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书过程中翻出了不少宝贝,有意外的惊喜,其中之一是发现了十多幅布料手绘地图。这批地图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时的产物,大多数是系里专职的历史地图教师毕剑明的作品,少数是我个人的作品。
由于地图是布料绘制的,历经三十多年依然保存完好。除了布满了灰尘、部分地方有发黄迹象、同时被图书挤压得有深深的折痕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全图字体清晰、线条工整、色泽鲜艳。我不敢拿去水洗,担心会褪色,相信只要用烫斗处理一下,仍是非常好的教具。
地图的尺寸很大,基本是1.5米见方,悬挂在教室的黑板上,后排的学生能够看得很清楚。
这批老地图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师范院校的教学法课程与现在的课程有诸多差别,总的说来是以扎实的技能训练为主,极少空洞玄乎的理论讲授。关于地图绘制的技能训练,居然有专职的授课教师。毕剑明老师当年专门负责教我们绘制历史地图。毕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对绘图的材料要求也高。他绘制地图不是用纸,而是用大块的白布。我现在已经想不明白当年他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白布的,因为这些白布并不便宜。
在白布上绘制地图不是容易的事情。先是要按照比例在白布上起草图,然后再着墨上色。把地图准确地画到大白布上很困难,记得当时是用投影的方法来解决。最困难的地方是用毛笔在白布上写仿宋体字。当年同学中练习毛笔的风气很盛,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写上几笔,但在布料上写字却很不适应,许多同学是颤颤巍巍地不敢下笔,担心写错了把白布给废了。毕老师精瘦干练,话语不多,却写得一手标准的仿宋体字。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都认真地苦练用毛笔写仿宋体字。
完成一幅布料地图通常需要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在正式动笔之前,会反复地训练,主要的难点就是写仿宋体字,非常害怕写错。为掌握好用墨的技巧,我们还不断地在废布上练习,练就了一手白布写毛笔字的功夫。
今天看来,这项师范技能还是有其实用价值的。我在中学上课的时候,时常苦于找不到大幅的挂图。多媒体平台的投影屏通常不大,而且高清的历史电子地图也不是那么好找,利用挂图的效果有时会更好。当年另外一个深刻的感受是通过自己认真绘制地图的过程,会对该地图的所有细节了如指掌,熟悉到不需要再看地图就能够清楚地讲述每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