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王建
今日上证指数下跌12.53点,收盘报3027.40点,成交量为4234亿元,如下图所示:
今天的走势与昨天大体类似,都是继续创出反弹新高,但都是由于没能吸引到更多资金热情买入而震荡下跌。因此,我们在策略上还是建议中短线投资者以谨慎保守为主,做好未来可能会有深度回调的准备。
今天,我们尝试着与读者讨论一个大格局的话题。当然,由于我自身的时间和专业所限,所以可能在有些表述上并不十分精准,请读者不要太过纠缠细节,我们就只是对未来的局势变化做思路上的探讨。
近期,我在阅读兰小欢在
2021
年出版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书:
书中谈到有关土地财政的问题,他说:土地出让收入从
2001
年开始激增,
2003
年就已经达到了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
55%
,
2010
年更是高达
68%
。在其统计数据中最近的
2018
年,这个占比仍然高达
65%
,如下图所示:
接着他又写道: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若把这些税收与土地转让收入加起来算作“土地财政”的总收入,
2018
年“土地财政”收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
89%
。
可是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在
2021
年就已经达到峰值,为
87051
亿元;
2022
年大幅下降至
66854
亿元,
2023
年又进一步下降至
57996
亿元,如下图所示:
两年之间,卖地收入缩减了近三万亿元,降幅高达三分之一。可以想象,必定会有不少地方的财政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都难以再现旧日辉煌,故而土地财政的收入亦很难重回两年前的高峰。那么,地方政府又该如何开拓财源呢?房产税或许是一个办法,但对于当下尚属杯水车薪,且极有可能会打击本就萎靡的房产价格和需求。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设想,即未来中国的“土地财政”或许会向着所谓“产业财政”过渡。其中,安徽这些年的经验或许就是个有益的尝试。
我们知道,安徽的政府投资在这些年来屡有精彩表现,从
2008
年的投资京东方,到后来投资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半导体,以及投资以蔚来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都为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了将其中的经济效应量化,我们用安徽省的
GDP
去除以全国的
GDP
,得到的比值大小,就可以反映出安徽相对于全国平均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下面这张就是自
1952
年以来,安徽省
GDP
占全国
GDP
的百分比的走势图:
可以看到,在
1950
年代,安徽的占比曾有过一段高点,对此我们就不去深究了。自从
1980
年以来,安徽的占比是逐渐提高的,从
1980
年的
3.07%
一路上升至
1986
年的
3.69%
。之后,安徽的
GDP
占比就连跌了八年,至
1994
年跌至最低
2.71%
。之后,安徽的
GDP
占比一直是在低位振荡,
2007
年时跌至
2.73%
,相较
1994
年的历史最低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自此之后,安徽的
GDP
占比开始快速腾飞,至
2020
年时竟然达到了
3.82%
。自
2018
年以来,安徽的
GDP
占比连续六年超过
3.70%
,高于
1986
年时的那个高点。
由此可见,安徽经济的起飞始于
2008
年,而正是在这一年,安徽斥巨资投资了京东方。
我们再来看看
2008
年,
2018
年和
2023
年的安徽省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的排名:
2008
年时,安徽排名第十三,且只小幅领先于湖南和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