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本省”银币漫谈
湖北“本省”银币,清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896-1897)湖北省铸币。与普通湖北光绪银币不同,此类币背面龙图两侧加铸“本省”两字。这在中国铸币中唯此一例,殊为夺目,其币名也由此而得。除此之外,再加之其稀见异常,故历来被藏界视作中国珍稀银币中的大名誉品,久享尊宠。
据钱币界新近考证研究揭示,此种特别银币的的问世,系缘于市场的特殊之需而铸。
清光绪年间,自咸丰朝以来的铜原料供给紧缺愈加显现,致使铜铸制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价动荡不稳,并急速向“钱贵银贱”的趋势发展。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仅历时两年,银币一元从可换制钱一千二百文陡降至八百四十文。这种情况,造成了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不安。对此,在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北省造币厂铸发了此种背面有“本省”两字的特殊银币,用于平抑湖北境内的钱、银兑价。
史料显示,当时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规定,新铸的“本省”银币一元折制钱一千文,所有本地的官项收支必须使用此种银币。商民应缴各项税赋,须以制钱一千比一的兑换率到官方专设机构兑换成“本省”银元,再行税赋缴纳。这项行政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官方制定的银元与制钱的统一定价来带动民间的比价稳定。然而,由于当时银、钱比价的起伏动荡,不仅是银、钱复本位币制的先天缺陷,同时也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银、铜原料供需变化所造成的。一地一域的强制行政干预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此项政令的推行,遭到了民间的强烈抵制,人们用种种理由不去兑换定价高估二成的“本省”银元,以致此项地方性的法规在推行不久便告搁浅。而与之配套合的湖北“本省”银元,也在滞碍难行的情况下,被大量回收熔化。世间散落,寥寥无几。
湖北“本省”银币,传世所见有三等面值,分别为一元、二角、一角。均极稀见。其中,二角者尤以二角最为罕见。按史料所显,当时应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共五等面值的成套发行,但至今未有五角、五分这两种面值的发现。故钱币界历来都以一元、二角、一角这三等币值来作为“本省”银币的全套概念。由于其二角币稀见难觅,故银币藏家能集齐全套者,据计,自有藏以来未过三者,可见难度极大。
湖北“本省”一元银币,传世所见,多有戳记。其成因,长期为藏界所困惑。现据史料印证,似可释解:此类币系应特殊之用而铸,其定价高于普通银元,故须谨防伪造。而官设机构于收兑时,须经专门检验,并盖以戳记,以示验讫,既为有任承担者,又可藉以取得信用。此法为古代银两流通中所常用,或也为此币多有戳记之缘由。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钱商平玉麟曾先后有三版此一元币的伪造。前两版因程度较浅而废弃。惟第三版,系与造币厂职员串通,在造币厂中,利用专业机械及湖北光绪一元普通币废模,加字改造,程度极高,几可乱真。据钱界大师马定祥经验,其伪品,背面后加“省”字与币面之“省”微有不合,而真品面、背两“省”字形神相合。且“本省”银币真品,唯有一版,别无二致者。另外,由于旧时未见有不盖戳记的此币真品,而平氏所伪是无戳记的,故而,有无戳记也为其时辨伪之参考。
2007年秋拍中,展示了一枚全品“本省”一元银币,使人们幸得细加观摩之缘。此品为难得一见的无戳真品,而当时创纪录的成交价,恰也表达了藏界对其独具特质的认知。
正由于“本省”银币的珍罕,十多年前又现新仿造伪,并屡以所谓“全品本省”混迹于近年市间。由于其采用真币翻模驳样,故也形神兼具,难于辨识。只是因制模工艺与真品不同,故伪品图纹细部交代不清,且文字、图案与底板接口常显软弱含糊,缺乏真品的刀凿雕刻的明确、利落感。对此,若以真伪相形比对,应可意会。
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一枚
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一枚,重量:27克,铸额不多而流通日久,留存至今罕见,现收藏家直接得自于近代钱币鉴藏家张璜,张氏认为此银币留存于世甚少,完美品相者寥若晨星,此枚虽品相差强人意,但存世数量极度稀少,仍不失为中国机制币中的顶级珍品,国内拍卖会首次出现,征集自香港重要收藏家,美品
“光绪年间闽省所需银元均由粤省供应,维因路途遥远,往返费时,运汇多费,劳民伤财。闽督准商人孙利用集股购机,就在闽地试铸。未几奉户部令,不准商人附搭股本或自行铸造。后拟委派闽籍浙江候补知县孙葆办理,由善后局、盐道筹款续铸。后因局库支绌,无款拨给而作罢。乃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具奏续由官督绅办,是一时权宜之计,窒碍甚多,必须改为官办,以符政体。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委藩司张曾、盐法道杨文鼎督办局务,办理接受机器厂房、物料等事宜。其鼓铸费用均由该司、道设法筹款。铸成后发商行用。闽省自接办后改为“福建银元局”。往后所铸银元,其币上端均书“福建官局造”,与他省截然不同。闽省习用银角,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及三分六厘流通极广,其主币七钱二分铸额不多,留存至今绝少。
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反版 ”样币(proof)共二套十枚
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反版 ”样币(proof)共二套十枚,英国喜敦造币厂打制,置于精美样品盒内,此套钱币图样依面值共分四种,正面中心为“光绪元宝”四字,外边环绕一圈英文,背面中间为蟠龙,上为“广东省造”,下为面值分别为“库平七钱三分”,“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日后我国各省所铸龙详图样正面全为中文,英文在龙图这面正好相反,故钱币学家称之为“七三反版”,另有试铸机制制钱一种二枚。此样币是喜敦造币厂为广东钱局雕模铸造的全部币种,保存极好,甚为难得,存世仅见此例,极珍罕,完全未使用
喜敦造币厂钢模刻成?曾试铸镜面精铸币(proof)10套,除自留二套存档外,其缁送往中国广东钱局作为样币。二次世界大战中,喜敦厂为德军所炸,业务中断,一批铸币钢模和珍贵样币在50年代流入市面,掀起钱币收藏家的抢购热潮。广东省造“七三反版”银币是我国第一套的机铸银圆,本来就铸造量稀少,流通时间短暂,早就是我国银币中的大珍品,享誉中外。
十九世纪末期,我国清朝国力积弱,西欧各国列强挟其工业革命成功,技术上的优势,大举入侵中国,搜刮经济利益,我国沿海各省民间流通的银币,大部分都是外国银元,如墨西哥鹰洋、日本龙银、英国贸易银和美国银币。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正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有见于此,乃上奏朝廷,提议在广东率先设立钱局,后推行全国,用机器铸钱,制造银币,抵制外国银币垄断我国内之流通。光绪十五年,清廷批准,广东钱局正式成立,其造币所需的机器设备,全部需由外国进口。当时有德、英两国的造币厂争取这笔生意,最后由英国最大的私人造币公司伯明翰地区的喜敦造币厂获得。喜敦厂除售予广东钱局整厂造币设备外,并代设计钱币图样,雕刻钢模和技术的移转,从此我国正式进入机器铸币时代。
此套广东七三反版精铸样币征集自日本,就是英国喜敦造币厂的存档原物及原配锦盒,英文金字烫金,排列一正一反,五彩锈色色浆,全套银币保存极为完美,铸工精美绝伦,真是中国银币中最为重要的一套样币,是国宝中的国宝,全国各大公、私立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中皆未见收藏,独一无二,泉界瑰宝,名贵非凡。
1908年戊申吉林造光绪元宝中心“11”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一枚
1908年戊申吉林造光绪元宝中心“11”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一枚,1908年吉林省铸币,是吉林省干支年号系列银币中,版别最稀少的品种之一,此枚铸造规整,原味包浆均匀,光泽温润,状态极佳,集稀少版别与上佳品相于一身,甚为难得,PCGS AU58+,目前位列该公司评级分数的第二名;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1899年)之后,吉林省所铸银元均加铸干支年号,中心图案或花篮、或太极图。戊申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版式更改为中心花篮、中心满文“吉宝”以及中心数字“11”。至此,吉林干支系列银币前后共铸行十个年份版别。戊申当年,吉林银元局奉旨停办,与奉天银元制造总局合并,成立“东三省制造银元总局”。此后,再无采用吉林省名的银元。其系列银元中,以戊申中心满文、中心“11”最为珍稀。;由于吉林省所铸之银角成色较低,无法以一兑十,所以戊申年新铸银元时,将币面中心加铸数字“11”,意为以十一枚库平七分二厘银角兑换一枚库平七钱二分银元。币背面的满文,读作“大清国”,铸额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