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最高法发布通知,将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中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诉讼标的额下限上调至5亿元。
在此以前,
中院
一审审理的民商事案件标的额上限在
50亿元以内
,下限根据各省区市发展水平不同有所差异,总体在
500万元至1亿元之间
。而
基层法院
则审理标的额在500万元至1亿元以内的案件。
此次调整后,
中院
审理的上限仍是50亿元,但下限统一提高到5亿元,5亿元以内的案件分流倾斜至基层法院。
这种新的管辖标准,将大量原本由上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下放到下级法院审理。对于律师而言,这意味着案源和市场格局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需要更加下沉地开拓和开展业务。
时隔近3年,这种新的市场格局也给律所的竞争格局带来变化。
注:本文所述级别管辖标准指民商事案件一审中,双方当事人均在或均不在本省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推行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基层法院侧重查明事实、化解纠纷。中院侧重有效终审、定分止争,高院聚焦再审纠错、统一尺度,最高法主要监督指导全国审判。
这项改革在案件审理权上体现出了逐级下放的趋势,案件一审权限逐渐向基层倾斜。
早在2019年,最高法就将各地中院1-5亿元的级别管辖标准上限统一提高到50亿元。
2021年,最高法再次将各地基层法院
500万元至1亿元
的级别管辖标准统一上调至5亿元。
随着级别管辖标准的变化,许多原本由上级法院审理的案件转移到下级法院。这一方面导致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很多大标的案件也转移至基层法院审理。
这些转移至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所对应的律师费范围,同样十分可观。
以按标的额比例收费为例,参照《上海市律师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基层法院审理的民事一审案件最高可收取超700万律师费。
如果是风险代理,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律师服务收费的意见》,基层法院审理的民事一审案件最高可收超3000万律师费。
随着案件数量向基层法院倾斜以及基层法院案件标的额的提升,律师的案源也越来越向下沉市场倾斜。
这种市场结构分布的变化,促使案源在不同类型律所间重新分配。
基层法院民事一审案件数量和标的额的提升,让原本需要到高层级法院处理的案件在本地基层法院审理。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律所的优势就突显了出来。
一方面,本地律所无疑会与本地基层法院的接触更加频繁和密切,对当地法院的审判思路、独特惯例甚至不同法官的审理风格都更加熟悉。
另一方面,本地律所对当地市场环境更加熟悉,也更加了解当地盘根错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利益矛盾格局,双方更容易建立起更高程度的信任。
在快速响应需求和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本地律师也更具地理优势。
对于当事人而言,一些不是特别疑难复杂的案件是不是还需要到省会找律师,可能会纳入重新考量的范围,这为本地律所带来了更多机会。
但与此同时,中小律所也要面临更大压力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案源流向基层,大所、强所也会跟着案源流向更多基层地区,对于普通城市的中小律所而言,市场饱和度会有所提高,竞争者数量和正面竞争的频次可能随之提高。
另一方面,这些大所拥有强势的品牌优势,在案源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对当地普通律所而言,竞争的烈度和强度也会有所提高。
虽然本地律所在品牌知名度上不及大所,但这也使他们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甚至他们干脆也可以加入大所,选择成为大所的一部分。
尽管祸福未知,但总而言之,市场向本地律所释放了更多机会。
随着基层法院案件比重的增加,大型律所的案件来源有所分散。这种调整也迫使大型律所重新评估网络布局,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需要花费更大精力、付出更多努力来维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一方面,案源分散到各地,大型律所维护和拓展案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律所的响应更加灵活、与客户联系更加紧密,律所的经营策略和运行模式也需要作出调整从而适应新的竞争形势。
即使在具体的案件承办过程中,对于曾经熟悉高院、中院的裁判思路的律师而言,也要花费更多精力重新掌握不同中院、基层院的审判规则。
面对新的变化,律所当然可以选择不向下卷,而向更专精的方向卷,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中院、高院审理的更加复杂、更具指导意义的案件。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律所而言,这种变化敦促其进一步将分所拓展到省会以外的城市,重新调整其网络布局和资源投放。
尤其是在类似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律所很难容忍在其他经济强市存在业务和布局空白。
不过对于大型律所而言,面对形势变化反应够不够敏捷,开分所的执行力度与速度跟不跟得上,不同类型的律所也存在不同的情况。
在各地龙头律所中,规模较大的律所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扎根本省长期经营的本地律所,另外一种是具有全国性品牌的律所。
类似浙江六和、山东众成清泰这类律所,已完成省内大部分地区的布局。即便是仍在完善省内布局的律所,在决策
效
率
、执行效率以及主管部门支持等方面相对也有优势。
但对于全国性品牌大所而言,除了模式
独特
的律所,还有很多只在省会城市设有分所。
对于这些分所而言,一方面要在中心城市面对与其他头部律所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分散到各地的案源,多少有些鞭长莫及。对于他们而言,是否具备开设分所的权限、如何说服总所加强在本省布局都是需要更费力解决的问题。
这在节奏上,很可能就慢了别人一拍。
本土大所、全国大所都在资源实力、品牌影响、专业团队等方面拥有优势,但在这一市场变化中,不同类型大所在形成更完善的机构覆盖、资源跨区域协调方面,可能会拉开差距。
|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关注律师行业政策与律师在法治建设中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