新的、外来的东西所取代。
上海有首民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又换新花样。”说的就是上海生活方式变化比较快的特征。当今电脑、智能手机、影视剧已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娱乐渠道,口耳相传的文艺类非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都市环境下开展非遗保护肯定会遇到更多困难。
相比之下,郊区文化生态中传统性成分较多,文艺类非遗的传承也能够较好进行
。宣卷在浦东、青浦等地还比较流行,就是因为这里的民间信仰环境依旧存在。杨瑟严故事在崇明流行,山歌在浦东流行,田山歌在青浦流行,也是这个道理。在上海港区曾十分流行的码头号子现在听不到了,因为上海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装卸工人,机械化、自动化的港口再也没有肩挑背扛的繁重劳动,号子也失去了继续流行的空间。
社会进步总要淘汰一些东西。保护文艺类非遗的一种方式是记录,即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艺活动通过录音、录像、文字保存下来,让它能够继续为后人所分享。
当然,
都市区的文艺类非遗保护也有人才集中、资源丰富、艺术水平高、消费需求量大等优势。
以传统戏剧和曲艺为例,上海的昆曲、京剧、沪剧、越剧、滑稽戏、苏州评弹、浦东说书等都拥有一大批优秀传承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演出场次也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这些案例可以进行分析和总结。
当下正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将来还会有第六批、第七批,
上海文艺类非遗仍有很多资源可以发掘
。譬如上海童谣,富有江南吴歌的韵味,也有上海地方特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童年记忆,完全可以先培育成市级项目,将来申报为国家项目。上海是一个有“棉花革命”历史、曾经“衣被天下”的地方,黄道婆、丁娘的传说很多,但现在“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技艺类非遗,文艺类非遗缺如,实为憾事。还有一些地方历史传说、近代名人传说、地方风物故事,也都可以整理。
如何挖掘、整理这些文艺类资源,做好上海非遗的保护工作,我们对此还可以动更多脑筋,做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