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绿色圆圈
即可收听精彩节目
↓↓↓
明天开始星空茶话会每周五推送一期汪诘老师科普著作《星空的琴弦》同名脱口秀节目,跟随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哈勃等大师从故事中重温人类历史重大天文发现,一点点认识神奇的宇宙。
这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史节目,我这颗想象力丰富的大脑会杜撰一些故事性的情节,让很多历史上的名人说一些我想让他们说的话。我也完全有可能为了把一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讲清楚,而不惜把多个不同的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因此,我在这里要再三地给你先打好预防针,节目采用了很多虚构的小说化手法,事件情节、人物对白都不能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我努力想做到的是,通过这些小说化的情节所表达的知识都是准确无误的。
科普的首要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理性态度,它包含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三言两语确实很难把科学精神说透,而一个人科学精神的建立也绝不是看了几本科普书,掌握了一些科学定律以后就能轻易获得。
通过讲述天文学史上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们追寻科学真相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求证方法,让科学精神慢慢地注入到你的头脑中,因为他们的做法是体现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解。我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没有人能够通晓人类的所有科学知识,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准确无误地说出各种科学上涉及的数字,但是,科学精神却是人人都有可能掌握的。有了科学的精神,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不轻信、不盲从,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给自己一双更加明亮的眼睛。
我们常常会说,牛顿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而爱因斯坦又否定了牛顿。现在的中学物理仍然在学习着被爱因斯坦“否定”了的牛顿力学,而且即便是到了几万年以后,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改变,因为牛顿力学足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运动和力学问题。用牛顿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水星运行轨道相比于爱因斯坦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每年只会偏差不到1角秒,这里的“角秒”是一个天文学上的角度单位,等于3600分之一度,也就是在手表的两个整点之间再划分10800个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1角秒。
因此“否定”这个词用在了科学定理上面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有很大不同的。科学定理只会被不断地“修正”,极少极少会被“完全推翻”的,就连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能说是完全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人类文明进入到近现代以后,就再也没有被完全“推翻”掉的科学理论了,以我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我是一个也没想出来。正如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指出的:在科学中,错误与错误之间是有相对性的,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划上等号。
以古人的唯一交通工具——双腿,和唯一测量工具——双目来考察,得出平面地球的结论是在他们的观测精度下面的科学结论。到了18世纪,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于是人类对地球进行了更加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但赤道直径和两极直径仅仅相差44千米。等到了20世纪,我们的卫星上天以后,人类的测量精度已经可以达到头发丝的级别,我们又发现地球其实并不是一个上下完全对称的扁球体,北半球比南半球稍微鼓起来一点,但这一点点仅仅是几米的差别。你可以看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与人类所能观测到的精度直接相关的,在我们具备的观测精度下面,我们的科学理论总是与之匹配的,所有科学理论的修正都是在观测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后才具备了实用意义。
今天的人类,在微观上,我们已经可以探测到100亿亿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而在宏观上,我们已经拍到了距离我们132亿光年的天体图像。这一切知识的来源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们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把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我将带你重新回到过去,在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天文大发现的历史现场,你将和科学家们一起感受当时的兴奋,也体会他们探索的艰辛。新知识从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会属于人类当中那些好奇心最强的一群人,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太阳系中一个毫不起眼的蓝色行星上的两足动物,窥探到了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