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一颗动态的彩蛋请查收)
上期东山口活动结束后,
从问卷反馈来看满意度很高。
于是接踵而至的第二期活动,
依旧请的是黎梓杰领队,
带我们深入骑楼里外走读骑楼历史。
活动预告回看请戳:
我们溜进了骑楼,撞见了一个暂停在八十年代的广州。
经过一周的缜密规划,
我们最终选择并推荐能在2小时内
完整观赏一德路周围骑楼的路线是:
一德路--靖海路--长堤大马路--海珠南路--一德路
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路线图
从一德路出发,
我们率先前往
石室圣心大教堂
。
不仅是想看看正做着弥撒的
广州版“巴黎圣母院”,
更为了一起探访骑楼人家的日常生活。
教堂前的广场依旧熙熙攘攘,
因围观弥撒而簇集起来的人群
让原本就拥挤的路面更为局促。
我们只晃荡几眼便离开了,
毕竟深入骑楼内部才是心之所向。
有了上次和周姨的提前约定,
这次进入骑楼容易了很多。
赶在周姨帮童奶奶清理之前进家,
也能顺便和睡醒的童婆婆聊一聊,
和蔼的童婆婆并不介意我们的打扰,
还热情地招呼我们留下吃饭。
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周姨聊天,
通过周姨的讲述和自己的观察,
用最短时间感受独属骑楼的日常。
同行的sinny是位摄影师,
尤其偏爱纪实摄影。
进入周姨家后虽不多言语,
却默默用相机记下了这里生活的痕迹。
cr.
sinny.c
离开婆婆家后我们由一德路向长堤走去,
先遇到的是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
这座外表朴素却颇有来历的骑楼,
前身是解放前的广州第二高楼--
永安堂
,
也是“虎标”万金油的生产经销地,
之后几经辗转才变成如今的少儿图书馆。
在后边新起的荟景湾高楼映衬下,
当年的“第二高”显得古旧矮小,
风吹过附近的棕榈叶沙沙作响,
我仿佛听到历史的一声唏嘘。
再往前走直至一栋红墙骑楼,
梓杰让我们停下猜猜这里是干什么用的。
没想到它的身份堪比换脸谱,
从老城门到五仙门老电厂
再从酒吧街夜总会到如今人去楼空。
百年光阴在这栋楼里流转,
它改变得彻底也改变得生动,
即使火焰灭去只遗余烟,
变迁留下的痕迹也有值得怀念的趣味。
从长堤大马路另一边走回去,
沿路还途径了东亚大酒店、海珠大戏院等
诸多将广州历史浓缩于砖瓦中的老建筑。
长堤的骑楼产业也由食肆戏院,
变更为如今的民间小额贷款街。
在快走到长堤尾端时,
曾经的广州第一高楼赫然出现在眼前。
仿哥特式风格的爱群大厦,
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
底层骑楼柱廊和立面都设以仿哥特式窗,
古典恢宏的气势至今使人赞叹不已,
也不禁让我们好奇高处的风光。
cr. sinny.c
从没上过爱群大厦的我们先在楼下合个影
向爱群大厦进发
从爱群大厦顶楼的旋转餐厅向下望,
鳞次栉比的房屋镌刻广州风貌,
因位于低矮楼房居多的老城区,
目光所及能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高楼与平房和谐共存,
不禁让人感叹广州的包容性之强。
photo by
sinny.c
最后经由海珠南绕回一德路,
梓杰边走边跟我们讲解,
沿街标志性骑楼各自的特色。
比如这栋位于一德路与天成路拐角的430号骑楼,
山花上“中国药房”的牌匾保存得尚为完好,
西侧意大利拉毛的墙面也没被光阴带走太多痕迹。
一德路496号则因歇山顶而别具一格,
顶层独特的中式琉璃瓦歇山顶,
让它远比周围骑楼高大华丽。
梓杰提到古时商人为彰显自身身份,
通常会在山花或女儿墙上很下心思,
建得越高越能说明财力的雄厚。
顶层中西结合的阁楼设计无出其右,
也的确匹配前身芩家礼药行的主人身家。
最后回到起点附近的403号,
这栋骑楼属于典型的早期现代风格,
三角形山花以竖线条作为装饰,
外立面装饰柱下的半圆形托脚,
都是融合本土特色而作的设计。
在403号前留下我们的身影
行至末段我们停下了脚步,
关于骑楼老街的探索已告一段落,
比起现状我们更忧心于它的未来。
骑楼内部挑高过高导致采光通风不畅,
排水系统落后让上厕所洗浴都成了大麻烦,
还有一直为人诟病的阻碍交通问题,
传统骑楼与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渐显,
目前的大部分骑楼其实并不适宜现代人居住。
而商业中心的转移,
骑楼原有的商业属性也被削弱。
骑楼群如何和城市进行更多互动,
也成为我们讨论的话题。
想知道我们对于骑楼内部的看法
和对骑楼未来的讨论,
请戳下方的视频:
单一依赖政府投资维护,
做做粉饰立面的面子工程,
远不及自身具备运转活力来得扎实长久。
广西、汕头等地的旧城区,
已有许多骑楼沦为城市“废墟”,
尽管外表还依稀可见昔日的华贵,
但内里早已破败了无人气,
可以说是城市里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建筑。
一德路435号有少见的收分方柱和爱奥尼克柱装饰,
并部分保留了原有的门窗结构。
然而内部早已是无人问津杂草丛生。
广州的部分骑楼能勉强逃过一劫,
商业价值的承袭起到了关键作用。
就像坐落在新加坡唐人街内,
基于原有骑楼外型重建的
Hotel Mono
,
就是一个骑楼注入酒店新基因的活例。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
骑楼群能被活化为现代所需的新式建筑,
以新的面貌重版广州的城市名片。
新加坡Hotel Mono酒店
插个题外话,
上周走读东山口活动结束,
我们收集了所有参与者的意见。
大家对于所收获知识的满意度
大大超过了其他几项。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领队的黎梓杰,
作为知识分享者一直努力把广府文化传播出去,
欢迎关注他的知乎和微博(两者同名):
黎梓杰同学
了解更多值得我们留心的故事。
加微信号: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读者会
合作咨询QQ:
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