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一些「老人」面对 9 月 13 - 14 日那个周末发生的事情,肯定会产生一丝怀旧感。雷曼兄弟和美林,这两家偶像级的大公司,曾经挺过了世界大战和大萧条,
却在一个周末就烟消云散了
,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我一点也不怀旧,我知道这两家公司的冒险行为不仅危及它们自身,还危及全球经济,其后果是不可预知的。
——伯南克
霍华德·马克思,投资最重要的事的作者,在一个公开场合回忆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惨状。他跟对面坐着的米尔肯说,那时已经有人觉得,这是金融世界的末日(It’s the end of the financial world)。
国内年轻人对 2008 年金融危机的记忆,可能不及同一年汶川地震来得深刻。但 2018 年的国内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有的温和有的惨烈:汽车生意在跌,商场零售在跌;现在是星期天的早上,我坐在星巴克写字,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星巴克国内的生意也在跌——那个高歌猛进的 2017 年可不是这样的。至于 P2P 暴雷、股市暴跌的背后,是更加隐秘但真实的「盈利难、回报低」的现状。
衰退是不争的,区别只是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于是我跑去读了一些与灾难有关的书。趁着周末,再写一点总结。
伟大的博弈
这本书讲的是华尔街的故事。或许你已经看过区块链世界的原始、混乱与狂热,但早期的华尔街与这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波又一波的投机者进入又离开,一次又一次的繁荣与萧条转换。在几百年里,华尔街逐步变成一个遵守规则、创造价值的地方。
这本书也完全可以当作精彩的故事书来看。晚年的范德比尔特来到华尔街打爆投机犯,摩根老爷子一己之力挽救了 1907 年的银行业大溃败,亨特兄弟囤积白银一度成为首富却功亏一篑……
伯南克的两本书
伯南克的两本书分别是「
金融的本质
」与「
行动的勇气
」。前者篇幅很短,内容是伯南克在一所大学的讲稿;后者是伯南克的自传,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花许多篇幅写了金融危机前后执掌美联储应对措施。
伯南克大学毕业想买房子,发现当时 30 年房贷利率高达
18%
——紧起来特别紧,浪起来特别浪——在干预美国宏观经济方面,美联储可谓长袖善舞。而在伯南克接手美联储以后,他很快发现,金融危机山雨欲来。
虽然我的内心经常处在翻江倒海般的状态,但我尽力表现得从容镇定和老成持重。其实,我必须这么做。
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最终起到了作用。联储和美国政府果断出手,金融危机的阴影一闪而过,美国的衰退只持续了 18 个月,然后就开启了后人称道的 10 年牛市。作为对比,美国 1929 年开始的那场大萧条,足足持续了 4 年,期间市场跌掉了 90%。
此外,这两本书也提到量化宽松的决策和操作细节,很值得关注。
压力测试
盖特纳后来做了美国财长。他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早就习惯在各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里面扮演救火队员。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年轻的盖特纳正好担任纽约联储的主席。纽约联储管理的机构众多,责任自然也很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经过短暂刺激稳住了,但依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这时美国政府又经历换届。
盖特纳临危受命,加入了奥巴马政府担任财长。
压力测试
这本书,记录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联储和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其中最巧妙的莫过于对银行业采取的「压力测试」手段。进行「压力测试」之后,需要补充资本的银行,可以先在私人市场上解决;如果规定时间内未能解决,政府就通过注资来解决。这套组合拳一打,民众信心稳住了,银行稳住了,关键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掏钱。
大而不倒
这本书以前就看过,去年我又翻出来重看了一次,我认为这本书应该叫做「雷曼是如何从玩蛋到完蛋的」;而这本书拍成的同名电影,或许应该叫做「两个老男人如何拯救美国」。
在一切崩溃之前,所有人都在舞蹈。去杠杆是很难的,能做到在不同部门平稳转移杠杆,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