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
字
”关注,分分钟知晓汽车行业动态与趋势!
现如今,关于汽车内饰的设计,已经越来越智能化,物理按键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少,细心人可能会发现,几乎所有国内出售的车型,都是用简单的英文缩写来表示按键的作用。
小编不由疑惑,作为一个中文国家,为何那些按键的标识不设计成中文的呢?
设计法规和标准的约束
汽车本身的很多标识设计,都受国内外相关设计法规和标准的约束,比如标识的大小、形状、字体等,早在法规标准中定下来了,不能更改。而很多法规标准参照的是国际惯例,所以基本使用英文字符。
当然,也有些标识并未受限,所以车企有自主的发挥空间,但大多都会根据习惯来设计,比如那些超过3个字母或缩写容易使人混淆的,会设计成一个宜读的符号。
国际惯例的影响
汽车是在欧美国家最先发展起来的,很多技术与设计理念的标准都是欧美国家最先采用,加之英语是国际化语言,后起的汽车工业国家自然要向其看齐,自然包括了汽车内饰的标识。
比如,一说到“ESP”,大家就知道是车身稳定系统,一说“N挡”、“P挡”就知道是空挡和驻车档。
这就好像,一个人到餐厅时会问老板有没有“WIFI”,而不会说——老板,你这有没有无线局域网啊?
在汽车进入全球各个国家的时候,全都是以统一的英文缩写来标识,比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如果要翻译成中文标识的话,那么按键该设计成多大呢?要知道,任何一项好的设计,都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而这些基础功能的按键用简单易辨的英文缩写标识,实则已是最优的解决方案,目前几乎所有车载的交互系统中,厂商都会根据当地的语言环境进行本地化设定,根本不会影到车主的正常行驶。
车企内部的原因
对于车企来说,谁不想将自己生产的汽车卖到全世界?但总不能因为要卖给德国就换德文,卖给日本就换日文吧?
其实,各国车企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包出去的,且基本实现了全球化合作。
如伟巴斯特供应了全世界8成的天窗,爱信变速箱占据德系日系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贝尔海拉是全球空调面板的生产巨头.....
这样大批量的全球供应,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销往世界各地零部件设计基本一致,自然没有理由去改变“约定成俗”的英文标识。
当然,国内的一些自主汽车品牌如比亚迪,车内的功能按键就是用的中文标识,但那大多都是音量、多媒体一些好翻译的。
中英文的本质差异
相比中文而言,英文总共也就26个字母,且占用面积小,笔画更少,识别性极高,单词缩写后还可以高度概括各种内容,这些都是英文本身的优势。
放在汽车内饰按钮上,英文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三个字母“ABS”,就顶上“轮胎制动防抱死系统”九个大汉字。
有人说,英文可以缩写,中文不一样也可以吗?但缩写后的中文,很难一眼便让人识别出来。如果驾驶员在行车中不能迅速地辨别标识,那便不能做出正确的操作,这样是很危险的。
最后,小编要说的是,中文标识也好,英文标识也罢。
外国人的经典设计法则是——Less is more。
而我们中国人也懂得——越是简单的东西,往往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享受。
(来源:XASpeed车友会)
查看更多文章,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
精彩汽车资讯随时掌握!
关于我们:
| 盖 | 世 | 汽 |
车 | 每 | 日 |
速 |
递 |
由盖世汽车领衔打造的汽车行业第一媒体
是汽车圈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之一
联系与合作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