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清帝退位诏书!原件! ·  6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吴俊范、徐应桃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节日谈|不止清明:中国的“鬼节”都有哪些?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03 13:54

正文

 

整理 | 国历君

中国鬼节有三,分别是春分后十五日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它们的起源和习俗都有哪些不同呢?


清明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的第15天,冬至日后的第106天,一般为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孝经纬》云:“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禁火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在民间亦流传开来。秦汉时代,扫墓的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最初清明和寒食是两个日子相近但并不相同的节日,到了唐代,两者合二为一,成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寒食也变成了清明节的别称。


唐代长安踏青之风是十分兴盛的。青年男女在踏青时,常常发生一些爱情故事。宋代以后,清明节俗基本上是沿袭了唐代。清明的娱乐活动如击球、蹴鞠、秋千、斗鸡等在宋代均十分流行。《宋史·礼志》记载宋孝宗于兴隆初年常召诸将于殿前击球。宋太宗还规定每年三月“令鞠大明殿”。辽、金、元统治者在举行释天典礼时也要举行击球比赛。寒食清明打秋千,在宋代更为普及。如王禹偁《清明》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田况《寒食》诗:“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此类诗文不胜枚举。


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大江南北,风俗变化各地有异有同。值得重视的是清明踏青风俗中渗入了大量的娱乐活动。“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支素、骠骑、飞钱、抛拔、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往往成市”。



沿袭至今的插柳习俗


迄今为止,清明节仍然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要的节日。不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迷信风俗已被逐渐淘汰。至于插柳于门,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风俗已极少见,不过农村的儿童们还往往于此日折下几枝嫩绿的枝条,拧下皮筒做支音色颇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节前后,扶老携幼到郊外春游踏青,领略大自然旖旎的风光。当然扫墓风俗依然存在,农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坟的遗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们的业绩,以示悼念。


传说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据传是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其父妃子郦姬的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做了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对于当年随他流亡不离不弃的功臣,晋文公当然重赏,但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母子,但一无所获。文公无奈,听从旁人的计策,放火烧山,本来想逼介子推出来,但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直到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之推母子已经被烧死,临死前紧紧抱着一棵烧焦了的大柳树。为了悼念介之推,晋文公下诏,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介之推忌日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寒食,是为寒食节的由来。


中元



习俗


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七月十五则为“鬼节”,鬼节又称“中元节”、“盂兰盆节”。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而“盂兰盆节”则是由佛教传入而带来的超度仪式,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据说在七月初的时候,阎王会放亡者回来探亲,七月中旬的时候再将他们召回,故形成了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备下酒菜、纸钱来祭奠亡者,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与清明相比,由于此时鬼魂都可自由出动,因此祭祖可以不必上墓。在一些地方,还有布田、放水灯的习俗。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为亡者引路的水灯


传说


关于盂兰盆节的传说,有佛教色彩浓厚的“目连救母”。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后,试图为母亲送食,但饭菜还未入口,就化作火炭不能食用。目连见此,悲号涕泣,急忙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自己的母亲。佛陀告诉他,其母罪孽深重,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于是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目连的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于是七月十五这一天也成为了佛教徒的“盂兰盆节”。


而在道教中,中元节则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的诞辰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清虚大帝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因此,道教教众也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民间也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寒衣



习俗


寒衣节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和清明、上元有所不同的是,因为寒衣节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为使先人在阴曹地府免受挨冷受冻,人们不仅要为亡者烧纸钱,还要焚烧用五色纸做的衣服,为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一些地区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例如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早在周朝时,十月初一这天便会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在唐朝天宝二年时,唐玄宗发布诏令:“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明代对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则描绘了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传说

寒衣节同样拥有许多传说,其中有朱元璋“授衣”,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不过在众多传说中,还是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最为著名。在民间传说中,孟姜女与范杞良新婚不久,其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来衣物御寒。谁知丈夫早已死去,并被埋在了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哀号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到感动上天,城墙崩塌。孟姜女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后,投海而亡,由此产生了“送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整理来源:《节俗史话》,新华网,《南风窗》等。


好 文 推 荐


地理 | 令人念念不忘的贝加尔湖:那场与中国的分离,无关利炮坚船与兵临城下,关乎眼界

沙俄与大清最终不可避免地在东、中、西三线全面碰撞,而今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故土贝加尔湖便位于碰撞的中心。谁,最终可以拥有它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人物 |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大叙利亚”理想的兴衰:解开中东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密钥

在可见的将来,这个从未在地图上出现的“国家”仍将一次又一次地闪现于中东的权势斗争之中,直至在机缘巧合之下真的变为现实。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