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DeepSeek看不上阿里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19岁私奔裸婚,连生3胎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春晚差点穿帮的镜头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广州员工奴性事件 ·  3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恒大歌舞团团长嫁人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解读】十分钟读完汉传佛教史(下)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6-23 06:38

正文


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隋唐佛教已能融会印度学说,自立门户、开宗立派。一般认为主要的宗派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汉地继西域之后,成为弘扬佛法的中心,新罗(今朝鲜半岛)、日本的佛教徒也前来汉地求法。然而,唐武宗会昌灭佛后,各宗典籍散失,义学发展停滞不前。

宗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独特的教理与教规;二、强烈的门户之见;三、判教(判定各类佛经的意义与地位)与道统体系的建立。


三论宗

“三论”是《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的简称,属中观学的基本著作。三论宗主要讲“缘起性空”,以“二谛”(俗谛:有因果、父子、君臣、忠义之道;真谛:一切法毕竟空寂)、“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中道”(远离“有”、“空”两种极端、不着二边)为教门。

僧肇所作的“肇论”被奉为三论宗的第一部中国论著。为了与各家异说论辩,法朗将二谛说发展成三重次第:针对毗昙师的说一切有,强调俗谛是有、真谛是无;针对成实师的一切法空,指出有无都是俗谛、非有非无才是真谛;针对大乘师的有所得,表示要超越“有无”与“非有无”的二分、以“无所得”为究竟。法朗的弟子吉藏是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三重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重说,即“言忘虑绝为真”。他将佛说分为两类(小乘与大乘),将大乘分为三个层次(《般若》、《法华》与《涅槃》)。贞观之后,三论宗在中国逐渐衰落。

吉藏弟子高丽僧慧灌将三论宗传至日本。

天台宗

以中观学说为心要,以《法华经》为基本经典,提倡禅定与智慧双修,其目标是大乘的圆顿境界,即三谛(空、假、中)圆融、一念三千。因创始人智顗在天台山弘教而得名,又因奉《法华经》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北齐禅师慧文创立一心三观(空、假、中)之说,天台宗由此萌芽。其弟子慧思取佛经中定(禅定)慧(义学)等法创立学说,尤其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提倡定慧双修。慧思门下智顗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教学说:“五时”是将佛祖说法的五十年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化仪(说法仪式)四教与化法(教法浅深)四教的总称。智顗之后,灌顶撰写慧思、智顗传记,逐渐产生了法统思想。经历数代后,湛然复兴天台宗,被尊为九祖。经历了安史之乱与会昌灭佛,天台宗逐渐衰微。

贞元年间,日僧最澄与义真来天台山求法。次年回国成立日本天台宗。

法相宗

阐明“万法唯识”,亦名唯识宗。因两代宗主玄奘、窥基均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其学说继承印度瑜伽行派,以三性解释诸法,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分别是妄想臆构、真实机制与真实性,最终目标是转识成智。此外,法相宗还着重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因明。

因明 :梵语为hetuvidyā,因即推理的依据,明即知识之意。因明是古印度的逻辑学,主要以宗、因、喻三支作为推理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三支中以因支最重要,故云因明。


玄奘门下窥基提出“三时判教”之说:有教、空教与中道教。新罗僧圆测曾指导新罗入唐求法僧人,弟子回国后大力弘扬唯识学,开新罗唯识宗之先河。窥基传慧沼,但慧沼弟子智周仅能守成,此后该宗势力衰微。不过,法相宗的学说已经成为汉地佛学的方法基础,凡解释名相、分析事理,都不能不取材于法相宗之理。


(兴教寺玄奘、窥基、圆测舍利塔)

此外,玄奘所译《俱舍论》也盛行一时,同之前真谛传来的俱舍师说相结合,形成专门的“俱舍学”。玄奘门下有日僧将法相宗传至日本,俱舍学也同时传入,讲法相者往往连带讲《俱舍论》。至今仍有传承。

华严宗

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而得名。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别名贤首,又称贤首宗。其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又名法界宗。《华严经》用“海印三昧”来描绘佛境,形容世界上森罗万象的事物像海水一样被显现出来,一滴海水具有百川之味,万物就其关系来说都是“无尽圆融”,形成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互相包容贯通的大法界。


(敦煌绢画《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

初唐杜顺依《华严经》修普贤行,并重禅观,被奉为初祖。其弟子智俨提出“别教一乘”与“无尽缘起”:《华严》“一乘”独立于三乘之外,标明自宗高于天台宗;“无尽缘起”又名法界缘起,指宇宙万物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智俨被奉为二祖。其弟子法藏,试图融合当时所有新兴宗派的说法,提出“五教十宗”的判教说,并发展出“六相”、“十玄”来解释无尽缘起。


(现代艺术家重构法藏的华严镜像)

之后有澄观奉敕为《华严》作注,被尊为四祖。澄观所学与禅宗已非常接近,其弟子宗密以心学统一当时所有的禅教之说,被奉为五祖。会昌法难后传承中断。

智俨有弟子新罗僧义湘,归国后创建了海印寺等华严十刹,被奉为朝鲜华严宗的初祖。法藏的弟子新罗僧审详,又将华严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律宗

着重研习与受持佛教戒律,故得名律宗。律宗的经典依据是四律五论。隋唐时《四分律》最为流行,基于对其不同的理解,律宗一分为三:南山宗、相部宗与东塔宗,以南山宗势力最大。

南北朝时,《十诵律》盛行于江南,《僧祇律》流行于北方,而《四分律》则要到北魏法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开讲时才逐渐受到重视。慧光撰《四分律疏》等,奠定了南山宗的基础。慧光传道云,再传而为智首,慨叹当时不同律典互相混杂,即考定古今学说,影响很大。智首门下道宣,对《四分律》颇有研究,并在关中立戒坛,开创南山宗。道宣的再传弟子道岸奏请唐中宗下敕在江南一带施行南山宗戒律,从此《四分律》独大。

道云另有弟子洪遵,再传而为法砺,其学主要盛行于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故称相部宗。法砺有弟子满意,居长安崇福寺,后世号为西塔律师,故相部宗亦称西塔宗。另有怀素也曾跟随法砺学习,但因见解不同而另立宗派,号东塔宗。相部、东塔至唐末逐渐衰落,而南山蔚为大宗。

扬州有鉴真和尚,本南山宗人,兼习相部、东塔两宗,赴日本讲《四分律》并注疏,日本律宗由此发展起来。


(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藏)

禅宗

“禅”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是佛教修习方法的一种。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又因强调彻见心性,亦称佛心宗。汉末所译多为小乘禅法,到东晋时大乘禅法才开始流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念佛法门,从观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到观念诸法实相。刘宋时所译《楞伽经》是后世汉地禅宗的思想来源。

禅宗自谓教外别传,称迦叶为印度禅宗初祖。此后秘密相传至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时来汉地,成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的禅法分“理”、“行”二途。理入的要点在于“含生同一真性”,重在“安心”、“壁观”(如壁坚定不移)。从理入导出四种践行(报冤、随缘、无所求、称法)。相传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


(明宪宗达摩画像)

道信在黄梅带领徒众自耕自足,将教义简单化,提倡念心即念佛。他在著作中多次引用《金刚经》,其禅法逐渐由《楞伽经》转向《金刚经》。其弟子弘忍创开东山法门,以一行三昧为中心,以守自心为方法。弘忍门下神秀颇受武则天推崇,是为北宗。慧能则在岭南宣传简易法门,是为南宗。北宗强调种种方便法门,而南宗则标榜顿悟。

相传慧能还有弟子怀让与行思。怀让弟子道一开洪州宗(亦称江西宗),其门下又创临济、沩仰二宗。行思门下则开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此外有牛头宗法融,也将传法体系上溯至道信一脉。

新罗僧法朗、神行将禅宗传入朝鲜。此后又有道义弘扬南宗顿悟之说,成为朝鲜曹溪宗的创始人。之后,朝鲜禅宗日渐兴盛,开禅门九山。

净土宗

提倡修持念佛,借佛力而往生净土。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其特点是没有繁琐的哲学论证,描绘了一个与现世苦难社会对立的圆满佛国净土,简化修行程序,强调愿力与念佛。

弥陀净土信仰在汉魏时传入汉地,流行于两晋。庐山慧远曾邀高僧文士“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修习以观想阿弥陀佛为内容的念佛三昧。但真正对社会有影响的是北魏昙鸾,他将佛教的修行分为难行道与易行道、自力与他力:依靠自力勤苦修习以证觉悟属于难行道,而恭敬地念诵阿弥陀佛、依靠佛力往生净土则为易行道。他还具体提出“十念”的方法:名字、相好、光明等,认为观想佛时,心即是佛。之后道绰教四众每日念诵佛名七万遍,禅定念佛变成口称念佛,被尊为二祖。善导在长安推广净土宗,被尊为三祖。法照往来于长安与五台山之间,提倡“五会念佛”,被尊为四祖。贞元年间高僧少康在浙江一带行化,有人尊其为五祖。


(榆林第25窟,西方净土变)

除弥陀净土外,还有弥勒净土。东晋道安曾誓愿往生弥勒净土,唐初玄奘也信仰弥勒净土。中唐以后,弥勒净土信仰渐衰,唯弥陀净土信仰独盛。

12世纪末,日本僧人源空以昙鸾的《往生论注》与道绰的《安乐集》为主要理论依据,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创立净土真宗。

密宗

声称显教(大、小乘佛教)是应身佛释迦对一般凡夫的说法,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音译毗卢遮那佛)对弟子所说的奥秘大法,故得名密宗,也称真言宗。密宗重祈祷、咒语,小可治病安宅祈雨,大则究竟成佛,强调礼拜供养及相应的仪轨。


(敦煌绢画 毗卢遮那佛 双肩有日月,胸部是须弥山)

密宗的修行分为三密:身密,手结印契;语密,口诵咒语;意密,心观本尊。由修行三密而得加持,佛力与修行者产生神秘的感应作用,可以即身成佛。密教的修行仪式有严格的规范,须经阿阇梨(传法师)传授。阿阇梨给受法人在曼荼罗(坛城)内举行灌顶仪式,才算正式入教。

灌顶 :以清水浇灌受法人头顶,意指洗去无始以来附着于身心的无明烦恼垢秽,引出本来的自性清净之心,然后再授以密宗的秘印(手势)与秘明(咒语)。


咒语在佛经中较常见,而密宗则外重仪轨、内附观法,自成独立的系统宗派,在汉地的正式建立是在唐玄宗时,密宗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密宗法门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即智差别、理平等二门。胎藏界的主要经典为《大日经》,由善无畏传一行与新罗僧玄超,玄超传惠果。金刚界的主要经典为《金刚顶经》,由金刚智传不空,不空传惠果等五位弟子。惠果一人兼传胎藏、金刚两部,形成“唐密”。门下弟子有日僧空海、新罗僧惠日等。空海回国后在东寺弘扬密宗,是为“东密”,以与最澄所传天台宗之密教相区别,后者被称为“台密”。

会昌灭佛之后,密宗在汉地逐渐式微,在日本反较为盛行。


宋元明清,佛教继续发展

唐末、五代,佛教经历了两次法难与朝代更迭的战乱,经典散失、寺院毁弃、僧徒还俗,逐渐走向衰退。到了两宋,由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才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南宋时甚至有两部佛教通史的问世,即《释门正统》与《佛祖统纪》。不过,此期国运不昌,且有新兴理学的反对,汉传佛教虽绵延不绝,但已不如隋唐时的鼎盛气象。之后的明清两代,仅在守成的基础上略有发展。

宋代佛教的主要特点是译经与刻经的兴盛,尤其是刻经对后世佛教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的佛教徒则重视实践,禅宗和净土宗最为流行:出现了几种大型的禅宗《灯录》与各种《语录》;净土宗则几乎发展为佛教各派的“共宗”,信徒大都归心净土,念佛结社之风盛行。此期的天台宗从朝鲜、日本寻回了一批文献,重新引起了僧徒们的讨论兴趣;又因重视念佛、礼忏与律行,故在民间也比较普及。华严宗则由于高丽僧人义天将本国所存的法藏著作送回而迎来了一次中兴,并进一步与禅宗合流。律宗是南山宗一系单传。

元朝时,在统治者崇佛政策的影响下,汉传佛教也有所受益,体现为僧尼人数的增加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寺院甚至大力经营工商业。教义方面,唯有禅宗的曹洞、临济两家还能维持门庭。另有一些民间教派的兴起,如白莲教等。随着元朝的灭亡,喇嘛教在内地也逐渐式微,禅宗与净土宗取而代之。

明朝佛教继续发展,刻经方面以方册装取代梵夹装,便于佛经的携带与阅读。清朝统治者也大都崇奉佛教,僧官制度沿袭明代旧制。嘉庆、道光以后,国本动摇,佛教也渐入颓相。明清两代,文人学士中奉佛的居士逐渐增多,撰述颇丰,形成一股强劲的居士佛教的潮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开发者全社区  ·  DeepSeek看不上阿里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19岁私奔裸婚,连生3胎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春晚差点穿帮的镜头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广州员工奴性事件
3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恒大歌舞团团长嫁人了
4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