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 Ho
Yo Ho
A Pirate's Life For Me!
2007年5月25日,《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上映。
2011年5月20日,《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上映。
2017年5月26日,《加勒比海盗:死无对证》上映。
自2003年首部《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上映开始,这部跨越了13年的人物系列电影将海盗形象航向了全球。狡黠机智的杰克船长亦正亦邪、作风相当“不正经”。
但正是这股特别的个人魅力,不仅一举改变了世人对海盗穷凶极恶的印象,成功俘获了亿万观众的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留名影史,成为首个系列中每部电影都超1亿美元票房的系列电影。
这艘漂荡在加勒比海面上的海盗船究竟凭借什么特质吸引了这样一批长情的观众?
反其道而拍之的电影
通常来讲,当一部影视作品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才会以此为基础,创造同主题的主题乐园。而“加勒比海盗”却反其道而行之。
故事要从1958年说起。
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开幕三年后,华特·迪士尼先生决定在地下室建造一个有关海盗故事的蜡像博物馆。并且他希望,蜡像馆里的人物要会动、会说话。他把目光投向了制作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的动画师Francis Xavier身上。
华特先生亲自给Xavier打了一个电话,任命他负责新游乐项目“加勒比海盗”的脚本,包括该项目中使用的音乐及对话,以及开头那首标志性的主题曲歌词“Yo Ho(我的海盗生活)”。在他写“Yo Ho”前,他从未有过任何写歌的经验。那他是怎么开展这项工作的呢?
“他先哼出一些词来,华特先生会敦促他继续下去,直到结束。这就是他工作的方式——充满热情,与人合作,而且还很幽默。”华特迪士尼公司幻想工程总裁Bob Weis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不断启发幻想工程师,并且为每年上百万的游客带来欢乐。”
技术性难关则是由角色动画师Marc Davis解决的。他曾经使用机器动物重新设计彩虹洞穴矿山车,而这一次,他将利用声音动画技术,想办法让加勒比海盗的形象动起来。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和支持者,华特·迪士尼先生亲自坐阵“加勒比海盗”项目,甚至还会把这些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因为他希望就像制作电影那样来制作这些角色。
不幸的是,在加勒比海盗航行之旅在位于加州安纳海姆的迪士尼乐园正式推出前的三个月,1966年12月16日,华特·迪士尼先生因肺癌不幸离世,这也成为他毕生创作的最后一个项目。
1967年,“加勒比海盗”游乐项目正式开始营业。近40万枚“金币”铺陈的560米长的水道中,120多个声控角色环绕在旁,主题曲《Yo Ho!(我的海盗生活)》成为迄今近4亿游客不灭的记忆(数据截止2017年)。
“加勒比海盗”随即登陆全球。加州的迪士尼乐园、佛州的华特迪士尼世界、日本的东京迪士尼乐园、法国的巴黎迪士尼乐园以及中国上海的迪士尼度假区均有这艘海盗船的身影。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宝藏湾”是全球第一个以《加勒比海盗》电影为背景的主题园区。在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加勒比海盗”的水。幻想工程师团队特地专门前往四地采水带回上海,倾倒进“沉落宝藏之战”的水池中。这让各个迪士尼主题乐园的“加勒比海盗”游乐项目真正地联系起来。
并且,《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的全球首映正是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举办的。主创团队约翰尼·德普、携奥兰多·布鲁姆、杰弗里·拉什、哈维尔·巴登、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等全明星阵容出席。
这部电影上映后,在中国取得11.8亿人民币的好成绩。
《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主创在宝藏湾前合影
反转再反转的电影制作
1990年代初,剧作家特里·鲁西奥和泰德·艾略特产生了根据乐园游乐项目编写一部剧本的想法,最初的剧本完成后,并不被制作人青睐,并直言这是部“平凡的海盗电影”。
2002年,他们受到加勒比海盗主题公园开幕解说的启发,往电影中加入了超自然元素,如“金币的诅咒”、“僵尸”、“海怪”等等吊诡离奇的神话传说。编剧团队对历史、传说、神怪文化的小心拿捏,经过夸张和想像后,既顺应人们认定的文化常识,又不失观感。
然而,直线飙升的制作成本也让公司惴惴不安。在当时,投入如此之大的成本的电影屈指可数,这部刻画脏兮兮的海盗生涯的电影值得如此投资吗?
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表示,《加勒比海盗》可不是一般的海盗故事,而是剑指《黑客帝国》、《指环王》等魔幻大作的现象级传奇。当他制作完成样片,并且讲述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概念后,终于顺利得到了许可,继续拍摄。
(电影中身负诅咒的海盗形象设计)
按电影配乐人汉斯·季默的说法,《加勒比海盗》系列的开篇配乐是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完成的。
熟悉迪士尼的观众朋友们也许并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汉斯在今年刚刚公布的“迪士尼传奇奖”中榜上有名。他为《加勒比海盗》系列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对《狮子王》、《钢铁侠》等多部电影的用心演绎,让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传奇”。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在诸多作品之中,加勒比系列的主题曲“He's A Pirate”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每当杰克船长想出了一个机智狡猾的脱险计划,或是壮志满满地前往下一处冒险,又或是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时,这首主题曲总会适时响起,增添一丝大气磅礴的自由冒险气势。这首石破天惊的配乐,连同杰克船长的标志性的装饰和形体语言,成为迪士尼乐园中加勒比海盗游乐项目和戏剧演出的招牌。
但这首曲子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最开始找到汉斯时,汉斯拒绝了这份工作。他当时正在为另一部电影配乐。但这个故事实在太有感染力,他灵感如泉涌一般,为此写了相当多的音乐片段,最终接过棒来,完成了包含主题曲在内的大部分配乐。
杰克船长这一角色呈现也几经波折。
最开始,这个角色只是一个配角,是一个有点自傲的普通海盗形象。约翰尼·德普通读过一遍剧本之后,觉得难以把握,于是他作了一番针对18世纪海盗的研究。
约翰尼从在那个时代的海盗身上看出了“摇滚明星”的自由和不羁,认为他们是不被世俗的规则所局限的一群人。于是,他参考著名摇滚明星Keith Richards的表演风格,为杰克船长画上粗粗的眼线,举起妖媚的兰花指,走路时大幅扭动腰肢,还加上了几颗金牙。
这样离经叛道的表演最开始并不让人看好,甚至连整部电影都差点流产。好在演职人员的坚持,力排众议,最终将这部影片送进影院,呈现在世人眼前。而影片上映后获得巨大成功,也让“杰克船长”这个最不受期待的角色反而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主角。
严肃叙事的魅力
除去夸张的人物设计,《加勒比海盗》系列能受到如此欢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故事内容的精妙编排。
片中人物如杰克船长、海盗巴博萨、名门小姐伊丽莎白、铁匠威廉、皇家海军诺灵顿等一系列人物,都没有循规蹈矩地遵守刻板印象,而是灵活自由地选择阵营,亦敌亦友。角色之间的勾心斗角沉重而黑暗,动辄付出生命以及百年时光的代价也颇为沉重。而人物的幽默担当了这一严肃叙事的软化剂,为剧情增加不少趣味。
同时,《加勒比海盗》系列对于海盗文化的诠释也更上一层楼。在英格兰与西班牙强势争夺海上霸权互相争斗的大航海时代,海盗作为游离的第三方,升华成一种不甘束缚的冒险精神,代表着对于未知世界的猎奇,对于神秘宝藏的向往,以及叛逆、自由、放荡不羁的个性的张扬。
约翰尼在饰演杰克船长时,读了一本17世纪水手的日记,深受启发。在日记中,水手这样描述自己日复一日的海上之旅:
“因为地平线在那儿。
你想到达那儿,但你永远到达不了。
就是这样,遥不可及,但也难以放弃。”
而《加勒比海盗》系列对这样的愁思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朝那地平线出发。
你也“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