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e
,公链领域一匹黑马?
Vite
是一个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与
ETH
、
EOS
等公链项目类似。
Vite
是一个面向高频场景,基于
DAG
(有向无环图)技术的新一代高性能基础链,设计目标是满足工业级应用对高吞吐、低延迟和扩展性的需求。
Vite
做了一些独创性的设计。例如,
为了提高性能,除了采用
DAG
账本结构,还引入了异步架构的设计,包括“请求
-
响应异步模型”,“交易写入
-
确认异步模型”,“合约间通信异步模型”等;另外,为了解决
DAG
账本安全性问题,引入一种快照链结构等。
Vite
的创始人刘春明曾是比特币领域第一批创业者,曾在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做技术高管,有丰富的处理高并发业务的经验。
以下整理自哔哔
News
与刘春明的采访对话。
哔哔
News:
春明在四年前做过比特币支付项目币丰港,后来转行去大型互联网公司做高管,带百人以上的团队,看起来也非常不错,现在为什么重新回到区块链这个领域?
刘春明:
14
年我创业做了币丰港,
15
年
7
月去美团,做了美团零售、美团打车等新业务,离职的时候负责打车技术团队,团队有
130
多人。
一方面,这几年区块链技术迭代很快,我刚开始创业做比特币支付的时候还没有以太坊,后来以太坊以及智能合约这些技术出来以后,逐渐看到一些背后的趋势;
另一方面,区块链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量的技术人才仍然停留在互联网行业,没有进入区块链行业。所以,我认为现在是创业比较好的时机。
哔哔
News:
为什么想做
Vite
这个项目,做区块链投资也很赚钱,为什么选择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去做竞争非常激烈的公链项目?
刘春明:
我和我原来(币丰港)的创业合伙人王东,我们私下经常沟通。我和他说我也想出来创业,他说区块链创业其实很累。
我和王东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更注重个人的成就感,不是赚一些钱就满足了。
我们想通过技术的力量来推动行业的发展,最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为什么做基础链呢?主要是两个考虑。
从需求的角度,做路印的团队的时候,我和王东经常交流,他和我吐槽,当前底层的基础链性能太差,支持也不足。
比如,以太坊的
TPS
只有
15
,有一些基本的功能也没有,比如开
n
次方根这种基本的数学运算都不能支持。在上边做应用痛点特别多,所以现在对性能更好,功能更强的底层公链的需求是特别强烈的。
另外,我们看了一些区块链项目,很多团队技术水平非常不错,但很多技术人员是没有实践过高并发的场景。
我之前在京东做过
618
和双十一大促;之前创业的时候做交易所,后来在美团做打车,都是高并发的场景。我们在高并发方面有一定的实战经验。
需求
+
自身经验,方向是这样选出来的。
哔哔News: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Vite这个项目吗?
刘春明: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智能合约平台或者叫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类似以太坊、
EOS
这类项目。
但重点是提供高性能的平台,面向相对比较高频的场景。比如微支付、生活服务以及社交娱乐等高频场景。
哔哔News:你们项目和王东的关系?
刘春明:
路印是我们的战略投资人,除了投资关系之外,我们和路印还有战略合作关系。
Vite
和路印是去中心化生态当中的两个环节,我们相当于底层的平台,路印相当于上层的应用。路印会部署在以太、量子、小蚁这些平台上。
我们和路印的合作和其它平台不太一样,我们(
Vite
)准备内置路印协议。路印本身是开放的,路印官方和第三方都可以去实现这个协议。
我们和路印的合作有两个意义。首先,
Vite
内置路印协议,提供去中心化交易所功能。
路印也是
Vite
平台上的第一个应用。
另外,我们通过实现路印协议,
可以促进平台自身的迭代,包括性能和易用性改进。
而且结合
Vite
自身的多币种支持和跨链协议,可以打造一个资产发行、存储、传输、交易的全链条的价值闭环。
我们会和路印一起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区块链生态的建设。
哔哔News:Vite公链和其它公链相比,最大的创新在哪里?
刘春明:
Vite
最大的创新点是引入了异步的设置
。
DAG
账本不是我们的创新,
DAG
最早是
Byteball
引入的,
IOTA
和
Nano
在之后也做了一些迭代。传统区块链的交易需要全局排序写入账本,而
DAG
可以让交易“并行的”或者说异步地写入账本。
Vite
在账本上主要的创新是引入了快照链结构,弥补了
DAG
本身安全性的不足。
Vite
最主要的创新是异步的设计,这个设计在其它项目中基本没有看到过。
第一,我们把智能合约的调用做了异步的拆分。
Nano
(
DAG
三驾马车
之一)的项目,它把一笔转账分为出账和入账两个动作。我们借鉴了
Nano
,把它扩展到转账及智能合约的调用上,把一笔转账交易拆分为出账和入账,把一个合约调用交易拆分为合约的请求交易和合约的响应交易两部分。
第二个是写入和确认的一个异步的设计。
在
Vite
中,一个交易被写入账本和一个交易被确认是异步的。传统的区块链(如比特币),交易写入账本的速度会受到打包速度的制约。而在
Vite
中,用户可以在
TPS
限额之内写入很多交易到账本,但交易是以匀速异步确认的,这样可以削平波峰波谷,最大化地利用系统的资源,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同时,两个账户之间的交易不会彼此堵塞,不会出现因为某一个账户发送了大量交易,使其他账户的交易长期得不到确认。
第三个是合约间调用的异步设计。
以太坊里的合约间调用是通过消息调用,或者叫内部交易的方式来完成的,这组调用要么同时完成,要么全部失败,这是一个原子性的
ACID
语义,会成为性能瓶颈。我们借鉴了一些中心化互联网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方案,采用了消息驱动的架构,合约之间不共享任何状态,只通过彼此发送消息来进行通信。
这三个异步设计都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哔哔News:然后再稍微说一下整个系统的架构怎么设计?
刘春明:
一般来说,公链的项目有几个地方需要设计,一个是账本的结构,一个是共识算法,一个是虚拟机或者说是智能合约语言。
DAG
的账本结构在安全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区块链系统中,账本的安全性是建立在它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随着账本增长,篡改交易的成本就越大,成功的概率也越低。所以区块链这种线性结构的账本是非常安全的。而
DAG
账本,比如
IOTA
中的
Tangle
结构,它有一个
MCMC
算法,这个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选择
tip
,使
Tangle
这个结构“竖着长”,不断长长,而不能横着长。竖着长才能使前面的交易被更多后面的交易所依赖,从而增加前面交易的安全性。账本只有越来越长,才会安全。
Nano
就就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交易一直在
DAG
的“边缘”,没有更多交易附加在它的后边。
Vite
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在
DAG
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快照链的设计。这个设计其实我在
3
月份的时候,给
Nano
社区提了一个
proposal
,用快照链来解决
DAG
账本安全性的问题,
Nano
社区也认同这个方案是可行的。现在我把它引入到
Vite
中,来弥补账本本身安全性缺陷,这个快照链技术也是我们独创的。
快照链采用了区块链这种链式结构,它本身不保存交易,只把账本中的状态(比如账户余额和最后一笔交易的哈希值等)做一个快照记录下来。如果用户要篡改一笔交易,除了篡改账本,还需要篡改快照,这样就提高了篡改的门槛。另外,快照是异步进行的,也不会拖慢交易的写入速度。
Vite
的共识机制是基于快照链的分层共识,称为
HDPoS
。为了降低延迟,每一层的共识机制采用的是
DPoS
算法,每秒一个块,这个算法和
EOS
比较相似。
不同之处是我们做了基于快照链的分层共识。
虚拟机和合约语言这块,
我们我们选择了兼容以太的
solidity
,因为它的社区和配套的
SDK
都比较全。
以太已经踩过很多坑了,这是相对来说更成熟稳健的路线。我们在
solidity
之上也做了一些扩展,比如提供更多的标准库,支持异步语义等。
哔哔News:
白皮书是你写的吗?
刘春明:
主要是我写的。我之前读研是在中科院软件所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做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形式化验证和自动机理论,这种偏学术表达方式我之前读书的时候接受过一些训练。
哔哔News:合约升级这么容易,如何防止作恶?
刘春明:
智能合约从字面上理解是现实契约的一种抽象,比如说我借你一笔钱,约定基于一定的利息还款,然后我们把它写成代码,这个合约谁也不能改。
一开始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这个层面多一点。
但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号称是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所以以太坊是一个通用的平台,里面的智能合约就有点像互联网系统里边的后端服务或者微服务了。如果把智能合约当成
DApp
的后端服务,这就要求它必须是持续迭代的,需要允许升级。
所以,
我们把智能合约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合约,是不能修改的,也不能通过升级机制来升级;另一种是动态合约,可以通过升级机制升级。
升级对大多数应用来说是一个强需求,比如说是发行代币的合约,一旦有安全漏洞,币就锁在里边了,或者币会丢。
看到
BUG
却不能改,这个很坑。所以我们提供了一个升级方案,可以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性的使用。
哔哔News:快募完了吗?总共募集多少?
刘春明:
差不多了,总共
2000~3000
万美金。
我们估值是一亿美金,募集
30%
,按照以太来折算,大概募集
40000~50000
个以太。
哔哔News:会上哪个交易所?
刘春明:
我们也在和交易所接触,但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主要是一个技术驱动的项目,周期也会比较长,运营方面我们不会特别激进。
哔哔News:你们在社区或者市场是什么规划的?
刘春明:
在推广这一块,我们会先从一些场景切入,比如我们会提供钱包和交易的功能,实现了路印协议之后,用户就可以把
Vite
的手机
App
当成去中心化交易所来用。
前期我们的主要应用场景是资产管理,当
App
月活足够大的时候,我们会在上面提供一个
H5
小程序引擎,类似微信小程序。
这样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开发和部署其他去中心化应用了,例如社交、娱乐、生活服务之类的。我们团队负责运营的合伙人一直在移动营销,有一定的经验和资源。
社区这一块,我们不希望过多地炒市值,我们团队会关注技术更多一些,我们更倾向于去建设一些开发者社区,比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