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提倡母乳喂养新生儿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一个新妈妈没有足够的母乳喂养孩子的时候,她应该怎么办?
“很多国家建立母乳库的经验值得借鉴。”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金表示,多年来,在英国、美国、法国、塞尔维亚、秘鲁、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越南等国家,由政府或医院牵头建立了
“母乳银行”
,鼓励哺乳期的母亲自愿捐献母乳,
经过严格的检验、存储后,按需无偿或有偿提供给早产儿、新生儿,以及其他需要母乳喂养的特殊人群。
李金表示,母乳对婴幼儿短期与长期健康成长都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随着国内外母乳库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母乳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有关母乳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母乳成分及作用:
母乳中包含蛋白质、生物活性物质、益生菌、细胞群及干细胞等成分。其中,蛋白质至少有400种,包括乳清蛋白、酪蛋白、乳铁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溶菌酶、瘦素、表皮生长因子等。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
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菌作用,促进有益菌生长、细胞增生等多种功能。
母乳中还有大量葡萄球菌、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可有效促进婴儿肠道对有益菌的定植,
对婴儿肠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母乳是一种含有大量不同成分的混合液体,
是公认的婴儿生物学上最佳食品
。母乳中的成分呈现动态化的变化,不同母亲、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均可出现变化。
母乳喂养的好处:
包括健康、营养、免疫、生长发育、心理、社会以及环境等多方面。母乳喂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母乳新鲜、无菌、适温、适量,母乳具有促进婴儿神经发育的作用;母乳中所含的抗体能保护婴儿免受腹泻、中耳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的侵袭;母乳喂养的婴儿能产生较多的干扰素,它能在婴儿受感染时动员免疫系统的蛋白质,以抵抗感染对机体的伤害;母乳喂养的婴儿较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在接种诸如抗破伤风、白喉、小儿麻痹、卡介苗等疫苗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有些母亲没有或较少母乳,有些特殊人群也需要母乳供给营养。因此对母乳较为丰富,自己的新生儿、婴幼儿吃不完的母乳,提供给其他需要的人,就是一种社会互助的行为。
▲从母乳捐献到母乳库,每瓶母乳都必须用专门的冷藏保温箱来保存。孙燕明/摄
李金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母乳捐献属于一项无偿捐献与使用母乳的公益性活动,属于“一点一滴,大爱无疆”的社会共济行为,是新时期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呈现。我国亟待建立非营利性“母乳银行”,并通过规范化管理确保母乳质量,及时为急需母乳的婴幼儿提供营养源,尤其是患病婴幼儿,有效满足新生儿对母乳喂养的客观需求,从根本上最大化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据李金介绍,不同产妇每天产奶量存在很大差异,少则10多毫升,大多数为几百毫升,有些产妇超过1000毫升。大多数产妇喂养新生儿后仍剩余一部分母乳,很多二胎产妇母乳剩余量明显增多。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为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
据此推算,全国每年浪费的母乳总量惊人。
产妇捐赠的母乳可用于:
早产儿、危重新生儿,吸收不良、喂养不耐受、免疫缺陷、先天性异常、母乳缺失、母乳不足婴幼儿,母亲死亡、因母亲疾病需暂停母乳喂养、母亲母乳可能有健康危害的婴幼儿。
母乳也可用于特殊医学指征人群。例如,母亲处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活动期,或正在接受癌症放化疗,无法正常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患重症感染性疾病、特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婴幼儿等。此外,母乳还可用于大手术后需要加强营养、肠外营养、肠道刺激人群。
李金建议,我国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鼓励母乳充足的母亲自愿捐献剩余的母乳,鼓励各级医院依托自身人力资源科学组建相关团队,在多样化实践中科学构建母乳库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范例: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母乳库
记者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获悉,从2017年开始,大兴区人民医院遵循公益性原则建立母乳库,由营养科负责到妇产科采集、储存、分配新鲜母乳,无偿捐献给急需的婴幼儿及癌症等特殊人群,并将不能及时用于临床的母乳储存到零下20℃以下的冰箱内,待临床有需求时再无偿满足临床需要。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母乳库建立后,2017年接受捐献母乳2620毫升,2018年接受捐献母乳3360毫升,今年上半年接受捐献母乳已经超过5000毫升,共计无偿捐赠30人次,均用于相关科室的临床需要,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无偿捐赠母乳过程中,医院对母乳进行严格的化验检查,对母乳的储存和运输也进行严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