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购投诉平台
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主办,致力于帮助电商消费者(网购、团购、网络贸易、网络支付、移动购物等)解决购物纠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网购投诉平台

“店宝宝”为何频频陷商家服务合同纠纷 被质疑“割韭菜”?

网购投诉平台  · 公众号  · 电商  · 2025-03-25 20: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下方关注


1


导读: 近年来,上海店宝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店宝宝”)因频繁卷入服务合同纠纷,屡遭用户投诉“虚假宣传”“服务未兑现”“退款难”等问题,被质疑“割韭菜”。(更多“店宝宝”投诉问题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www.100ec.cn/zt/dbb/)



作为一家主打“零门槛开店”的电商服务平台,店宝宝为何频频陷入 法律 纠纷?其商业模式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本文将从合同纠纷成因、法律争议、行业监管漏洞及用户 维权 困境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出品|网经社

撰写|DeepSeek

配图|网经社图库


【摘要】


一、店宝宝商业模式:低门槛背后的争议逻辑


二、合同纠纷的核心争议点


三、法律与监管漏洞:灰色地带的生存空间


四、用户画像与“割韭菜”逻辑


五、行业反思与治理路径


一、店宝宝商业模式:低门槛背后的争议逻辑


1.1 精准定位“电商小白”用户画像


店宝宝的目标群体多为电商零基础人群,包括宝妈、学生、职场新人等。这类用户通常缺乏电商运营经验,渴望通过“副业”实现财务自由。店宝宝深谙此心理,以“零基础开店”“全程扶持”为卖点,通过短视频、社交 媒体 等渠道大规模投放广告,制造“电商创业=简单致富”的幻象。


1.2 分层套餐设计:从“入门”到“代运营”的升级陷阱


入门版(1000元):提供基础店铺搭建服务,但用户很快发现“店铺无人问津”。


财富版(1800元):承诺增加流量支持,实际仅为通用 课程 ,无个性化指导。


旗舰版(3200元):宣称“一对一导师”服务,用户反馈导师敷衍,教学视频质量低。


代运营(18000元):诱导用户“交钱即可当甩手掌柜”,承诺“月销过万”,实际代运营效果极差,用户亏损后难以追责。


1.3 营销话术中的“致富焦虑”制造


店宝宝通过话术制造紧迫感:“现在不开店就错过电商红利”“国家扶持电商创业”“名人都在开网店”。例如,用户邓某在失业困境中被“320元优惠券”诱导,用仅剩的1700元升级套餐,最终陷入“生活费全无”的绝境。



店宝宝以“零基础开店”“月入过万”为宣传卖点,通过提供网店搭建、货源供应、运营 培训 等服务吸引小微商家及个人用户。其核心盈利模式为收取服务费(通常数千至上万元),并承诺“一站式解决电商运营难题”。然而,这一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暴露以下问题:


服务承诺与实际效果脱节


用户反映,店宝宝提供的货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品甚至存在 侵权 或假冒风险;运营培训内容多为通用性课程,缺乏针对性指导,导致用户网店流量低、转化率差。


合同条款模糊化设计


店宝宝的服务合同常以格式条款形式呈现,对服务标准、履约期限、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表述模糊。例如,合同中未明确“成功运营”的具体标准,也未规定未达预期效果时的补偿机制,使用户在维权时缺乏依据。


退款机制严苛


用户若对服务不满,需满足“未使用任何服务”“举证 服务质量 不达标”等严苛条件方可申请退款,而店宝宝常以“已部分履约”为由拒绝退款,导致纠纷激化。


二、合同纠纷的核心争议点


3月16日, 上海 店宝宝 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店宝宝”)新增一则开庭公告。公告显示,上海市嘉定区人民 法院 将于2025年5月8日10:10开庭审理原告陈**与被告店宝宝之间的服务合同 纠纷 一案。这是店宝宝近年来因服务合同问题引发的又一起 法律 纠纷,再次引发公众对其商业模式和客户 服务质量 的关注。



从公开 案例 及法律文书看,店宝宝服务合同纠纷多围绕以下焦点展开:


2.1 服务内容与宣传不符


用户指控店宝宝在宣传中夸大服务效果(如承诺“保底收益”“独家货源”),但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承诺严重不符。例如,部分用户发现所谓的“独家货源”实为公开批发市场的普通商品,价格甚至高于市场价。


2.2 合同条款显失公平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格式条款若排除对方主要权利或加重对方责任,可被认定为无效。店宝宝合同中常见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服务效果不达标不担责”等条款,涉嫌违反公平原则,成为用户 诉讼 的主要依据。


2.3 举证责任倒置困境


服务合同纠纷中,用户需举证店宝宝存在违约行为,但因合同未明确服务标准,且运营失败可能受市场环境、用户操作等多因素影响,用户往往难以完成举证,导致败诉风险高。


三、法律与监管漏洞:灰色地带的生存空间


店宝宝模式得以存续,与当前法律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3.1 服务合同性质界定模糊


服务合同属“无名合同”,法律对其具体权利义务的规定较为笼统。店宝宝利用这一漏洞,通过模糊化条款规避责任。例如,合同中未明确“运营培训”的内容深度和频次,使违约认定困难。


3.2 行业准入门槛低


电商服务行业尚无资质许可要求,企业注册成本低,导致大量类似平台涌入市场。部分企业以短期牟利为目标,忽视服务质量,加剧行业乱象。


3.3 执法与维权成本失衡


用户维权需投入大量时间、金钱成本,而单个案件涉案金额通常较小,多数用户选择放弃维权。市场监管部门因人力有限,难以全面查处此类“小额分散”的纠纷,形成监管盲区。



四、用户画像与“割韭菜”逻辑


店宝宝的主要用户群体为缺乏电商经验的小微商家及兼职创业者,其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成为被“收割”的关键:


4.1 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偏差


用户往往被“零门槛”“高收益”宣传吸引,忽视电商运营的实际复杂性。店宝宝通过成功案例包装、限时优惠等营销手段,进一步放大用户的乐观预期。


4.2 沉没成本效应


用户 支付 服务费后,即便发现服务不达标,也会因“已投入 资金 ”而继续尝试,陷入“越亏损越投入”的恶性循环。


4.3 法律意识薄弱


多数用户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或对法律维权途径缺乏了解,导致纠纷发生后处于被动地位。


五、行业反思与治理路径


针对店宝宝类平台的争议,需从以下层面推动行业规范化:


5.1 强化合同审查与格式条款规制


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电商服务合同备案制度,对“最终解释权”“免责条款”等内容进行重点审查,确保合同公平性。


5.2 建立行业服务标准


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电商代运营服务的质量标准,如货源合格率、培训课时要求等,为纠纷处理提供依据。


5.3 完善用户维权机制


推广“小额诉讼快速通道”,降低用户维权成本;探索“公益诉讼”模式,由消费者组织代表群体用户 起诉 ,提高维权效率。



5.4 加强用户教育


通过公益广告、案例宣传等方式,提升用户对电商运营风险及合同条款的认知,减少冲动消费。


结语


店宝宝频发的服务合同纠纷,暴露了电商代运营行业“重营销、轻服务”的深层弊病。据 ,“一带一路”TOP10影响力社会 智库 网经社电子商务 研究 中心( RESC.100EC.CN )例行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商服务商消费 投诉 数据与典型案例 报告 》(报告下载: https://www.100ec.cn/zt/dsfwy/ )显示,根据“电诉宝”2024年受理的中国电商服务商领域用户有效投诉显示,入选投诉榜的依次为: 有赞 微店 店宝宝 、蝉妈妈、 微盟 、小鹅通、蜂雷 。此前, 一品威客、海豚知道、高汇通、恒翎电商、企立方、商掌柜、艾斯博讯、魔筷科技、拓商网络、壹号、舞泡网络、枫页等电商服务商也遭遇过类似投诉。



根治此类问题,既需法律与监管的刚性约束,亦需用户理性认知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割韭菜”的恶性循环,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正轨。


【小贴士】



国内知名网络 消费纠纷 调解 平台“ 电诉宝 (315.100EC.CN) 运行10余年来,与全国近千家网络消费平台建立对接,影响1亿+网络消费用户,新系统实现 一键投诉、24h在线、自助 维权 、同步直达、实时处理、进度查询、评价体系、 法律 求助、 大数据 分析 等诸多功能。目前,平台“绿色通道”服务向广大网络消费平台开放,平台可自主申请入驻,实时受理、反馈和查询用户 满意度 评价。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开、透明、健康的网络消费投诉环境,“电诉宝”公开版已正式上线,新增用户投诉实时受理动态、月度平台投诉量TOP10、热点投诉地区、投诉榜(依据投诉量排行)等模块,让投诉过程透明化,一手掌握信息动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