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胶卷迷俱乐部
胶卷迷的聚会场所~这里有关于胶卷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色影无忌  ·  无忌评图第147期|赵宽:梦幻世界 ·  3 天前  
旅拍誌  ·  好爱这组素颜的刘亦菲啊! ·  2 天前  
旅拍誌  ·  高圆圆的旅行照!好秋天呀! ·  6 天前  
狼族摄影  ·  拍人像超大光圈镜头,是该一步到位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胶卷迷俱乐部

中国仿哈苏相机,东风6920工程(2024版)

胶卷迷俱乐部  · 公众号  · 摄影  · 2024-10-12 02:26

正文

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前几天我介绍了红旗20相机,没想到有许多朋友观看,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大家对于中国国产相机的热情。虽然我说过,红旗20作为特殊年代的产物,并无太多值得夸耀之处,但这并不否认红旗20是一个奇迹。恰如日本陆田三郎先生专门为红旗20写了一本书就叫《271的奇迹》。

然而,在国产仿制相机的道路上,还有一台更加神秘,更加稀有的相机——东风120单反相机

今天让我们看看这台相机的传奇故事。而上图则是我在很多年前,造访还没搬家的上海照相机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东风相机,极其珍贵的实物。


东风相机和红旗20一样,也是在文革时期的产物,它模仿瑞典哈苏500系统。东风相机不仅模仿了哈苏的联动机身系统,还模仿了蔡司的镜头,也形成了一机三镜形成成套系统。

这台机器比红旗20神秘的多,它的总产量连100台都不到!只有97台。

一直到1989年,当时的摄影报转载了一篇香港的文章叫做《东风压倒西风——一鼓作气下诞生的中国哈苏》,人们才逐渐知道还有这么一台相机。而关于这台相机的许多故事,内容,评价大多来自这篇文章,其中当然不乏一些不符合事实的地方。

所以和红旗20那篇文章看看图不同,这篇文章结合不少关于这台神秘相机的制造故事,或是传说。


在讲故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这个系列相机的外观等情况。

下图是一台1970年生产的早期版本,这是一台10多年前的2013年在徕卡拍卖会上成交的相机,当时成交价是66000欧元,价格着实不便宜,也充分反映了这种相机的稀有。在徕卡拍卖会漫长的过程中,我考察到的只出现过这一次,所以留下了非常稀有的完整图片。





相机的基本外观和哈苏基本一致,不仔细看就是一台哈苏相机。不仅外观基本相同,零部件的特征也是哈苏式样的。

接下来看看细节。






相机搭载一枚80/2.8镜头,结构什么都不清楚。但相机的整体性能也是模仿哈苏的,采用镜间快门,因此曝光操作全部集成在镜头上。

上次说的红旗20是上海相机二厂制造的,而东风是几乎同时间的项目,则有上海相机厂开发和制造。

和红旗一样,东风相机同样有毛主席题词的铭牌,这个东风写法和东风汽车基本一致。

下面聊聊这台相机的诞生,就连徕卡拍卖在介绍里也写到这台相机和江青的关系。我们这里使用的是2000年前后,关于这台相机的讨论文章,包括来自摄影报,照相机杂志,陆田三郎的解说等等~





江青在解放前是不是就喜欢拍照并不清楚,但她开始发表各种摄影作品是在解放以后,以各种各样的笔名发表在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等刊物上。
江青是怎么搞到哈苏500C的也不清楚了,但从各种照片中,都可以证实她拥有哈苏,徕卡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机,因为那时苏联还没有开发这类相机,而且中苏很快就闹掰了。
根据参与项目的师傅回忆,1968年下半年,北京新华社总社器材组的领导带着一台徕卡M4和一台哈苏500C来到了上海,要求仿制。当时的口号是“外国人有的中国人要有,外国人没有的中国人也要有”,于是红旗20和东风相机两个项目同时启动了,都是为建国20周年的献礼产品。
而一些参与者回忆,这是江青直接授意制造的。不过日本陆田三郎的说法则是东风和哈苏是李先念下达指示开发的,但他也写到另一个故事,是说洛阳某报社的领导听说了6920工程,想买一台东风相机并亲自跑到上海,上海相机厂的领导说给他的相机是江青那里拿来的维修的,转给了他。而东风相机容易出故障的说法,也是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来的。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红旗20由上海相机二厂开发,而东风的认为则落到了上海相机厂头上。哈苏500C交到了上海相机厂时还提出要求,哈苏的镜间快门的最快速度是500,我们要超过帝国主义,要做到1000。
东风相机除了模仿哈苏机身外,还要模仿德国蔡司的镜头,当时在给500C时,还顺道给了他们3枚镜头,分别是80/2.8,135/4和50/4。不过这里老师傅应该是回忆错了,因为哈苏镜头体系里是150/4而不是135/4(哈苏有135/5.6镜头),后来东风的镜头也是150/4。


(在用哈苏拍照的江青)



到了1969年,这个项目正式启动了,代号“6920工程”,意思是69年建国20周年。上海相机厂采用全手工制造和仿造,机身整体是一整块铝合金雕出的,大约花了7,8个月完成了3台试制机身,但是上海相机厂只制造了机身没有能够制造出镜头用的镜间快门。镜头的仿制进展非常缓慢,因为它涉及到机身和镜头的一系列联动。
研发人员发现蔡司镜头上这种速度到500的快门工艺极其复杂,且与相机联动机关很难模仿,连这种快门都搞不出来,更别说速度到1000了。
另一方面,已经制造的3台机身和哈苏500C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由于机器,工艺等等的落后,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做出哈苏500C相机的质感,连机身表面都无法模仿,显得相当粗糙。
同时由于光学材料紧缺,生产工艺落后,最终制造的镜头体积和重量都远远超过哈苏用的蔡司镜头。
哈苏相机上的快门动力弹簧是用钴合金做的,中国没有这种材料,所以最后制造的弹簧比原来的要大。可以说和红旗20一样,东风相机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哈苏,不得不在做工和材料上做出相当的妥协。


样机做出来后,上面竟然觉得镜头做得比原厂要大,这个很好,很霸气,但是外形太像哈苏了,需要改进。此外,说好的1000速度的快门一定要搞出来。

接下来就开始改进了,改进了取景器的顶盖,设计成了海鸥双反那种外观。因为仿制的相机后背比哈苏原厂要大,不方便操作,为了缩小体积,给搞成了梯形,然后就成型了,也就是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这台的样子。

所以刚刚上面徕卡拍卖会那台是1970年的早期型号,长得很像哈苏,而相机博物馆这台则是后期型号,外观就不太一样了。



那么1000的速度怎么弄呢?最后想出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用缩小口径的办法实现。不知道是不是来自于造135相机高速快门的灵感。

简单来说,这个快门通过一个时间差完成1000的速度。东风相机的1000的门的实际速度依然是500的,但是缩小了叶片的孔径,在拍照时,光圈还没开始缩,快门就先收缩了一段,进而做到了等于1000效果的速度。

不过1000快门只在最早批次的80标头上实验,后期批量生产的还是恢复了正常的500速度。



根据回忆,东风相机分两批制造,前一批30台,后一批80台,但实际上因为各种问题,最终组装完成的不超过100台,一种说法是97台(套),至于性能到底和哈苏比差多少,镜头怎么样,均没有任何数据支撑,只有故障率高,镜头分辨率低等等模糊的表述。
加之120单反相机并不是新闻用相机,而是棚拍用相机,因此相比配发到新华社使用的红旗20相机,东风相机要更加神秘,几乎完全找不到使用这台相机的照片。
在90年代改革开放后,传闻东风相机也曾经出现在上海市百一店的橱窗里过作为展示,但是并没有留下多少价格的传闻,相比也一定是天文数字了。
如果只是外观而言,那么的确红旗20要更独特一些,因为它还是很像徕卡M相机的,但东风就要吃点亏,因为后来苏联的基辅8系列相机外观看起来和哈苏很像(但是运行逻辑不同)。

相比红旗20相机,由于东风相机数量更少,且使用更少,因此就没那么有名。但在相机收藏上,特别是新中国相机的收藏上,这无疑是顶级的藏品,恐怕要比它还要稀有的只有建国之后最初的那批大来相机了,仅有12台。
我大概在2016年前后最早介绍红旗20和东风6920时,当时的朋友更多是自豪感,觉得中国人一旦霸王硬上弓了也能大力出奇迹。不过近期网上有回忆红旗20的文章,许多年轻人的态度发生了180°的大转弯,认为这些相机是苦楚年代的荒唐产物,劳民伤财还毫无意义。
极端的自豪和极端的鄙视我想都是不可取的。
我在之前就说过,单个的相机(且产量很低),除了反映中国当时工匠们巨大的决心和精巧的手艺,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照相机的水平。这种产品是爆发式的,有限的,难以延续和发展的,不是说后面有了红旗30,红旗40,中国人开发了一条M系列相机线,这些都没有。
但不得不说,在那个特殊年代,能够完成红旗,东风,也的确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