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和岛  ·  100亿,影史第一!这个四川人,真狠 ·  23 小时前  
t0mbkeeper  ·  将军难免阵前死,嫖客未必马上风。 ... ·  昨天  
半佛仙人  ·  【 给人发红包皮是因为没钱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要么不要脸,要么不要命的日本人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29 19:03

正文


日本的“菊与刀”


二战接近尾声之时,美国政府委托一群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来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意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 研究成果 ,当属鲁思·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与刀》,首次出版于1946年。


有趣的是,作者虽未去过日本,但对日本帝国战争起源,明治维新的近当代史,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再到“菊与刀”传统的文明观等等各方面了解相当深刻,是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格的必读书目。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刀文化的象征,这两样东西承载着日本人的精神。


“菊”代表了 日本人对于静止而崇高美的追求,自然和乐的向往;

“刀”则是出身于等级秩序的日本人对尚武精神、等级分化、武士道德规训的天然依赖。


菊与刀,象征着一对极为矛盾的民族性格,以及日本文化的极端矛盾性和两面性。这种撕裂感贯彻始终,却和谐统一在传统日本文化 精神之中: “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


或者更为简洁的概括为:


要么不要脸,要么不要命。


耻感文化


日本人的一大特点,是动不动就鞠躬下跪,号称是谢罪。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不同于西方基督教形成的罪感文化,耻感文化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一切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活动,都是围绕耻感这一主题。


日本人的羞耻感,更像是我们成语中的恼羞成怒,这样的羞耻并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羞愧,而是对于自己的尊严受到侮辱的一种反应。日本人对于对手的行为也是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如果他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那么便会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对手。


日本人的“耻感”与西方人的“罪感”有着鲜明的分别。


西方“罪感文化”认为人天生有罪,上帝是监督者和审判者。所以,大伙都必须赎罪,而赎罪券是有不同价位的,但只要能拿钱购买赎罪券,你就可以心理毫无负担地去砍澳洲土著,剥 美洲 印第安人的头皮,或者把成批的犹太人送进焚尸炉。


日本人的“羞耻”,更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伪装术, 同样的一件事,有外人的情况和没有外人的情况完全不同, 只是这样的伪装天长日久,逐渐的也就摘不下来了。


中国人说“ ”, 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日本人则完全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外人的时候,内心的魔鬼就释放出来了 。这里的没有外人,指的是离开了熟人所在的环境。


为什么侵华战争中, 一些日本兵在国内是彬彬有礼的五好青年,来到中国变成放飞自我的杀人魔鬼,就是源于此。



死亡哲学



这种追求极致的道德评价,导致日本人总是沉浸在高度紧张状态,而作为平衡,日本人推崇极致的感官享乐,不管是华丽浮躁的浮世绘,还是烂漫的樱花风景,都呈现出日本对死亡的一种独特的哲学观。


日本人不惧怕死亡,甚至将死亡当做一种美好的事物。在他们看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另一种生的延续。正如日本语汉字“死”的发音为“しぬ”,其根源是“しなぬ”(萎ぬ),草木由发芽进入茂盛,进而衰退枯萎。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终究会迎来生命的终点站,正如植物一样枯萎衰败,重归土里。


从《源氏物语》到村上春树,日本文化讨论最多的就是生与死,《源氏物语》从开卷的“桐壶”篇,便就各人的死亡方式展开叙事,而最后浮舟的人自杀结尾。以绝美的笔触将日本以死而始、以死而终的死文化展现的华丽又透彻。


耻感文化和死亡哲学相结合,就是日本特色的自尽文化。 为了洗刷自身的 耻辱,日本人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


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


跟上一篇( 统治世界的阴谋?犹太人的超级献祭! )中提到的,跟喜欢献祭别人的犹太人对比, 日本人倾向于献祭自身,来博得良好的身后名。



换个视角, 日本人连自己的生死都看淡,又怎么会在乎别人的生命呢?纳粹杀人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日军杀人可能就是因为喜欢杀人本身。


在步入近代化进程之后,这种路线的纷争在不断的分化和交融中逐渐融合,不论是“菊与刀”的哪种精神,都同时具备传统和保守、积极和进步的一面。


与此同时,撕裂的民族性格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尤其是在二战以及之后的传统秩序演化过程中,这种极端性是这个民族最终走向崩坏的重要因素。


那么,日本特有的文化和国民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血腥暴力的大化改新


公元645年6月12日,日本奈良,飞鸟板盖宫大极殿。


皇极女帝(女天皇)正在招待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举行“受贡”仪式,日本头号豪族苏我氏的苏我石川麻吕负责宣读表文。


在一旁观礼的苏我入鹿,看到堂兄弟苏我石川麻吕肩膀发抖,汗如雨下,不由得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发抖?”


苏我石川麻吕回答:“因为靠近天皇,畏惧天皇之威而流了冷汗。”


苏我入鹿正为这句莫名其妙的话不明所以, 说时迟那时快,皇极女帝的儿子中大兄皇子突然从殿后窜出,挺着一杆长枪就向苏我入鹿刺去。与此同时,皇子的心腹佐伯子麻吕、中臣镰足等人也飞快杀出。


苏我入鹿见状大惊,站起身来正欲躲避,被佐伯子麻吕砍到一只脚跌倒。苏我入鹿倒在地上,向皇极女帝申诉自己无罪。女帝喝问:发生何事? 中大兄皇子吼道:苏我家谋反!女帝听闻后躲入后院 ,默许了政变的发生。


于是,周围一群人拔刀围上来,对着苏我入鹿就是一通乱砍。混乱中,也不知道是谁一刀把苏我入鹿的头当场斩下,血喷得满场都是,在座诸位贵宾身上都溅了不少。此后众人还不依不饶,把苏我入鹿剁成了碎块。


苏我入鹿被刺现场


在国礼现场,一众日本贵族表演如此血腥暴力的行为艺术,把朝鲜使者吓得心脏病都快犯了。第二天,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在自家的城寨放火,自焚而死。


这就是日本 历史上著名的“乙巳之变”。


从苏我入鹿的祖父苏我马子时代,苏我氏就掌握了日本朝政, 权倾朝野, 到苏我入鹿父子更是僭越皇权,横霸于世。


公元643年2月 ,在没有通知天皇的情况下,苏我虾夷直接把代表大臣(日本官名,相当于宰相)之位的紫冠私自授予儿子苏我入鹿。这就相当于曹操没有通知汉献帝,直接把自己的官位授予儿子曹丕。属于表面工作都懒得做,明晃晃地宣布苏我家要篡位了。


同年11月,苏我入鹿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杀了天皇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山背大兄皇子(圣德太子的长子),逼迫其全家上下二十三口集体自杀,朝野上下广有赞誉的圣德太子因此彻底绝嗣。


一万日元上的圣德太子


苏我入鹿还 把自己的住宅修得比王宫还豪华,更称自己的子女们为皇子,代替皇室执政,独断专行。


很显然,苏我入鹿犯了众怒,因此引发了这场血腥暴力的政治谋杀。


“苏我入鹿”并非人家的本名,政变之后中大兄皇子在史料中抹去其本名, 取了一个带侮辱性的“入鹿”的名字,意思跟网络上常说的“日了狗”差不多。 “苏我虾夷”、“苏我马子”大概也是后改的侮辱性名字,可见他们对苏我氏权臣的憎恨程度。


政变主谋中大兄皇子,出生于公元626年,政变之时只有十九岁。他并非长子,直接继位有“废长立幼”之嫌。在 中臣镰足的劝说下,他 迫使老妈把天皇之位让给体弱多病的轻皇子, 轻皇子即位后称孝德天皇, 这也是 日本史上第一次皇位相让。


轻皇子既是中大兄皇子的叔叔,也是他的舅舅,因为皇极女帝和上一任天皇舒明天皇既是夫妻,又是兄妹。写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有些相信“日犹同祖论”了。


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盛行近亲结婚,甚至包括兄妹、父女,这是出于其宗教信仰,为了维护王室“神之血脉”的纯净。在埃及混了几百年的犹太人也接受了这套思想,《旧约》中记载了大量乱伦情节,其中不少都是兄妹,比如该隐和妹妹结婚,亚伯拉罕娶了妹妹撒拉,罗得和女儿,拿鹤与侄女密迦,暗兰和姑姑约基别(生下了先知摩西)、暗嫩和妹妹他玛等等。源自犹太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把这套糟粕继承下来,长期奉行王室近亲结婚的传统。


由于亲戚太多,关系太复杂,亲情反而更加淡漠。政变大功臣 苏我石川麻吕为了谋求上位,逼死了自己的堂兄弟一家,自己日后也遭遇相同的下场。他的异母弟名叫苏我日向,在五年后向中大兄皇子诬告苏我石川麻吕要谋反,于是苏我石川麻吕一家也被逼自杀,死后还被枭首示众。


尽管查 无实据,诬告的苏我日向并未被治罪,反而被任命为九州大宰府(现福冈一带)的长官,负责管理外国使节和商贾。


在苏我日向的示范作用下,诬告变成了一种风险很低,收益巨大的买卖,接下来就是诬告成风,中大兄皇子趁机打击异己,安插党羽,把朝野搞成铁桶一般。


放在中国历史上, 中大兄皇子这种作风活不过三集,死后还得被批倒批臭。但放在日本,那就属于屈指可数的有为政治家。


中大兄皇子把叔/舅孝德天皇作为傀儡, 自己掌握大权,推动著名的“大化改新”,废除了以部民制为特点的日本奴隶制,参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建立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孝德天皇死后, 中大兄皇子又把老妈搬出来当吉祥物,这次改叫齐明女帝。660年应朝鲜半岛百济之求, 中大兄皇子 派兵支援,让六十七岁的齐明女帝御驾亲征,结果让老妈病死在路上,真是个大孝子。


中大兄皇子送走了老妈 之后,于公元662年开始以皇太子的身份称制,这一年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公元663年,依百济之请,中大兄皇子派军四万余人,战船千艘,再次发兵朝鲜,与唐军会战于白村江口,史称“白江口之战”。


日本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被烧死、被箭射死、被淹死的人数不计其数,军舰被焚毁四百多艘。 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尝试染指朝鲜半岛,以完败告终。



遭遇惨败后,原本就仰慕唐朝文化的 中大兄皇子,不是想着向大唐复仇,反而 更加彻底地拜服在大唐天威脚下:


爹爹揍我,那是对我的关爱!


他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赴中国学习,以空前的规模移植大唐帝国的先进文化,促成了日本社会的跃进式发展,中日关系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公元 668年,已经干了二十多年天皇工作的中大兄皇子终于正式登基,称天智天皇,四年后驾崩,享年46岁。


大化改新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调,大和国正式更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日本全面模仿隋唐体制,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有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地方为国郡里,军事上设兵团,经济上班田收授法,税赋上租庸调,法律上编写律令。


“大化改新”其他方面都学了唐朝,但是最重要的两点精华没学:


第一,中原王朝为了防止权臣弄权,尽量选择平民皇后;而日本为保持王室“神之血脉”,贵族之间乱伦的传统继续保持下去。正因为乱伦太多,日本王室贵族们人物关系就跟旧约中以色列人祖先关系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第二,没有学习科举制从平民中选仕,依然搞贵族统治。


这两条实际上就是一条: 日本社会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彼此隔绝,看起来是同属大和民族,实际上是两个种族。犹太人和盎萨人也有类似的特点。这样上层对下层的统治,基本等同于对异民族的殖民奴役,底线非常低。

直到今天日本依然如此,表面上民主选举,实际上选来选去就是岸田、安倍、佐藤等这些累世豪族,无非是古代的贵族政治改头换面而已。


有个种姓制度你还可以批判,有个辫子还可以剪了,深入思想的阶层等级观念,无形无相,你怎么祛除? 所谓“耻感文化”正是由此而来,用一整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约束各个阶层人的行为,不可越雷池一步。


与此同时,大化改新开启了公开刺杀,“下克上”的传统,成为日本政治的一大特色,其中还包含了日本特色的宗教斗争。



日本的宗教斗争


天智天皇玩了一辈子政变,堪称政变老司机,为了改变“兄终弟及”的传统,将天皇之位传给儿子大友皇子,死前做了周密布置,令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太政大臣一职在日本历史上首次出现),苏我赤兄为左大臣,中臣金为右大臣,苏我果安、巨势人、纪大人为御史大夫。这样,上有天皇为最高首脑,下有太政大臣辅佐政务,一堆顾命老臣辅佐。


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一看,哥哥搞这么多幺蛾子,不就是为了防我吗?我如果继续在京城晃荡,别哪天像苏我氏那样被围住乱刀砍死了,都没处说理去。他干脆申请出家当和尚,住在奈良吉野宫,暗地里跟各地不满朝廷的贵族喝喝茶,联系一下感情。


天智天皇在公元672年(壬申年)1月10日去世,同年五月,大海人皇子听说朝廷在招兵买马,准备进犯吉野,于是在六月先发制人起兵造反,之前的茶没白喝,应者云集。


这场日本版的“靖难之役”只持续了一个月左右,没啥政治经验的大友皇子跟孝文帝一样兵败自杀, 大海人皇子成了天武天皇。


这场村战级别的 “靖难之役” ,就是日本史上针对天皇最大的谋反——壬申之乱。


天武天皇通过反对嫡长子继承上位,上位之后又成为加强嫡长子继承制的先锋。他把诸位皇子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对天地神祇盟誓,不分嫡庶,效忠天皇,永不悖忤,和衷共济,千载安宁。日本天皇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开端。


天武天皇自己心里也明白, 发誓要是有用的话,那还要法律干什么?他当年也对哥哥发过誓,绝对不会觊觎天皇之位,最后不还是然并卵。


政变上台,自然也怕别人用政变对付自己。


天武天皇小时候看苏我氏如何借助宗教弄权,把天皇搞得生不如死。 我不如我哥会玩弄权术,但是宗教这事有啥难度?


权臣摸得,天皇自然更摸得。

为加强统治,天武天皇正式将宗教纳入国家政治轨道,赋予天皇统治以宗教权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从此开始,日本国王的名号从“大王”正式改为“天皇”,实为日本天皇神格化之滥觞。

这里可以解释前文中一个疑问: 苏我氏身为臣子,为何嚣张跋扈到如此程度,甚至连天皇都不放在眼里?


这背后涉及到日本特色的宗教斗争,以及“神选之民”解释权的问题。


日本古代相对于大陆极为落后,直到相当于中国的三国时期,日本列岛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意思是统治者是依靠萨满巫术来蛊惑民众,实现统治。文明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


三国志游戏中的卑弥呼形象


公元六世纪,佛教开始从大陆传到日本。佛教僧侣往往自带中原的先进文化、技术、器物等,比日本先进了上千年。 就好比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一样,对于日本本土宗教造成降维打击。


神权统治说白了就是黑社会那套,民众服统治者,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背后有大哥(神),谁不服就削谁。但是外来传入更先进的宗教,那就好比原来的大哥是黑熊精,结果人家背后站着孙悟空。除了跪下唱征服,你还有别的招?


苏我氏就是最早积极拥抱佛教的日本贵族,通过大力推崇佛教,在日本民众中获得极高声望,甚至盖过了天皇。


与西方利用基督教作为殖民工具不同,中原王朝并没有利用宗教来操控和影响日本政局,因此充其量是本地人借助外来先进文化,忽悠同胞谋取利益的“狐假虎威”。


苏我入鹿的曾祖父苏我稻目 主张尊奉佛教,甚至将私人宅邸改修为佛寺,其虔诚之心可见一斑。苏我氏与同掌朝政的物部氏,为了尊佛和排佛的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到苏我马子的时代,苏我氏彻底战胜了 物部氏,连其所属田庄、部民也全被没收。


借助宗教之力肃清政敌之后,苏我马子开始行废立天皇之事,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592年,苏我马子外甥女炊屋姬正式登基,即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女天皇—— 推古女帝。


推古登基后并没有向着自己的舅舅,而是立用明天皇次子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总摄朝政。圣德太子很有政治手腕,他也推崇佛教,同时大力推行改革,与苏我氏抗衡。圣德太子摄政二十余年,苏我氏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圣德太子一死,又无人能制衡苏我氏,到苏我虾夷,苏我入鹿更是无法无天,于是出现前文提到的 “乙巳之变”。


苏我氏“崇佛”,本质上其实是“崇唐”,家族虽然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但是他们的主张,却通过大化改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与中国 政治改 革,改革派失败往往人亡政息不 同,日本看似内部斗争激烈,但实际上不影响大局走向。


这就体现出日本政治斗争的一个特点:


斗争无论表现为什么形式,本质上都是改革派借助外部思潮推动变革,本土派因循守旧坚决抵制,双方碰撞外化的结果。无论斗争结果如何,谁胜谁负,最终大方向是不变的,都是追随外部思想进行变革。


但是置身其中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宏观思维,他们会感受到造化弄人,世事多变,是非成败转头空,万事如梦幻泡影。正如 织田信长的那首诗:

“人生五十年,

如梦亦如幻。

有生方有死,

壮士何所憾”


既然人生如此,那么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所以就会形成独特的死亡哲学。死亡哲学又往往跟宗教联系在一起。


天武天皇总结苏我氏借助宗教弄权的教训,系统性地复兴日本本土宗教。佛教代表中土文化,道教更是根正苗红的中土文化,于是借用《易经》中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将本土宗教定名为“神道教”。


虽然语出易经,但神道教与道教没什么关系,“神”意为天地万物的灵魂,无所谓善恶,神魔邪怪不分,统统称之为神加以祭拜。


对于日本人来说,拜神和拜鬼没啥差别,日本文化里各种神鬼精怪特别多,号称八百万神(鬼),比当时日本人口还要多了。

天武天皇擅长占星术,再加上当时阴阳之道等在大唐和新罗也很盛行,天武天皇设置了占星台和阴阳寮,负责占卜、天文、时刻、历法的观察与判断及相关的教育,用天文观测结合阴阳谶纬之术来辅佐政治,民间传说还负责除妖捉鬼什么的,这下跟神道教闭环了。一个造鬼,一个抓鬼,八百万呢,一天抓一个够抓到日本毁灭。


活跃于平安时代的安倍晴明(安倍晋三的祖先)就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晋三跟邪教有关属于家族传统,毕竟安倍家祖上就是跳大神的。


安倍晴明的二次元形象



由天武天皇授意和亲自审定,文官太安万侣等人,将日本上古神话搜集整理,加以完善,相继编纂成《古事记》《日本书纪》两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史书。


《古事记》分为神话卷、传说卷和历史卷三部分,从日本起源一直到推古女帝。日本起源于一对兄妹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的结合。什么八岐大蛇、草薙剑、天照大神、高天原等日本神话的元素都是来自这本书,你可以把它看做《山海经》和《史记》的结合,甚至干脆不少段落都是抄袭和化用的。比如八岐大蛇就是抄袭了山海经中的九头蛇相柳。


《日本书纪》的内容跟《古事记》差不多,只是神话色彩大大减少,以历史为主。在这两本书之前,日本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仅有口耳传说,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也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这两本书都是用汉字写成。


这两本书就相当于神道教的“圣经”,强调了天皇“天授神命”的神圣性与正统性,成为后世神社神道教教义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从最初的上古神话到持统天皇时代,形成血脉相承的关系,有了“族谱”的加持,天皇名正言顺地成为神的后裔。


由此形成以族缘或地缘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的信仰,尤其崇信天皇祖神——天照大神,主张神皇一体、祭政一致。在行政和教育上与国家密切结合,进行敬神爱国、崇祖忠皇教育。


此后直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就被佛教(包括多种宗门流派)和神道教交替占据。神道教作为后起的本土宗教,自身的宗教理论和体系很不完善,所以需要大量吸收来自中土的儒释道思想,甚至还包括西方基督教的思想。


比如在镰仓时代产生的两部神道,利用密教大日如来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理论,来解释和论证伊势神宫内宫外宫的统一关系,故名“两部神道”,还有佛教天台宗与神道教相结合形成的“天台神道”,认为日吉神社所供奉的山王明神本地乃是释迦法身佛,为日本的最高神,并在日吉神社内建造了神宫寺。


伊势神宫


此后,日本的宗教斗争一直在持续,比如镰仓时代出现了主张“神主佛从”的“伊势神道”,室町时代又出现了主张神道之神祇,原本是佛之化身的“反本地垂迹说”。本质上又是“本土派“和“外来派”的斗争,最终本土派占了上风,相传天武天皇下令建造的伊势神宫(重修了几十次),是日本最重要的神宫之一。


宗教原本就是因政治斗争而起。宗教的 诸神之战, 本质上是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反映,神祇作为不同势力派别的代表而已。


只是……神道教的八百万神鬼,数量有亿点点多啊!


这意味着日本的内斗,烈度可能不如一神教除异端,但是频率高太多了。


(未完待续)

连载系列: 文明的冲突与共生

  1. 为何LGBTQ话题在西方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1)
  2. 天启宗教中根深蒂固的殖民基因——(2)
  3. 只要舆论战搞得好,没有什么黑白不能颠倒——(3)
  4. 子宫才是征服世界的大杀器!——(4)
  5. 忽悠+精神胜利法,走遍天下都不怕!——(5)
  6. 如何遏制民族劣根性?——(6)
  7. 想要避免内战?美国唯有以毒攻毒!——(7)
  8. 伊朗国父居然被以色列人视作救世主?——(8)
  9. 大国危机的祭品:夹缝中横跳的悲剧——(9)
  10. 双标到无法自圆其说,那么就直接无视?——(1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