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北方粽子通常用豆沙、小枣、蜜枣、枣泥做馅,不加油脂。这类经典粽子清香爽口,不肥不腻,热量偏低。对血糖不高,但需要控制热量的人来说,选择这一类低脂肪粽子比较合适。
南方朋友大多喜欢吃肉粽和蛋黄粽。半肥半瘦的叉烧肉、红烧肉、腊肉、排骨肉,或者一个大大的咸蛋黄,包在一个大粽子当中,增加了蛋白质的含量,但也增加了脂肪和热量。粽子的米是猪油拌的,消化起来就比纯糯米的粽子困难。
所以猪油多的肉粽不太适合消化能力弱的人,而且对控制血脂非常不利。
不过,如果热吃这类咸粽,倒是很适合需要增加体重的人。如果用花生、松子、腰果之类富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材来替代猪油之类,就会健康一些。
咸味的肉粽、蛋黄粽和海鲜粽等有盐、酱油或味精的味道,非常浓郁鲜美。这类粽子不仅脂肪多,也含有不少钠盐,高血压的人对这种粽子要小心,
糖尿病人也不要以为它不甜就放心多吃。
据我们的测定,这类食物的血糖指数值虽然比纯糯米粽子低一点,但因为糯米+猪油的配合,会让餐后血糖峰推迟,高峰更为持久。
痛风患者要小心海鲜粽和加入过多鸡精的粽子,因为嘌呤含量较高。
如果喜欢咸味的粽子,除了排骨、猪肉、鸡肉、鸭肝、蹄筋、蛋黄、虾仁、鲜贝等荤食原料,还可以使用蘑菇、香菇、竹笋、花生、海带、木耳、银耳等素食原料,都可以用来制作咸味的粽子。我本人提倡多配些后面的素食食材,因为和前面那些动物性食材相比,它们更有利于减少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
听说四川还有放花椒、辣椒调味的粽子,想必那味道是够火爆的。我本人虽然以北方口味为主,对粽子加花椒的做法却完全没有什么反感之情。只要本人没有不良反应,吃点花椒和辣椒并不妨碍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配合这些能增加消化液分泌的调味品,对于顺利消化油腻的粽子,很可能是有益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