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然法师
慈和尚的学生们来我的精舍,说是拜访我,其实就是来找我喝茶、约饭与玩,主要是玩…….
我说你们丝毫也不像慈和尚,你们哪怕能沾染一丁点他老人家的学问、修为、行度,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嘛,完全没有修行的样子……
“师叔,您老就饶了我们吧,好不容易逃出来一趟,就是想来您这里放松一下咯,可别又给我们念紧箍咒!”
“别磨叽,您老赶紧想一会儿去哪里吃,又去哪里溜达,啥好吃好喝好玩的,赶快设计一下!”
“得嘞!不对……作为你们师叔,我本应该带你们进行一场修行朝圣之旅,但是你们如此冥顽不灵,真是对不起慈和尚呀,不怕他老人家此时正用神通盯着呢,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慈和尚,我们一直都以为是奇人,说起他的言行事迹,真叫人······
他是一个认真、敬业、洁净、严谨的人,非常修行,非常神奇地热爱他的修行。
神奇在于,如果人的大脑好比电脑的话,他那台电脑,开机速度极快,而且内存巨大,还一定安装了超级多核处理器,可以同时运行很多冗杂程序,而且随时切换,轻松迅捷。
有一天,他跟我一起参加一场大法会,一路遥远颠簸回来时已经深夜,从门外进到房间,说了句“终于回来啦”,脱下大褂鞋子,径直来到禅凳上,盘腿闭目,继续打坐,就好像刚从隔壁房间过来。
我问他,“不用休息吗?”
他睁开眼,精神抖擞说:“我在路上已经休息过啦,而且禅坐也是更好的休息。”
哦,也对,没毛病。
别人看电视,都在嗑瓜子,品茶闲聊,只有他闭着眼睛,默念:“在一数一,在二数二,知息长,知息短······”
办事情,人稍等,就好像电脑处理打开一个大文件,总需要缓冲几分钟吧,短暂等待时,有地方坐着的话,他一定跏趺静坐,如果没有,他就转而经行,经行要是还没场地,那么他就修立禅,无缝对接地连贯念处,完全不给修行冷却的时间。
有一天我要去另一个寺院玩,他说一起去。
我惊讶地说,“咦,你不是要翻译一篇经文吗?”
他说,“哦,没事,我去他们寺院做。”
于是,在朋友寺院里,我们几个人欢声笑语吃吃喝喝,他一边专注地在手机上打字,翻译完了一篇巴利语小经。
他也会休息,有一次休息了一周也不讲课,也没有外务,更没有任何工作,百无聊赖,我刚想提议他去旅行,他说,“唉,我自己来一次七日密集禅修吧!”
他说,修行就是最好的休息。
最让人气愤的是,这样一个修行狂,还利用修行间隙,学会了巴利语和弹钢琴,是的,研究原始佛教,学好巴利语是不稀奇,但他还学钢琴。
“圆儿时一个梦,挺简单的,学会了就放下了。”也是,他虽然学会了钢琴,但再没见他主动弹过了。
他的生活中,唯一主动的,就是读经与禅修。
他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全然专注地投入其中,而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可以观呼吸,只要还活着,呼吸就一直在,修行就在这里,所以既然我们已经在呼吸了,就不能平白无故地浪费掉每一个呼吸。”
佛陀曾经说,真正的佛法行者,应该多去修习呼吸,勤于修习呼吸,就会圆满四念处;勤于修习四念处,可以圆满七觉支;当勤于修习七觉支,行者就会圆满“明”与“解脱”。
慈和尚也是为了“明”与“解脱”,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活在眼前鼻下的这一寸呼吸上。
他说,我并不晓得我的七觉支何时会圆满,我只知道我的职责就是不断地去觉知,大量地实践觉知,因为间隔荒疏很久,才去密集训练一下的觉知,无法圆满最基本而基础的念处,更别遑论其他。
他说,僧人天生就该是修行的范例,因为我们的身份设置是纯粹地利于修行的。
佛陀时代,比丘僧们在天亮前就起身礼佛、念经、修习禅定以及经行,时间一到便外出托钵行乞,即使托钵,并不意味着不修行,而是每走一步,觉知;每向前一步,就是在观呼吸,觉知这一步,觉知一呼一吸,觉知身体,觉知觉知,那么一整天都在的呼吸,就可以变为全天候不断的修行。
他说,僧人真正的生活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成为修行,因为我们无须操心工作与赚钱的事务。
他看到许多在家居士,哪怕只有一点点零碎的时间,也要用来奉持八关斋戒,念佛,礼拜,打坐,他们无法像我们僧人这样有整日时间去实践修行,那么既然我们成为了僧人,又怎可辜负了整日的时间。
佛说,只要修行四念处,最短七天,最长七年,就一定能够获得见道解脱,
但是,有人因此抱怨说:我已经修行七年七月又七天了,却连初果都未证得,更不要提阿那含或阿罗汉了,就连初果须陀洹都未证得呢。
哎,七年,包括我们修行的所有时间,可是我们真在修行的时间根本不到七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七天,甚至七分钟,自己不要骗自己,
用心仔细计算一番吧,我们真正的修行,只有一点点而已,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迷失,都在自己演戏给自己看,保持觉知的清明片刻极少。
或者即便修行,也大多是缺乏正见,误入歧途。
修习并没有多难,一切都取决于真正用心去实践,勤于练习,勤于实践,就这样不断地修习,七觉支一定会自行提升,道、果、涅槃就会无处可藏,“明”与“解脱”就会生起。
终有一日,当“明”与“解脱”圆满时,我们会彻见四圣谛——知道何谓苦:名色就是苦,这是知苦;一旦彻见到了苦,心再也不会被羁绊与束缚,苦因将彻底消失、不再生起,尔时自然遇见涅槃。
涅槃并不在天堂远方,涅槃也不在佛陀那里,涅槃不在任何地方。
只是我们的心,还不具备看见涅槃的品质,因为心只能看见造作,还无法看见寂静。
但,
涅槃依然存在,从未消失,无生无灭,寂静就在眼前。
——慈和尚说:这就是我对于佛法的信心,也是我修行的勇气,也是我想成为的,僧人的样子,修行的样子!
“精彩!鼓掌!师父竟然已经神通广大到可以不远万里地附体在师叔您的身上,只能说我们这几个小猴子,永远是逃不出如来的神掌了——话说回来,到底今天中午去哪里吃,您老先给个话吧!”
“善哉善哉,我刚才已经做好了计划,我们先去吃火锅,再去吃蛋糕,最后再来一个冰淇淋!”
“得嘞,安排!”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