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珍稀奇文化
珍稀奇,传承华夏文化,弘扬品味生活!分享艺术品收藏、博览、拍卖和交易的相关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珍稀奇文化

故宫里藏着一幅阴森诡异的画,画里有一个恐怖故事

珍稀奇文化  · 公众号  ·  · 2019-12-11 19: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 “珍稀奇文化”关注我们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幅中国画里的另类,和我们印象中的含蓄、儒雅不同,这幅画的魅力就在于它充满了恐怖与诡异色彩。 大家先看图。



这幅《骷髅幻戏图》出自于南宋画家李嵩之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央是一个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 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悬丝傀儡演出,整幅画诡异的根源就在这: 操纵小骷髅的不是街头艺人,而是一个大骷髅。



在骷髅身旁有一副担子,担上放着草席、雨伞等日常物品,看样子是街头艺人漂泊在外的全部家当。



在大骷髅身后有一个给婴儿喂奶的妇人,是他的妻子。



画面右边,小孩子被小骷髅吸引过去,孩子身后的妇人伸出手好像下一秒就会把地上的孩子抱走,她担心孩子遇到任何可能的危险。



供职于画院的李嵩是同事中的异类。 他出身贫寒,对于民间生活的熟悉出于天性,历经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一直在宫廷画院任职,被尊之为“三朝老画师”,他也会将富有变化的用线,严谨、古雅的染色等院体画特色用在风俗画中。



李嵩对于人体骨骼极其精准、干练地刻画,生生打脸那些看不起古代绘画的人,谁说中国画人体不如西方写实? 西方开始研究人体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南宋强悍的解剖、人体结构的认知水平比西方早了200多年。


不过话说回这个骷髅,如果换成真人,那它就是一副再平常不过的市井风俗画,定格了艺人走街串巷给小孩子做表演的瞬间。 李嵩故意把画面布局重心位置和精笔刻画都放在骷髅身上,意图是什么呢?


元代知名画家黄公望为这幅画作的题词《醉中天》,很好的提醒了我们:



▲题诗内容: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哪不羞? 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诗里说的“五里单堠”自然是指画中的城墙。 里堠是宋代常见的道路标记,通常都在郊外。


所以黄公望认为李嵩这幅画,是表达民间艺人孤身一人,浪迹天涯,风餐露宿,惨到饿成白骨的惨剧。
他是操纵手中的傀儡吗? 恐怕是被生活所操纵吧? 黄公望老先生说的对吗? 显然不对!



我们仔细看一下画面,大骷髅的衣服,薄纱透明,织造考究,和马王堆贵族墓葬出土的“素纱襌衣”有的一拼呀! 人家不穷呀!



素纱襌衣,仅重49g,是西汉纺织技术巅峰作品,迄今无法复制


而两位妇人和小孩呢?


她们面态雍容华贵,体形略胖,衣着考究,插珠花带耳环,打扮时髦,活脱脱就是贵族啊!



这几人可不穷! 那么画作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真相就是对死亡的思考!


有宋一代,历经战乱,靖康之耻,南宋苟安,天下纷争不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今日苟存、不知明日死活,更是既荒谬又平常之事。


而此画,左右对称,左死右生,生死俱在一起。 有人看到鬼,有人看到疑惑与阴谋,有人看到生死……



可贵的是,在距今约千年前,我国画家已经在艺术上精细的探索,如此至深的人生感悟。


人间喜乐、成败荣辱,终归于一具白骨。


满腔乱世悲情,泻于笔纸。


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以其不易被人理解的深刻的寓意,为美术史留下了一个画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 谢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