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夜美学
睡前提升审美力。 好审美,跟你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2025年春节假期小米汽车出行报告:小米汽车 ... ·  17 小时前  
蔚来  ·  2025顺意开年,满电出发 ·  3 天前  
蔚来  ·  下一个目的地,你设定好了吗? ·  2 天前  
理想汽车  ·  拼手速!理想商城开年秒杀倒计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夜美学

知乎最高赞:自闭症患者能画出昨天刷屏的那些画作吗?

一夜美学  · 公众号  ·  · 2017-08-30 16:52

正文


昨天大家的朋友圈应该都被“一元购画”公益活动刷屏了,不过就像所有出名的公益活动一样,在最初的叫好之后,也传出了不少质疑,比如资金的去向,比如获捐机构的公信力,其中一个引起争议的点是这些画作的“真实性”,即它们是否出自真正的自闭症儿童之手。


知乎著名网友、特教领域从业者李老西写了一个回答,从他的经验分析了画作的可信度,截至今天下午此回答已收获了将近4000的赞同。我们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无从甄别,在获得作者授权后,原文发表,读者自行判断。



先说自己,我是个特教老师,之前工作于自闭症康复机构,现在独立执业依旧服务于特殊儿童家庭,为这个群体提供咨询服务,其中这个群体里就包含了自闭症。


我每周差不多有十组左右的家庭要单独咨询,也就是差不多每年新见400-500组家庭。再加上机构工作经历,见过的自闭症和参与的相关活动应该是不少的。



这么多人见过自闭症的画,

不知道有多少见过自闭症作画?



不晓得这样的自闭症作品

你们会不会觉得很美, 会不会愿意花钱买

🔻





如果你们愿意的话,

恭喜你们 你们都被骗到了。



这是一个我认识的老师模仿儿童的笔触来画的, 后来被一个慈善机构觉得不错要拿去一用,谁知是拍卖掉了。


首先结论--就是任何与自闭症这个群体有过长期接触的群体,无论是特教老师,特殊儿童的家长,以及服务于机构的志愿者们,都很难相信腾讯公益里的作品是出自自闭症之手。


说点正经的: 如果去到一个机构,如果这个机构里有100个自闭症儿童,给他们一人一张纸让他们作画,那么结果大概如下:



大约10个人会随机涂鸦一下,

40-50人会把纸直接撕掉,

约20人会去不停的摸这张纸,

还剩下的人很可能会把纸放嘴里。



因为绝大多数的自闭症都伴随着各种能力上的迟缓,其中也包括了精细动作,尤其是写画技能。


乱涂乱画其实是可以的,但是他们是不会自己换笔的,极有可能就是一只颜色的笔从头涂到尾,那些色彩非常丰富的画作几乎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换笔”“换颜色”“构思线条走向”这些思维几乎都是没有的。





如何获得一副可以用来拍卖的

“自闭症儿童画作”?


据我所知,渠道有这么几个:


1.请一群自闭症儿童涂鸦,然后由家长和老师润色完成画作。


当然得是一个机构里能力最好的那几个(能力差的孩子很可能拿不了笔,甚至不理解笔是什么),画的比较好的那几张拿出来,这个时候画一般都是单色的,要么全红要么全蓝,孩子完成的画基本就是这样的:



中午就被这个问题刷屏了,我下午上课给我一个还不错的学生让他随便画,这就是他初步完成的作品,我虽然给他一整盒的彩笔,但是他始终只用了一只(与我推测一致)而且没有那种画一笔停一下然后构思下一步的过程,所以整个笔画都是有一些相连。



2.由家长或者老师画出轮廓,剩下部分由孩子来填充。


因为线条构思走向非常难,但是“涂色”这个技能却非常简单。所以这个画一般是这样,空格部分是孩子来完成,但是整个方框却不是孩子画的。


比如这种:



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家庭不停的给孩子去换笔(或者:指一指水草,水草要用绿色,去拿绿色的笔,对了,画吧。这样的全声音提示),才能完成。不然这条鱼和下面的水草就会全部都是红色。



3.由作画技能非常出色的画家或者带边缘人格的作者(性格孤僻等)来完成作画。


也就是说给作者贴上一个“自闭症的”标签或者他自称,那么这幅画就是自闭症的作品了。 我推测的话,比如这种:



我很难相信这是自闭症的作品,

我可能是认识了假的自闭症。



这么丰富的构图(多种颜色的切换)笔触之间停顿的力度有这么多的等级和变化并且恰到好处。而自闭症对于力道的把握感知是非常差的,哪怕是和别人握手都不知道是该轻还是该重。你们觉得美到不行,我觉得很难相信。



4.更为直接一点或者说更假一点,那就是完全由精细能力非常出色并且了解孩子精细习惯的特教老师来完成。


对于一些精细课毕竟精通的老师,这真的一点都不难。画完之后由拍卖方和作者分成。就是我回答开头部分的那四幅画。





所以我特别特别讨厌别人拿“自闭症”这个东西来做营销。 更何况这些钱也不会给这些孩子,他们就像被用完即忘的存在一样,需要的时候,他们的存在才有价值。


每年的4月2日都会突然冒出很多关心自闭症的群体和活动。大家愿意花钱来支持一下,表达一下爱心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希望大家花钱之前还是要问问这个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而不是不明觉厉的自我感动并留下一个“自闭症都好屌”的印象。因为这真的是对于这个群体的极大误解。很多自闭症家长听到“自闭症都有天才的部分,特别是有作画数学的天分”这种话的时候,真的有句MMP的话不止当不当讲。



这种事不是国内才有:


李老西:如何评价 4 岁自闭症小女孩 Iris Grace 的画作?


编者注:英国自闭症小朋友Iris Grace的作品,当年同样刷遍了社交媒体。


两年前我就对这个事发表了看法,其实是如出一辙的。我搜遍全网都找不到这个孩子作画的过程。


肯定有很多人会说,我认识谁谁谁是个自闭症就能画这种画,我反正没见过,我的学生并非都是自闭症,有的是有的不是,但是典型的自闭症我是没有见到一个孩子能做到这种事。


另外就是“自闭症”这个标签是可以随便加的,特别是一个成人,说我自己是自闭症,其实是很难证伪的,因为自闭症诊断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行为。



把QQ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里签名是“自闭症”的人都找出来应该可绕地球一圈。



但是自闭症的典型特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 也就是说以前非常堪忧的能力并不会因为长大就直接改善掉,很多人说我见到的自闭症都是小孩,不具备这个能力,但是画作者是成年自闭症。


好的那如果你们如果想了解成年典型自闭症的话建议你们可以去看一下电影和纪录片,比如来自于沈可尚的《筑巢人》或者《海洋天堂》。


了解一下自闭症的特征,片子里都是百分之百成年如假包换的典型自闭症,如果连剧中人都无法代表自闭症的话,我相信这个画家更不能代表,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自闭症。所以你们可以看完再判断下剧中人能画出什么程度的作品。





起码我想不出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得你来告诉我。既然要用自闭症这个招牌来营销,那你起码也要照顾一下自闭症家长和其他能力不高的孩子的感受吧。


要不干脆这样:把作者的属性去掉, 直接声明“此次公益作品均为自于本机构的特殊群体所做,这个群体包括XXX,XXX,XXX等”。 这样做就不会伤害到固定群体的感情了。


自闭症真的就没有擅长于绘画的天才吗?可能有,可能没有,但是我接触到的确实没有见到过,可能是接触方法不对,或者是样本不够大不够广。


或许我就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我起码相信自己能看见的东西,而很多人会选择相信没见过的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管很多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就像我小时候经常看《X档案》,我就相信各种灵异现象相信外星人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但是我的观点依旧是:

我不喜欢这个活动,

更不喜欢这个活动所传递出的信息。



同时讨厌一切容易让人误解自闭症的公益活动。包括这个答案也都是我的主观臆断。要说我没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倾向性,确实也有。就是每次和人介绍我的职业时,总有人和我说自闭症有些绘画能力很高,轻描淡写间仿佛并不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虽然他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自闭症。


但是我真的是有点烦躁,真心希望持类似观点的人少一些。真的有空去看看,7岁以下都在康复机构,7岁以上都特殊学校或者社会公益团体。只要是城市基本都有。你们只有见过了,才会对这个群体有一些基础的感知,起码不会去盲信一些事。


我不是一个无私公正不会出错的人,但是我也想努力传达出自己的声音,就像这些公益组织的活动硬币的正面,而我就是反面。我觉得真实而全面的信息更为重要。大家应该听到这些公益方的声音,也应该听见我的。



讲真的,我倒是可以给这些慈善机构出出招。 如果真的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大家对于自闭症的关爱与支持的话,我希望是摄影作品,我真心期待这种活动的出现,作画对于自闭症真的不是一个长项,手指手腕的控制,力度的变化,色彩的丰富搭配与掌握,真的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东西,但是自闭症的视觉习惯于规则是真的异于常人,他们能够捕捉到一些画面瞬间的刺激,甚至是瞬间本身。


而自闭症儿童普遍喜欢玩手机,强烈的光影刺激与咔擦带来的快感是他们乐于去做的事,我有不止一个学生喜欢拿手机拍照,特别是一个孩子每次拍照都一定要把摄像头设置成黑白,拍完还会不停的翻看。



我有一些时候都能被那抓拍的瞬间而惊讶。



摄影作品优于绘画作品的要点在于:

1.能保证活动作品百分百真实。

2.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也不误导任何人。

3.素材便于获得和挑选。

4.也完全不影响营销的效果。



随便放几张自己学生百分百真实的作品吧

(来自孩子家长朋友圈,已获得授权使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