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
一篇旧文。近期有点忙,先用它填补空白期。
近日,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一幅价值2000万英镑(约1.8亿人民币)的毕加索名作《女子半身像》被一名英国20岁男子撕破。据了解,毕加索这幅作品绘于1944年,原型是毕加索的情人朵拉·玛尔。嫌疑人已被警方逮捕,并以刑事毁坏罪被起诉。
这并不是毕加索作品第一次遭到如此厄运。2006年,美国赌场大亨史蒂夫·韦恩在向朋友炫耀藏品时,不小心弄破了毕加索的名作《梦》。2010年,一名妇女在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不小心摔倒,抓坏了毕加索的名作《演员》。这两幅画的价值均超过1亿美元。
关于毕加索,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几个关键词:“立体主义”、“现代艺术”和“天价名画”。毕加索是属于那种少数在生前就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他的画能得到艺术界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认可,必有其价值内涵。
毕加索的画常给人抽象、立体的观感,比如下面这幅画:
《朵拉·玛尔的肖像》,油画,绘于1937年
图源:www.wikiart.org
画中的女子有眼睛有鼻子,但怎么看都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人。毕加索为什么喜欢这样作画?因为他打破了传统画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说上面的画不好理解,下面这幅画就更高深莫测了:
Troisieme Affiche Vallauris Faune,绘于1948,石版画
图源:artnet
不过,如果很容易被人理解,恐怕艺术家就要觉得自己太平庸了。假如读者觉得画家画得不好,也千万别动手碰人家的画,因为搞不好就要毁了上亿美元的名作。更何况,毕加索画画并不是“瞎画”,人家有很强的绘画功底。下面这幅
是毕加索的早年画作,你觉得如何?
《科学与仁慈》,绘于1897年
图源:www.pablo-ruiz-picasso.net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几幅命运多舛、惨遭“毒手”的世界名画,都被铸刻在了
纪念币上。
1495至1497年,达芬奇在米兰一所修道院的食堂墙壁上,以油彩与蛋彩为颜料,创作了壁画《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图源:zh.wikipedia.org
这幅画采用透视原理,使画面具有空间上的延伸感。同时使画面光源和食堂的采光一致,这样看来就像食堂延伸出去的另一个空间一样。耶稣位于中央,摊开双手,神情淡定,和姿态各异的十二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由于颜料问题,这幅画完成后没多久就开始损坏,几十年后壁画开始剥落,令修复者大伤脑筋。1652年,人们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也就是为了这道门,竟然人为的把画中耶稣与三个门徒的脚截去了。1796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米兰,修道院食堂被征用为马厩。1943年,盟军飞机轰炸米兰,修道院也遭到严重破坏,所幸绘有壁画的墙安然无恙。几百年来,《最后的晚餐》受到的损坏可以用“体无完肤”来形容,它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但在纪念币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后的晚餐》的完好画面。
此外,法国插画大师古斯塔夫·多雷曾以《最后的晚餐》为素材,画过一幅版画,这幅画是对达芬奇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画
图源:en.wikipedia.org
《圣经》故事系列:古斯塔夫·多雷的《最后的晚餐》
2016年纽埃仿古纪念银币
《蒙娜丽莎》也是达芬奇的名作,以画中女士的神秘微笑而闻名,但它成为世界名画的历史并不长,因为这幅画被法国王室珍藏多年,大众并不知晓。
1911年,这副画被一个卢浮宫的油漆匠盗走。两年后,小偷现身,想将油画转手给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未果,遭到警方逮捕。
不过警方没想到,面对法律的严惩,小偷却打起了“爱国牌”:他声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财产,理应回到意大利。意大利人民一听:嚯,原来这不是小偷,是“义盗”!于是,在舆论的同情和干涉下,小偷居然只被拘禁了半年。重返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由此声名大噪,吸引无数好奇的民众前来观赏,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画。
《蒙娜丽莎》和该画失窃后的墙面
图源:zh.wikipedia.org
不过,到了今天,保护文物已成为共识,若有人再敢对名画动手,势必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以《蒙娜丽莎》为素材的纪念币也有很多,下面就让我们欣赏其中几枚。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著名作品,如今保存在巴黎卢浮宫。这幅画场面宏大,用色对比强烈,具备浪漫主义气质。画中高擎三色旗的妇女,是自由女神的化身,在画中引导人民浴血奋战,也成为很多作品的取材素材。
《自由引导人民》
图源:zh.wikipedia.org
2013年,该画在卢浮宫朗斯分馆遭到一名女游客涂鸦,好在这次涂画对整幅作品没有造成重大损伤。无论在公众场合涂鸦,还是在艺术品上涂鸦,都是幼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为什么不做个安安静静的观众,好好欣赏呢?
《呐喊》是表现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出人类忧虑与恐惧。1893年至1910年,蒙克共创作四个版本的《呐喊》,分别被奥斯陆蒙克博物馆、挪威国家美术馆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