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速读
意愿社会改变了什么?
意愿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的社会化重构
1.1“走进客户的心”与C2B
1.2客户主权与意愿经济
1.3个人意愿与服务定价
1.4客户意愿催生“产业互联网”
2. 商业组织:去中心化的商业组织
2.1去中心化、和数据智能的商业模式
2.2多重意愿、多重职业、多重组织
2.3大规模协作和众包组织
2.4公司的民主化
3. 意愿金融:无处不在的金融与信用
3.1个人还权,网络金融成为意愿金融
3.2任何形式的金融,还是信用
3.3去中心化的货币
3.4意愿也可以成为货币
3.5区块链,可能是意愿社会的新架构
从以下几个最重要的社会领域,观察意愿社会的到来,将导致的深远影响和互动。
意愿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的社会化重构
商业组织:去中心化的商业组织
意愿金融:无处不在的金融与信用
1. 意愿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的社会化重构
1.1“走进客户的心”与C2B
“走进客户的心”,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市场理论掀起营销革命、关注消费者行为时广为流传的一句真经。但伟大的德鲁克在去世之前的一次采访中黯然承认,“这依然是一个伤感的神话”。
《意愿经济》作者希尔斯提出VRM(卖家关系管理)概念,跟传统的CRM(客户关系管理)恰好分别代表市场中消费者和商家这两端。希尔斯认为,传统CRM只是消费者的“绞肉机”或”猎手“,这不行;需要有站在消费者立场的“代言人”,这就是VRM。
这是一个全新的关系图谱。希尔斯并没有一味地批判商家“绑架客户”的种种劣行,他的贡献在于,为消费者打造一个可以与生产者、商家“势均力敌”、“等量齐观”的智能代理。这一智能代理可以充分抵挡来自传统商业活动无所不在的信息轰炸、促销推广的骚扰,可以将控制权、选择权、自主权真正交还给消费者自身,促成买家与卖家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交易行为的重要性被交往行为所取代,这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立足之本。VRM是独立于传统第三方商家服务的第四方服务,具备可替代性、独立性、表达意愿及参与管理等四个特征。这种完全脱离了传统商业思想、传统经济学的新商业生态,才刚刚开始。就是“如果让顾客领舞,市场中就会有更多舞蹈,就会更加活跃”,“企业应该是与消费者共舞,而不是踩在消费者身上跳舞”。这是生态化的过程,也是生命化的过程。
核心的问题是深入解构互联网、大数据、小数据、网络经济、共享经济、自由市场、消费者、数字营销与卖方关系管理(VRM)的方法论。
C2B(消费者到企业),是意愿经济时代新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原有生产者(企业和机构)和消费者的关系,是一种消费者贡献价值(Create Value), 企业和机构消费价值(Consume Value)。
C2B模式和我们熟知的供需模式恰恰相反,真正的C2B 应该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而后有企业生产,即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通常情况为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或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
C2B以消费者为主导,因此C2B应具有以下特征:
长期以来由于定制生产成本很高,产消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空间障碍、时间障碍、金融支付障碍和沟通障碍等导致交易成本很高,因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退而求其次,以牺牲个性化交换工业化生产的低成本,这就是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少品种大批量的B2C模式。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为产消双方提供了低成本、快捷、双向的沟通手段,现代物流畅达,金融支付手段便捷,以模块化、延迟生产技术为代表的柔性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使交易成本和柔性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为发展C2B创造了条件。
按定制主体和定制内容两个维度将C2B分为五类,分别是群体定制价格、个体定制价格、群体定制产品、个体定制产品、和混合型态。
1.2客户主权与意愿经济
注意力经济是“卖方找买方的经济”,而意愿经济则是“买方找卖方的经济”。
在意愿经济中,买家主动发出购买意愿,极大地减少卖家寻找目标客户的成本,买家也能尽快完成购买行为,并且卖家不需要用广告激起买家的购买欲望。意愿经济是指围绕着消费者意愿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需要导向型而不是利润导向型的经济。
意愿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原因是媒介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性扩张,大量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稀释了有限的社会注意力资源,造成广告严峻的生存危机,一些人甚至预言广告正在走向死亡,将走向一个逆向广告时代。意愿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变卖家广告为买家广告,即买家通过媒体向卖家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商家围绕着买家的购买意愿进行竞争,于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将从以前的CRM转为VRM。
根据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的区分,需要、欲望、需求是支持市场营销理论的三个不同概念:需要是人类基本的要求,是人类产生购买行为的原始和本能的动机;欲望是需要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射,是指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质产品或服务;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欲望,是传统营销中最看重的概念。
此过程中,顾客如同企业要抓捕的猎物,是配合企业实现商业行为和盈利目标的付费主体,顾客处于被动地位。而意愿经济不是停留在对需求的研究,而是重视顾客欲望和需要的研究,是对顾客心理活动的洞察和透视,因此企业在顾客引导下容易开发出更有远见、令其动心的产品和服务,于是顾客对企业容易形成信任和依赖,从经济交换关系发展为社会交往关系。意愿经济强调了顾客掌握与企业关系的主动权,通过主动发布需求信息吸引和筛选企业,以满足自身的意愿目标。
传统的营销管理通过市场调查和细分工作从线下寻找适当规模的目标顾客群,然后为顾客群大规模定制产品和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开始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在自然连接中发展形成一个个网络社群,在与商家和其他用户互动交往中,引发网络购物和社交商务,最终成为电商企业和新型互联网商业的顾客群和产消者,这种由消费者自然聚集而成的网络社群是驱动互联网商业的顾客群来源,而不是通过市场细分预设的边界清晰、特征明显的目标顾客群。
在企业-消费者关系方面,消费者是一种生产要素,是服务生产过程效率提升的重要来源之一,服务公司应该鼓励消费者更多地介入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率。
消费者参与企业行为可归纳为三种程度:低度参与、中度参与和高度参与。其中,低度参与是消费者只要出现在服务现场即可;中度参与是消费者需要向服务企业人员提供自己的偏好、想法等信息和资源;高度参与是消费者需要与服务企业员工一起设计、共同创造和合作生产服务产品。高度参与,消费者成为“合作生产(Co-production)者”或者“共同创造(Co-creation)者”。
在消费者-消费者关系方面,消费者的社会性动机越来越强烈,包括追求参与和乐趣、学习与交流、社区认同、互惠利他等,这些社会性而非经济性动机驱动消费者转化为“产消者”。
另外,消费者知识与能力、个人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增多等变化,信息共享、瞬时连接、零边际成本等互联网特点,让越来越多消费者拥有了参与价值创造的条件。豪将此称为业余爱好者阶层的出现,而舍基认为这是业余生产和认知盈余,其他研究者也提出可结合消费文化理论、资源整合理论、网络理论、互动理论等,进行网络社区如何催生价值共创、和商业组织的实证研究。
同时,消费者的参与、创造、分享、利他等,也是马斯洛需求模式中较高层次需求得以满足的行动方式,可以解释新型的社群组织和商业现象。根据研究,消费者的意愿可以引发三种个体行为,继而会影响到网络社群、集合机会和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一种行为类型:购买和消费。互联网上最早出现的商业模式即商品的批发零售业务,消费者利用其满足了生活消费的需要,也是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的行为。
第二种行为类型:体验和创造。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中指出,“有时,当我们与人合作或者为他人做某事,即便做砸了,也比请专业人员圆满完成任务更好。”个体参与被证明是为了寻求诸如能力感、自主感、任务享受、志趣相投者、社交等体验。
第三种行为类型:分享和利他。社会网络传播理论认为,网络传播各种行为,胖、锻炼、快乐等,习惯和性格也会通过三度分隔的社会网络传播。网民正在把互联网媒介转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廉价而又全球适用的分享工具,分享或为了自己,或为了他人和社会。
最后,意愿经济的满足,并不仅限于由特定生产产商提供。实际上,意愿经济是对消费者特定意愿的多样化满足,甚至无关乎对特定产业、特定产品的需求。例如,要解决某个消费者的无聊的意愿,原来毫不相关的电影、健身、购物都有可能同时成为竞争消费者意愿的供应商。
意愿经济的出现,也加快了跨界整合的力度和速度。在意愿经济中,历经千年之后,消费者重新夺回定价权。“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真正开始实现。意愿经济学,也是一种客户意志的经济学。更大程度地回归了经济学“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的初衷和现实性。
1.3个人意愿与服务定价
无论是否需要实物的参与,服务经济都是一种耗费时间的经济。这决定了服务的交付,肯定是非标准化的;交付即体验。而且,相比较产品经济,个人意愿对服务经济的影响大得多。
实施服务常见的难题是服务定价,但我们认为,服务定价是个伪问题,因为服务是极度个人化的:“我的服务我做主,爱给多少给多少”;不以成本定价,只以体验定价,甚至只以情绪和意愿定价。例如,给希望工程的农村孩子们上课,甚至可以是一种免费的公益行为。相比较于商品消费,服务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综合的体验。
意愿经济时代,作为体验服务的双方,更多是“任性”地根据自身所获得的或所提供的服务体验、双方的交往时间、甚至是服务进行当下各自变动的心情,进行意愿定价。
服务不是简单的物品成果,而是意愿主导、指向结果和效绩的行为或流程。有几个明显特征:
异质性:每个服务都不一样的,是趋向异质化的。相反,多数商品是同质化的。也因为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
共时性: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可以是异步的、时空分离的,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的。服务只在消费时才发生;这也增加了服务的“不可预见性”。
无形性:服务是不可见的、无形的。因此服务营销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让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比如:微软公司给软件产品以豪华的包装盒和说明书...
1.4客户意愿催生“产业互联网”
意愿经济是客户主导的经济,相应地,意愿经济下的供方需要做的更多,这也是市场意义下的供给侧改革,而不是简单的电子推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前25年,行业主体处于消费互联网时代,然而随着虚拟化进程逐渐从个人也转向企业,以意愿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将逐渐兴起。
产业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的互联网化。同时,由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巨头在行业经验、渠道、网络和产品认知等方面的壁垒,产业互联网将呈现出比消费互联网更为宽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a.智能终端、云计算和物联网,三项“去中心化”技术是产业互联网兴起基础。
随着移动终端多样化的发展,智能终端如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互联网逐渐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到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互联网时代开始“从小C时代”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新的技术与应用将以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推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大举到来。
b.“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特征。
一方面是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等作用;另一方面是发展动因不同,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在阅读、出行、娱乐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使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得到推进。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而是以价值化为主要目标,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和渠道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c.生产制造体系: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
产业互联网在与传统企业融合中的一大特点,是将原有以企业为导向的规模化设计转向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甚至精确到个人化设计。组织上表现为C2B的用户化。从产品功能研发到包装设计,每一部分都通过互联网思维与用户建立关联,争取更广泛的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生产制作方案,强调用户的参与度,尊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智能家居在产品功能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支持联网功能达到智慧化应用程度,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使用习惯,更拓展了多维化的用户生活,享受到智能科技的乐趣。
d.销售物流体系:O+O的一体化是主要趋势。
传统行业为了节约资源与时间成本在分销采购等方面已逐渐采用B2B的交易方式。据工信部统计,我国B2B业务已将近8万亿,企业也更重视线上平台交易与建立,并逐步完善支付手段、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等体系,也促使大量的批发业务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交易。
在未来,企业应充分利用线下资源的优势,拓展线上平台,并将线下的物流、退货等业务流程进行线上管理,最终实现O+O一体化。物流交付平台和信息化集成交易平台的建立,是企业与互联网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e.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一个行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企业直接面对众多用户的简单“B-C”电商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需要一个向上衔接生产企业、向下服务终端用户的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变“B-C”为“B-B-C”。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产性服务业一直存在,只是尚未网络化。当前,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和扩散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各种基于网络的新兴服务业态,并成为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群,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各方面都对现有的服务业带来巨大的提升。
2. 商业组织:去中心化的商业组织
2.1去中心化、和数据智能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的确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等等。如果归纳一般范式,那么“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可以代表网络社会的基本商业模式——即:从以商家意志为中心,向以用户意愿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单个企业为中心,向以社会化连接的生态为中心的转变。
创新的意愿商业的最大特征是,从交易商业到交互商业的转变;如果再进一步到服务经济,甚至还是一种交换商业和交往商业。
大数据的智能时代,体现了“物-物”消费关系。与“物”相关的应用,是智能应用的最大舞台。大知识的智慧时代,更体现了“人-人”的交往关系。更大的舞台出现,知识社会登场。“人-人”交往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就是因为意愿和知识,由个人来组织生产、组织流通的新范式——我们称之为“无组织有纪律、或有组织无架构”的新范式。
传统社会最多拥有一些价值链的构造,主要特指业务交易上下游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链条。而新意愿和新结构,带来了价值网络的重构。用户、供应商、专家、监管者,更多直接的、间接的利益相关方的都连接起来。
大数据资本化,应从宏观经济转型的高度来理解,有要素资本化的问题,也有经济成果的分配问题。要取得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持久原动力,制度建设应集中在:将未来大数据的授权和资本化,主要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的资本供给难题。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大数据的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依赖于大数据的开放生态。
美国最火爆的约会应用Tinder,基本是美国年轻人手机中必装的社交应用,而Tinder中最为人称道的约会匹配正是基于Facebook开放出来的在社交关系数据基础上进行的建模计算。稳定的海量数据源和既有社交用户的导入,让Tinder 刚上线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牵线男女的数量就已突破 5000 万对,同时积攒了45亿个用户评分,也以火箭般的速度加入了10亿美元俱乐部。
2.2多重意愿、多重职业、多重组织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被称为“斜杠青年”,他们可能拥有不同的职业身份,通过自己的技能和兴趣来获取专职工作之外的报酬。
多重职业的进步使得人们可能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非人性化限制和束缚,让其天性得到释放。人类的生活应当丰富多采,每天都可以接触不同的新鲜事物,还能发展和运用不同技能。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多元化的生活与环境,喜欢利用不同技能来应对新挑战。然而,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先后把人类限制在固定的土地和固定工作场所,不管是教育还是职业发展,我们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以便成为一个产业链中的“螺丝钉”。
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流行,并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所热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符合人性,也基于以下几个重要社会趋势。
多重职业将更多体现在服务业。包括教育、健康娱乐、文化、艺术、旅游等等,未来必将有大量人才涌入这个行业。服务业与工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服务业不涉及生产,其交换的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不存在大规模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不需要大规模合作,很多情况下,个人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发展又为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支撑,帮助供需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独立个体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交易。
例如,Airbnb和Uber, 就让全球成百上千万人拥有了第二份收入,在国内,除了类似平台,还兴起了很多例如运动健身、教育、私厨美食、美容美甲按摩、旅游服务、技能知识分享、时尚买手代购等平台,使得大量相关技能拥有者摆脱机构的束缚,直接为用户服务。
不久的未来,经济组织方式也将发生变革,那种在固定时间把人集中在固定场所的传统工作方式将逐渐被松散的、合作式的多重组织方式所取代。员工有着极大自由来选择与谁工作,参与什么项目,在哪里工作,何时工作。随着优秀人才的意愿选择机会的增加,传统雇佣制正在转变成合作式,“你再也雇不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作”。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利润的分配。如果资本强势,企业创造的大部分利润必然归资本方,而当人才成为关键资源后,人才稀缺性会推动其价格的上涨,部分利润也将从资本方转移到人才方,直到分配合理。
当然,身份转换或对新身份的认同并非易事。参与意愿经济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职业和身份,但不同身份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社会地位的差距。一开始人们可能会对新身份存在疑虑和排斥,尤其是那些为获取既有身份已付出巨大的努力的人们,原本的身份就绑架了他们,正如那些抵制网络专车的出租车司机们。
大多数人相信,在一个组织中拥有一份固定工作在心理上是至关紧要的,其意义甚至远远超过赚取一份工资。意愿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归属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方面。获得收入、维持生计、社会互动的增加、社会关系的亲密度和归属感增强,都成为了意愿诉求。
2.3大规模协作和众包组织
全球范围已经产能过剩,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一是提高用户参与,都成为了提升效率的创新方法。众包是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创新,是大规模的跨组织(紧密)合作或(松散)协作的新型生产方式。所有商业都将是众包的商业,区别只在于规模:小企业做模块、中企业做平台、大企业做生态。
众包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虚拟网络、虚拟组织的出现。有两种形态:其一、因为虚拟员工而构成的组织内部的虚拟网络。比如价值家知识交易平台的实践;其二、因跨组织而构成的组织之间的虚拟网络。比如“投资+孵化”的小米生态企业群的构建。后者的管理更为困难,但具有更大价值。
有效的众包运营,经常会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指数级的发展:1995年8月9日,硅谷一家创始资金只有400万美元的小公司——网景,在华尔街上市的几小时后,瞬间成为了20亿美元的巨人。年仅24岁的马克-安德森,睡梦中便轻易地成为了千万富翁。
见证过人类百年历程的《华尔街日报》评论道:“通用电力公司花了43年,才使市值达到27亿美元,而网景只用了1分钟。”另一著名案例是Facebook。创立3年后的2006年,网站宣布全面开放:所有人都能登录后开发软件,提供游戏、娱乐、工作、资讯等各类完全由世界各地用户开发上传的服务。到2009年,来自180个国家,超过100万的开发人员,为网站用户提供了5万2千个应用程序。从此网站的辉煌属于数以亿计参与其中的普通网民。
还有人走得更远!Aaron Frank是知名孵化器Y-Combinator的创始人,他正在和区块链资本公司的合伙人Brock Pierce一起进行一项伟大实验,即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办“无股东公司”。理由是:既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准确纪录任何一件数字资产、任何人传递的任何物品,那么就可以准确计算出任何一项商业行为的贡献和收益价值。
传统上,股东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确认产权和收益权,但是,当每个人可以以虚拟身份参与到一家虚拟组织,同时,每个人在具体商业活动中的贡献可被精准计算时,为什么还需要设立股东?
2.4公司的民主化
贯穿查尔斯·汉迪、沃伦·本尼斯和彼得·德鲁克等管理大师著述的线索,都在追求一种新型企业组织,那就是“民主”:个人积极地投入并参与组织的事务,在组织中每个人都享有选择权,共同目标使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虽然“民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企业民主化还是一个新问题,只是现在有更多的机会去创建“民主化公司”。在过去数十年间,由于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以及要求越来越高的顾客等诸多力量的影响,许多公司的机构已变得不那么层次分明了,等级制度也不那么森严了,而且流动性更大、更注重实效。等级制度的崩溃为我们创建更民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土壤。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乐意与公司保持“成熟的关系”,同时具有自决能力、自主意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这些都有助于“民主化公司”的建立。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股变革所需要的重要力量现在正不断加速发展。技术可能会再创类似古希腊的某些民主环境,因为技术能够压缩空间,使人们迅速并直接地分享信息与知识,为个体发挥杰出的才智、获取自主权,以及培养自决能力创造了广泛机遇。
虽然民主政体是为其个体谋福利而存在的,但同时也要为机构或组织谋取利益,才更可持续。对“民主化公司”的研究肯定是从个体的经历开始的,只有透过个体的眼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个体的权利与义务。从个体的视角了解到他们对个体权利所承担的职责,并弄清了他们公司所实行的民主措施与程序。“民主化公司”完全有可能让个体和组织创造出双赢的关系:个体不会在损害组织的情况下获利;组织也不会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而谋取利益。民主化也是价值化。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重塑管理。应相信员工具有自主性,看到机遇自己冲上去,把创造力带入工作,挑战传统思维。“第五层是想象力,最顶层是激情”,管理专家哈默在考察海尔时说到,“最顶层的三项能力金钱买不到,这是员工给企业的礼物。”
如果要持续成为全世界最有创新力的企业,要不断地重塑管理,也要理解企业规模和灵活度是可以兼得的——2015年,海尔集团利润同比增长20%,有超过100个小微创客年营收超过亿元,22个小微引入风投,12个小微估值过亿。这样也让海尔的变革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案例。
3. 意愿金融:无处不在的金融与信用
3.1个人还权,网络金融成为意愿金融
迄今为止,所有金融机构,无论是商业银行(是借款人)、还是私募股权基金(是代理人),实质上都是中介机构。长期以来,金融权力被代理人垄断,表现为资本代理人对资本所有人的利益僭越或侵害。是组织意志对个人意愿的压迫。
各个领域、甚至所有领域,以机构金融还权于个人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最本质的特征。个人还权,是意愿社会的个人化的最高追求。
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银行运营的集中性和信贷信息的分散性之间的不对称,是工业化固有的矛盾,也是金融危机的深层体制根源。所以金融还权前提是信息还权和知识还权。个人化的意愿金融出现,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全社会个人平均知识水平的整体提升。
当然,权利和义务总是对等的。更多的权利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当意愿金融将投资决策、收益支配等金融权利还权于个人之时,也是个人要为自己的投资收益承担起责任之时。
个人还权,让我们看到了新金融的飞速发展——截至2015年11月,有超过3亿用户将银行卡与微信支付绑定在一起。2015年11月,马化腾在香港上市发布会上表示,微信要向每笔交易收取0.1%的手续费,这意味着微信支付每月交易总量超过500亿美元,微信支付每年要处理的交易量至少高达550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最大移动支付公司PayPal去年交易总量的近两倍。
3.2任何形式的金融,还是信用
意愿金融借助了互联网已经获得的用户系统,也符合以客户为出发点的意愿经济,但是意愿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所以,意愿金融还是需要在风控问题上最大关注。这也是金融技术和创新的金融模式所带来的更大便利和可能性。
因此,意愿金融的模式创新,必须在整体层面的打造生态模式、和高效累积大数据资本的创新。例如:没有征信,无从评价风险,也无从放贷;没有尽职调查,无从估值,就无从投资。债权;股权;征信;基金;支付…,任何一个网络金融模式莫不如此。
无论欧美、还是中国,网络金融都是从微金融开始的。只是开始的成因不同:欧美是因为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又要拯救经济和就业,机构又没有钱了,美国政府才重新立法向个人融资,而且是所谓的“非合格投资人”,也只能从微金融开始;而中国的原因是,几乎全部的小微企业,完全没有机会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民企们自助自救,才有了P2P网贷或小额股权众筹的出现。当然也是微金融。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得出结论:微金融的问题,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其中的核心问题都信用问题、或信用获取成本的问题。
因此,从2014年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金融模式,到了2016被悄然改成了金融技术(FinTech)。这虽然与全球范围的从模式导向到技术导向的产业转向有关,也更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表现:从一个高度监管的金融产业,到无数从业者蜂拥而入,良莠不齐。这与从业者的信用缺失的违规操作、以及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都有联系。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之路,还有中国整体的金融改革之路密切相关,仍然任重道远。
3.3去中心化的货币
中心化的货币,肯定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在中国,宋朝以前,大段的历史时间里,数量众多的贵族是拥有铸币权的;宋朝以后,少量的私人铸币也一直在一些区域的贵族领地里存在。而在西方社会,由于最近1千多年,一直以封建城邦为主要的社会制度,所有的民族国家里,大大小小封建城邦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着自己的铸币权。而中心化的货币,只是人类最近两三百年的制度选择。就是在近代,美国历史上的1837~1866年被人们称为“自由银行时代”。当时的国家、公司、私有银行,甚至个人都可以发行纸币,那时是存在真正的货币竞争的。
今天,许多种类的新货币出现在了世界各地。世界范围内,10000多个团体都根据不同的社会目的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比如说出现在日本的800多种用来支付养老服务的私人货币系统,再比如纽约伊萨卡的纸币系统伊萨卡时间(Ithaca Hours),人们利用它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时间换成等值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去中心化的货币还带来了货币的异质化。异质货币是在货币的价格体系里,加上了不同维度的信息指标。比如游戏币就是一种异质货币,异质货币的各个信息维度不可通约。货币不过就是一种信用符号,或者价值表达。世界上的各种“免费货币”还包括航空公司所发行的里程积分奖励,现在人们甚至可以用它来付电话费、出租车费、餐费、酒店住宿费,或者购买商品,即使你根本没有坐过飞机也没有关系。
此外,我们还有“替代货币”,比如现在发展速度的信用卡和其他交易手段。里程积分奖励券也可以被看做是替代货币,因为你可以把它们代替货币使用。更为惊人的是据 《经济学人》统计,现在尚未兑现的里程积分奖励券的总价值甚至超过了流通的纸币!
虚拟货币让“去中心化货币”重新回归。“去中心货币”最大的优点,主要不在“效率”,而是在“公平”——中心化货币更方便政府制造通胀。通常而言,通胀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经济政策,常常发生在政府为了延缓经济危机出来而采取的一种拖延办法。当一个社会的债务危机来临,或者货币的流动性下降时,政府比较懒惰的方式就是增发货币。因此,通过“去中心货币”中央银行任意制造通胀的机会被一定程度地阻止了。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说政府“只会印钞票”。而且,所有政府发行的垄断货币的购买力还会继续下降,而为此买单的还是民众。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一次演讲说,中央银行“不适合于市场经济”,还说“中央银行制度简直完全属于20世纪”,“中央银行被看做和用做政府融资的一种手段”。
3.4意愿也可以成为货币
货币之所以是货币,因为承担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项最重要的货币功能。而在大数据、高连接、个人化的背景下,意愿完成有可能成为货币。
意愿货币也是一种去中心化、个人化的货币,而且是以货币使用者(真正的财富所有者)为出发点的。意愿货币的价值基础可能是金融信用、也可能是个人信息或数据。
将来的货币是意愿的。“我今天想做这个,你怎么能帮我实现?或者“帮助我...让这变容易些!与此同时,人们又要为将来需要的货币而战:如名誉货币、身份货币、数据货币、知识货币等等。另外,人脉也是货币。意愿还将以人脉社交的方式进行,一个新产品重要的试金石是: “我想让别人把这个产品卖给我妈妈吗?”
在最近的未来,金融科技和意愿货币将呈现的三大已经进入商业化应用的趋势——
① APIs。BitSIM创始人认为,这将完全颠覆传统金融,“未来的银行将只是信任的标识+API”。我们正在向API经济迈进,权力将是利用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能力。作为个体,我们同样需要这种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众多APP实现个性化的“API-of-Me”。关系将通过相互交流和信任而建立,透明度将是关键。
② AI & IoT。想想今天我们记得多少电话号码、生日或街道地图。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渐渐地将我们的一部分记忆外包给智能设备。接下来十年中,我们将看到物联网成为一切的互联网。想想刚出生的婴儿穿戴智能设备被监测生命体征,从他们第一次呼吸,到接受教育、可穿戴设备、关连的家庭和汽车。这将是数据和最智能的算法预测意愿的过程,我们将见证从产品到感受和体验的转变。
③ 人类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新兴的世界需要同情和宽恕,我们怎样将多维化的人性面,编码到设备和智能合同、尤其是金融业务中?我们需要将人性的最好一面与技术相连。KERNEL公司的布莱恩说,未来并不是人工智能AI和人类对决,而是创造两者相结合的人类智能HI,它包括脑机接口BCI、神经织网Neural Lace、和神经义肢技术Neuroprosthetics。
3.5区块链,可能是意愿社会的新架构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用于维持信息共享来源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节点)。每个节点通过保存一套完整历史数据库的副本,参与维护和准确性——大多数系统背后都有一个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数据库,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现有普遍采取的模式是谁负责这个系统,谁就来管理这个数据库,比如淘宝的数据库就由阿里巴巴团队来维护,微信的数据库由腾讯来维护,外人是没有机会来维护他们的数据库的。但区块链技术就让整个系统里每一个节点都有机会来读写这个数据库。
区块链技术最早出现在比特币中,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协议。区块链的实质是一种分布式的总账账本,任意两个人之间,不需要第三方机构,就可以获得授权和信用背书。花旗银行、IBM公司等世界最大型企业,都也参与到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当中。
美国区块链学院的创办人Melanie Swan更是将区块链美誉为“新经济的蓝图”,她区分了三个递进阶段的区块链应用和商业模式:
区块链1.0是虚拟货币。就是数字货币领域的创新,如货币转移、兑付和支付系统等;
区块链2.0是智能合约。即商业合同涉及交易方面的,比如股票、证券的登记、期货、贷款、清算结算、所谓的智能合约等;
区块链3.0是超越货币、市场、和经济的所有“公正”的应用。更超越了经济领域,对应到人类的所有类型的组织形态和价值交换的变革上,包括健康、科学、文化、司法、投票。……
研究认为,区块链技术有五大特征——
①去中心化
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
②开放性
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③自治性
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
④信息不可篡改
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
⑤匿名性
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是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
区块链远远不只是一项新技术,它被认为拥护者们认为是和互联网同样量级的创新。《区块链革命》的作者唐·塔普斯科特,是互联网世界的老兵,他盛赞这一社会化的数字革命:“是的,这正在发生着,数字革命正为企业和机构带来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发展平台,它能够推动人类在未来25年中的进步。
而其核心正是数字货币背后的技术:区块链”——这个技术平台是开放的,可编程的。因此,它拥有着释放无数新应用的潜力,能够改变一切,实现在未来25年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功能;区块链的核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数据库,它不仅能记录金融交易,也几乎可以记录所有可价值化的东西: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结婚证、教育程度、财务帐目、医疗过程、保险理赔、投票 …… 任何可用代码来表示的东西,世界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