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21岁的黄胤灵坐上了从印尼开往西德的飞机。他的身后,是载有20年美好记忆的祖国;而身前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等着他去冒险。跨过半个地球,这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正要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时代。
采访、撰文 | 任小慈
今年,著名德籍华裔音乐家黄胤灵将迎来自己的70岁生日。在过去的50多年里,他的艺术生涯早已写上了无数个传奇。
70岁,有着进入大师殿堂的年龄和资质。而他似乎还一直保持着20岁时的精力以及对音乐的好奇、敬畏和探索欲。
正如,哪怕将第四次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他依然会兴奋的说:
“我已迫不及待与上海爱乐见面了,他们如此聪明、专业和优秀,每次给予我的灵感比我给予他们的还要多。”
在去德国前,黄胤灵已是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小有名气的天才少年。这得益于其父亲,杰出作曲家黄武殿先生。
黄武殿先生创作的歌曲
黄武殿先生钢琴弹得很好,也很热爱歌唱。
从小,黄胤灵就跟着父亲学习西方音乐史、听歌剧唱片。父亲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也是第一时间的聆听者,亲朋好友们经常聚集在他家开小型的演奏会。其乐融融的音乐氛围影响着黄胤灵走进了音乐的世界。
他知道自己所学是远远不够的、天才的音乐灵感若不发展就会迅速枯竭。要想成为最好的音乐家,就应该到最好的音乐学校去学习。
在黄胤灵心中,留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
。在那里,他不仅接受到了最专业的音乐教育,更是对欧洲和整个世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
他需要不停地学习文学、历史、诗歌和哲学,以便更准确地表现歌德、莎士比亚、莫里哀等的作品
。虽然东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但德国有着非常包容、开明的社会氛围,年轻的黄胤灵可以自由地学习他想学的一切。
从此时起,他有了一个可以不断自我鞭策的人生信条——“世界之大,我所认识的只是广阔海洋里的一滴水。”这种对知识的汲取,直到今天也没有停下。
对黄胤灵来说,远在他乡追求理想,最难的不是完成学业,而是走出校门真正投入音乐事业。白人主宰的欧洲音乐圈在白人间的竞争已非常激烈,更不用说亚洲人过来分一杯羹。
而黄胤灵最终敲碎了那层天花板。按他的话说:
“因为我非常无畏,拥有着‘敢吃老虎胆’的勇气”
在大学时,他是同班中唯一一个敢去阻止学校管弦乐队的排练,纠正一些高年级小提琴手或大提琴手错误的人
。毕业后,虽然没有经验、但他野心勃勃充满斗志,申请了在德国纽伦堡歌剧院的职位。对方当即给了他《窈窕淑女》的指挥任务。没有彩排,他知道,这是在测试他的德语能力。
好在黄胤灵抓住机会迎难而上,完成的非常好。至此,他的事业开始起飞,演出渐渐跨出欧洲,从德国到意大利、俄罗斯、日本、中国香港、上海等,最终成了那个“双臂挥出大千世界,音符抒尽万种情怀”的人。
黄胤灵的指挥会给人很强烈的震撼力。在演出时,他的身体时常会随着节奏摇摆、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情绪、甚至他那银白色的头发也显得严肃起来。
他把这种激情而富有吸引力的指挥风格归因于自己的“印度尼西亚基因”——
“一方面在我长大的地方,人们都普遍地热情,我自然继承了这些特质;另一方面与我的性格有关。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外向、敢于表达自己的人。我从不怯于在人群中说话、成为焦点。”
他想一直在证明古典音乐不一定要优雅平和,有时候可能会非常粗糙甚至野蛮。他从不畏惧于向传统的边界发出挑战、更不拒绝一切新的尝试。
这次星广会,黄胤灵就相当有创意地选了六首中国观众并不熟知的罗西尼作品。他的解释是,罗西尼的歌剧充满了趣味和娱乐性,可以让他自由地表达这些有趣的故事。这种感觉,“
就像一个婴儿享受父母给予的食物、享受第一次在清晨沐浴
”(
音乐会详情点击右侧链接:
一场音乐会的时间,认识六部罗西尼歌剧
)。
2010年开始,黄胤灵把目光投回了印尼,帮助本国音乐文化的建设。或许是受父亲的感染,更是为自己那份纯粹的赤子之心。
“我在欧洲生活太久了,现在只想回到我长大的地方,想把我的余生全部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黄胤灵是当年为数不多的能去欧洲深造的幸运儿。印尼有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但受制于不发达的音乐教育,他们没机会发展这项才能。
他曾在街头看到一个刚刚收集完旧钢铁的小商贩拿起一把破吉他唱歌,未经雕琢的嗓音触动了这位音乐家很久。而现实中,印尼至此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管弦乐队。
2010年,黄胤灵把杜布罗夫尼克交响乐团从德国带到印尼,为同胞举办了一场名为“7000英里的音乐”的音乐会,500张门片免费发放。对当时的观众来说,
古典音乐还是十分新鲜的事物,他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内容。有些人穿着凉鞋就来了、有些甚至在音乐完全停止之前热烈鼓掌。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黄胤灵感受到了国民的欢喜和对音乐的渴求。
“我很喜欢星期广播音乐会这个品牌,很希望有一天印尼也有这样的平台来推广古典音乐”。
几次在星广会的经历给了他很多启发,他展望着自己祖国未来的音乐发展也能像上海一样。
孔子《论语·为政》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揭示了人生成长的几段历程。
能在七十岁而从心所欲是最高的修养。 从心所欲,即是身与心的同一。
黄胤灵先生在50年的音乐人生里基本上是沿着这几段路走了下来。如今七十,所做皆从心起,是可谓把自己活成了最好的状态。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