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凡禾的画,是可以读、值得读的
——这是叙事性的魅力,无论文学还是绘画。
既是叙事,便有修辞
。明喻、暗喻、互喻、隐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渐变,衬托、反差……吕凡禾在视觉修辞上的种种手段,始于日常见闻,历经“脑回路”的重组、变形、改造,最后以水墨的姿态一板一眼地落到纸上。
若无生活凭依,叙事就会变成无源之水;若无想象加工,叙事则可能沦为照本宣科的流水账
(某种拙劣平庸的
“写实”)
;而必要的手头功夫,是保证前两道工序不会拉胯的必要基础。
吕凡禾的画,早期多是直抒胸臆,迅捷而粗率,有一种呐喊的力度;这三四年的作品,张力仍在,但收敛了、克制了、文明了——
文明的一大特征,是会讲笑话,幽默起来了
。
她的画,虽是纸本水墨,但与传统印象中的“中国水墨画”大相径庭。后者,要讲“中国”的传统,严肃雅正,有种种压死人的道理;要讲“水墨”的韵致,笔法墨法变化多端,当然也不乏种种难逃的规矩。
但吕凡禾没在这些个规矩里
——或者说,规矩她懂,只是不愿再入牢笼、再落窠臼。就像她在下面的小问答中所说的:“首先是艺术的问题,然后是绘画的问题,最后才是材料属性问题。”
说到底,一旦落笔,以上问题都将退隐。剩下的,只有具体的问题:如何开题,如何构图,如何充实画面的形与色,结尾如何收笔,最重要的是,如何借种种虚构故事、三维假象,讲出自己的真心话以及对人生、世界的态度。此即所谓:
以虚构入真实
。
对我而言,吕凡禾的绘画吸引人的其中一点,是她在直接表意和“贴牌”表意之间的灵活转换。所谓“贴牌”,大概是故意制造一种山寨的意象,让画面上的诸元素相互碰撞、消解,在语意的互动中带出一点怀疑或批判来。
比如《墙》,看似寻常的铁围栏,但局部被改装成红缨枪后,意思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无法判断观众所处的是墙的内部还是外部,虽然背景的天空云彩尽显岁月静好,但红色的缨穗难免让我联想到义和团——或当代义和团。
再如《喜》。白色床单上残留红色血渍——那有可能是女性的月事遗留,但也有可能是破处后的见红,白色枕头上汗渍似乎还没有干透,暗示动作的激烈程度或空气的湿度。窗和床头柜,乃至红色的墙,都颇有廉价出租屋/小旅馆的气质,床头柜上烟灰缸的四五个烟屁股,可能提示了这样一个画面:事后,男人默默地抽了一支又一支的烟,女人则蜷缩在床上无声抽泣。
——当然,以上可能完全是误解和臆想,一种充满了中年油腻男凝视色彩、《故事会》和《知音》微小说风格的捏造。但不管怎么样,这是绘画的魅力:
它的暧昧性激发了观众的想象,让观众自行构建故事
。
诚如以上和以下显示的,你会发现色情/情色意味在吕凡禾的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有炽热的、能感受到其欲望火舌的表达,也有反讽的、虽不意在批判男权但同样使人省思的表达,还有一些,则暧昧模糊,难以确认
立场。
这三者都吸引我的兴趣,如前所述,因它们有叙事性,而且这叙事性与“性”这样一个可映照种种问题的关键词连接。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
叙事性总是最好的一把勾子。
我将涉及具体作品的问答提到前面,笼统的问题则放在后面,这样,有毅力坚持和耐心不济的读者都可以各取所需。
当然,如果你恰好在厦门,还可以去山上艺术空间看她的原作,她的个展《烧刀子》将持续至7月28日。
展期 :2024年6月29日 - 2024年7月28日
开放 :周二~周四 10:00-18:00,周五~周日 10:00-21:00,周一闭馆。免费。
〇 :
《比基尼》那张,蕾丝内裤被当作口罩,我不确定这跟性或女性主义是否有关系,但临时想起来,疫情爆发初期,美国对于是否执行口罩令有很多争论和冲突,其中,一个弗罗里达州女性在(似乎是听证会上)抗议口罩令的时候说了一句非常牛叉的话:”I don't wear a mask for the same reason I don't wear underwear, things gotta breathe"(我不戴口罩的原因和我不穿内衣的原因一样,那玩意儿得呼吸)。虽然多半无关,但我好奇你在这张画里想表达什么意思。以及,
顺便说说你对女性、女性主义以及爱情的看法?(看画的第一印象,我觉得你反倒是有些中性化的)
L :
只是疫情期间某天看见一个女人戴了一个蕾丝口罩,像个蕾丝内裤一样,我心想,居然还有这样的口罩,这比穿蕾丝内裤都性感搞笑。
我经常生出一些坏坏的念头,
有些幽默感平时在语言表达上反应不够敏捷,就会放进画里开个玩笑
。
我常开玩笑说,
让世界变得美好的三个事物是:女性、大自然和艺术
,哈哈哈。
我觉得女性的存在才让世界可爱,但我没试图在作品里表达女性主义
。很多人看画的第一印象都是比较中性,也确实和我的气质比较吻合。
至于爱情,
我觉得爱和爱的能力比较重要,爱情不是必需品,但爱是
。
《关于木瓜的研究》 117x97cm 纸本水墨 2023
〇 :
《卸下伪装》和《关于木瓜的研究》这两张,都比较直白,还挺令人遐想连篇的,对于性、欲望、窥视和禁忌等等,也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L :
很多画面里都出现有性暗示的东西,比如《关于木瓜的研究》里木瓜的意象就是女性器官的暗示,这个话题大家平时都心照不宣地回避,但是我想在看画的时候,每个人与之相关的内心活动也许都很活跃,很多经验都被调动起来了,但都不会直白表露。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样本,
至于窥见了什么,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所察觉
。
〇 :
近作中,有几张是带有危险性或疼痛感的,比如《烧刀子》《红书》(或许还包括《尽忠报国》,但它的性质应该有所不同),“烧刀子”还被作为山上艺术空间的展览标题,欢迎也分别说说。这两张都出现了刀的意象——你自己做饭吗?以及,我觉得你画的刀的形制和造型也都值得琢磨——它们似乎也有性格和相应的角色,有拟人和象征的意思。
L :
《烧刀子》和《红书》中都出现了刀的意象是个巧合。
“烧刀子”是辽东的一种白酒,因为它度数高、味道辛辣浓烈,喝下去像利刃穿喉,所以叫“烧刀子”。段少锋老师策展的时候,看画觉得作品的气质和“烧刀子”酒的意象比较契合,就问能不能就这个题目画一个作品。我当然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是这种酒从民间里来,有一定江湖色彩,一个是够猛,喝的人少市面上卖的也少,我喜欢这些背后暗藏的内容,于是欣然接招儿。
我想的是既然是命题创作,就像点菜一样,点了“烧刀子”,那我就给上一盘红烧刀子,像烧茄子、红烧肉一样,
看上去漂亮的一盘菜,实际食材是烧红的刀子,是灼热的冷兵器,
这也和展览作品的调性符合。
另外我还把这幅画安排在展览的最后,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而在藏,藏在最后也有图穷匕见的意思,这是布展上的一点小心思。
《红书》的刀也是藏起来的,重点在“红书”的意象和被划开的口子
,书皮的软塑料质感其实是选取过,有一定指向的,但也可以单纯当成一本书理解。
平时做饭,但都比较简单,画里有几把刀的造型就是来自平时用的刀。
《一帘幽梦1》
纸本水墨
68x64cm 2021
《一帘幽梦1》145x64cm 两联 纸本水墨 2021
〇 :
《一帘幽梦》,画了好几张类似的,(浴室?)窗帘上的二联图案,跟窗帘拉开后的实景形成新的叙事,有点早期西洋戏的感觉。
L :
《一帘幽梦》画了两版,2021年的是对2019年的延伸。
是卧室的窗帘,白天拉开鸳鸯就分开了,晚上拉上鸳鸯就在一起了。鸳鸯在传统文化符号里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爱情忠贞,但实际上鸳鸯是“出轨成性”的动物,过了繁殖期就另寻伴侣了,所以用窗帘上鸳鸯的分合暗示了人的情感关系。
《一帘幽梦2》145x64cm 两联 纸本水墨 2021
另一张窗帘上面的图案是一只华丽的凤凰,拉开发现里面是只鸡的屁股。这几件作品都在打破这些符号原先在大众普遍认知里的属性——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
《大帅府系列-望汉卿》124x97cm 纸本水墨 2023
〇 :
为什么画了那么多张《大帅府》系列?经常去那个地方吗?里面有什么好玩的吸引你的地方?(到这里我才意识到你是东北人)
最开始是听单田芳的评书《乱世枭雄》,评书对那段历史的戏剧化演绎和大家对于历史的解读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去了大帅府之后,我对那段历史的想象,和现在留存在那里被选择性呈现出来的事物,我想画出来会比较有意思。
《大帅府系列-
赵四小姐》86x69cm 纸本水墨 2022
《大帅府系列-老虎厅》85x69cm 纸本水墨 2023
另外,
我容易被“匪气”吸引,很喜欢“江湖”、“绿林好汉”这种古典侠义精神和其中人性的缠斗
。所以我画画时候经常循环听《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
《桃花源记-1》 93x69cm 纸本水墨 2023
《桃花源记-
2
》 130x97cm 纸本水墨 2023
《桃花源记-
3
》 145x97cm 纸本水墨 2023
〇 :
《桃花源记》三张,大概是什么想法?三张在叙事上有递进或逻辑关系吗?保安、围挡、香蕉、红伞,象征了什么?(有一个很邪恶的想法:似乎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淫荡的故事)
L :
其实确实是个有点情色意味的故事,但不是为了讲色情
,只是将情景置于这样的氛围中。
保安围挡象征一种权力和限制,粉红色的敞开缝隙、香蕉、小雨伞都是有性暗示的符号。调侃这些角色的时候,是投射出了我自己的一些焦虑,像是不同机位拍摄的同一个情景。
(取《桃花源记》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桃花源记》一部分
原文描写得
很像性描写……)
〇 :
《两茫茫》《散步,去钻小树林》,有点故事会的味道了,包括人物造型,也有一点俗和古早感,顺便说说你在人物塑造上,对什么样的“人”感兴趣,包括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L :
我对有矛盾感、有层次感的人物有兴趣
,不是标准化的美、漂亮或者正确,那些是粉饰美化过的想象中的人,我觉得不完美、有挣扎的人更真实立体。
《两茫茫》就是坐在海上缆车的男女,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漂浮不定,平行擦肩而过。“两茫茫”指他们的关系也指周围环境。缆车上的编号一个是网络语言里1314(一生一世)的13,一个是521(我爱你)的21。
《散步,去钻小树林》145x97cm 纸本水墨 2024
《散步,去钻小树林》有点不正经的气氛
——钻小树林是个有点暧昧的暗语,但他们的服装设定又好像是比较规范的人,实际服装细节里还有一些闷骚的、暗流涌动的提示。都是些复杂、矛盾、有点幽默感的氛围。
《身在福中不知福》140x97cm 纸本水墨 2023
〇 :
在画面内容和命名上,你似乎经常制造一种反差、错位或别的修辞关系,比如《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福禄寿”少了一个寿(这是一个骨灰盒吗?),《百兽之王》的虎皮纹在红毯上滚下来,形象却是蛋卷,等等。欢迎说说。
L :
《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个骨灰盒,“寿”已经化成灰在盒里了。
《百兽之王》虎皮卷的花纹里有一个“王”字,有那种扯下这张虎皮拉出去游街的感觉。
有时候看到画面先会觉得有点可疑,我是希望人这个时候看下名字再回过来看画,再多想一个回合,然后笑了。
我喜欢尽量使每个环节都有意思、能回味,包括作品名字、展览布置等等
,所以很多画的名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〇 :
《盆景》这张背后有什么思考?那个带刺的“脊椎”有点像一座高塔,因而带有某种诡异的废墟的纪念碑性。
L :
有的时候,
生活细节里的诗意会让你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这种联想不一定有确切的含义,但会带着你的气质底色。《盆景》就是这样一种联想。
〇
象外 x 吕凡禾
这个名字是
父母各自取了
一个字,就是平凡的禾苗的意思,因为我属鸡,禾是谷子,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另外,还因为我妈妈比较喜欢海子和骆一禾的诗。
L :
我姥姥带我的事记得都很深刻,说一件事:小时候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待着,每次去,离老远就能看见姥姥站在阳台上望,等着我——以前没有手机,
她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到,但每一次都站在那等我;走的时候也在阳台上望着我招手,一直到看不见我
。
〇 :
学画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是从小就学国画?书法有学过吗?
L :
高考专业课集训的时候,我有两套颜料盒,晚上我妈都帮我把替换的颜料盒挖干净,添上新的颜料,我爸会削好一整盒铅笔,校考的时候铅笔都包上纸卷的笔帽保护起来。陪我在外面考了一个多月的试,做了很多后勤工作。
小时候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画训练
,只在小学有那种每周四下午两节自主“选修课”时间画过几张,书法是大学专业课程里学的。选择国画专业也是机缘巧合,因为
高考专业课集训学的是设计
,但我一直对画画本身有执念,刚好鲁迅美术学院可以同时报造型和设计,我那时候又很喜欢用线造型,于是就考到国画专业了。
〇 :
鲁迅美院国画本硕七年的训练(包括大学生活)对你有什么影响?
L :
专业上系统的知识储备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会让你更清楚自己要做的东西是什么,但更重要的是这段生活经历。可以说,是在这里我逐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了。
我以前说过,
在别处我经常不合时宜,但在这里我比较舒展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导师,他对我异常宽容理解,从没用普遍意义上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我。
〇 :
你的画很不像“国画”,这个面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有什么契机和故事?
L :
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大概从2019年左右,因为题材的转换逐渐形成现在这个面貌。
尽管上学时接受的是传统国画的训练,但我脑子里从来没有水墨应该怎样、不能怎样的概念。材料、手段都是为表达服务的,所以
首先是艺术的问题,然后是绘画的问题,最后才是材料属性问题
。但是你想要做这个事儿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这样的话,像不像“国画”就不那么重要了。
〇 :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中喜欢谁?对中国古代画家的态度怎么样?包括,现在看古代书画展尤其是精品特展,有什么感觉?
L :
很多,杉本博司、倪瓒、Joan Cornella、博伊曼斯、高更……我自己虽然不画传统的国画,但是是很喜欢传统的东西,我可以感受到也看得进去,但自己做是有距离感的,尽管这种东西很容易上瘾。
如果在家里挂画,一定要留一个位置给传统的水墨
。
L :
我觉得“中国画”现在呈现出任何一种面貌都是必然的时间的选择,
如果现在“没落了”“烂透了”,那之前也许是“成熟透了”
。我们只能对当下所感受到的做出回应,至于结果是什么性质,都要交给时间。
〇 :
你以前的创作关注什么命题?看了一些,感觉比较有手稿感,随性大胆,张力饱满,有一种“不得不如此画/说话”的感觉。
L :
关注我自己情感体验,那是一个阶段,不如说在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是由那个时期的状态决定的,确实有些不吐不快,疯狂输出的感觉,但那样非常消耗、非常累。
《自画像》纸本综合材料 16.5x36.5cm 2018
〇 :
2019年之后的画,大概遵循了什么创作逻辑?创作动机和动力是否发生了改变?
L :
有一次和我老师聊天,他说凡禾
你不要排斥生活,要舍得花时间
。这其实是一次日常聊天,并不是关于绘画问题的,但我逐渐意识到我一直没有在真正的生活里,或者说我的世界太小了,满眼只剩下自己那点感受,但随着时间推移你就会意识到,
如果不关心更广阔的东西,你也不能真正地关照自己
。
就像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我觉得现实中有无穷的力量,但这不妨碍你关照自己,你要说的事情变了,有很多东西要具体落实进去,原先的方法就不适合了,语言自然就变了。
〇 :
你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下笔之前,会进行缜密的思考吗?
L :
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思考。不论看什么都能从中找到属于我的素材,脑回路都能想到它们的吊诡之处。有的想法灵光一现时就很完整了,有的需要推敲,但会抓住最开始让我有兴趣的点。我有画小稿的习惯,目的是落实并提示自己这种兴奋点不被制作的过程消磨掉,其余部分有一定随机性。
〇 :
一般而言,一张画多久画完?水墨的媒介和形式,是让你画得更快了,还是说你也会有所克制?
L :
依具体画面处理和尺寸还有个人状态,大概一周到小半个月时间不等。
我很少有画得特别顺利的时候,一个是我自己保持警惕,一个是确实也会有觉得画不下去、怎么看都难受的时候
。过程中难免有“险”的状况,但我知道自己应付得了,所以这种小小的阻力感还可以,我知道手的状态不对、太顺从惯性时,一般会打乱原先计划的顺序,重新挑一张能调动起陌生感的稿来画,或者先停一段时间不动笔。
〇 :
到现在这个年龄,你对自己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对未来的预期,等等,跟十年前相比,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L :
性格、心态比十年前平和太多了,这两年的变化比较显著,
以前我随时都是紧张、防御、焦虑的状态,现在顺其自然多了
。对人生的态度一直是差不多的,
我很小就明确我不想要一个温吞庸碌的人生,我需要对生活有强烈的感受,尽管有时候是不得解脱的痛感
。
〇 :
说到底,艺术给你带来了什么,又让你失去了什么?
L :
让生活有意思、好玩一点,还有就是有些东西和感受没法直白说出来,但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述就很自然,也通过这样的途径看到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你知道了世界还可以有这样一面。看见好东西时候的喜欢,是纯粹的高兴。
《尘归尘,土归土》 104x69cm 纸本水墨 2023
L :
我老家是鞍山的,东北重工业小城市,按照知乎上比较有意思的形容就是:“
蒸汽朋克、共产遗风、魔幻现实主义胜地
”。现在的面貌和二三十年前变化不大,
时间仿佛停滞了,但人们总能找到方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每次回到这里都有些沉重和伤感——我是比较有家乡和东北情结的。
L :
是前一阵子突然想到的,
活着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别去钻终极问题的牛角尖
。
L :
起床,发会儿呆,整理一下思路,开始画画,一边画一边听书或者广播,休息时候收拾房间,看看手机翻翻书。晚饭后散步,回来再画一会儿睡觉。
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处
。
L :
散步,在自然环境里呆着,看书、看电影,打乒乓球。
L :
昨天梦见撬开贝壳,找到三枚闪闪发亮的橘色珍珠
……
《大师1&2&3》纸上彩铅 16.5x19cm 2018
《步步高升》纸本水墨 105.5x47cm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