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龙门
面向中产阶层,探讨和传播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精彩生活的人生智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2027年,“双一流”高校倍增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招聘启事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2025年公开招聘公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龙门

100万人就这样消失了,真实的阶层跌落有多可怕?日本有一个答案

龙门  · 公众号  ·  · 2018-04-02 18:03

正文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龙门”一键关注
龙门
Longmen518
龙门聚集了一批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精英人士。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自由、身心自由,或者正努力行走在追求自由生活的路上……
关注龙门,就是关心您的生活品质!

来自网易看客(ID:pic163),经授权转载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7年: “让压力见鬼去吧…我就是失败…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


1


在日本,一切都具有两面性 。它既现代又传统,看似纷繁热闹,却也相当寂寞。


餐馆和酒吧总是人满为患,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大部分顾客都在独自用餐; 不论任何时候,从山手线到中央本线,都能看到疲惫不堪的白领。


和这些置身于人潮、拼命活着的社会人不同,在无数个霓虹灯照不到的地方,有一群 “失踪人口” ,他们从拥挤的社会生活中悄然撤出,终日闭门不出,以一种近乎诡异的方式“调节着日本的平衡”。


他们的生活被封装在这样的房间里。


2


“失踪了的100万人口”


佐藤,22岁。

睡眠时间:一天16小时

朋友数:0


不上学,不工作,没有固定收入。 家里蹲4年, 对半径3米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一天也不曾离开过六张塌塌米大小的单间公寓。


——以上是《欢迎加入日本废柴协会!》的主角设定。说起来有点荒诞,这是一部没有任何魔幻色彩的, 仅仅是在叙述的现实剧。


在日本生活的半年期间,越南摄影师 Maika Elan 见到了不少活生生的“佐藤”, 他们被称为 Hikikomori,蛰居族。


Shoku Uibori,蛰居7年。


43岁的 Shoku Uibori 就是“失踪人口”的一员。 Maika Elan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7年。偶尔,他会在深夜出门,前往 7-11 购买泡面和啤酒。


他曾是一名商人,拥有过自己的公司。破产后, 他整日把自己锁在屋中读书。 10平米的房间就像一个当代孤独实验室,尘世的气味被隔绝在外。在这里,一切软弱和不健全都因缺乏参照物而变得无可指摘。


“就像仓鼠爱它的笼子,没有笼子,仓鼠会不知所措。”


Shoku Uibori的房间


Shoku Uibori 并不孤单。 像他这样的蛰居族,日本大概有100万。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定义,“蛰居族”有着共同的特征: 拒绝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上学或工作;没有任何亲密的社会关系,“失踪”时间超过6个月。


而最高记录者,蛰居时间长达40年。


《蛰居族》双月刊报道了蛰居现象,其中提到34%的人蛰居超过7年。


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5到39岁之间的蛰居人数达到54.1万人, 其中80%是男性,且大多数人拥有硕士学历。


而研究人员则认为,真实的数字远远不止于此。


由于这项调查把40岁以上的人排除在外,蛰居族们又有自我隐藏的特性,九州大学教授、神经精神病学家加藤孝宏推测 ,目前至少有100万日本人处于“隐居”状态,约占总人口的1%。


Fuminori Akoa,29岁,蛰居一年。Fuminori Akoa的自我评价很高,觉得自己大有一番作为,但兴趣和目标又总是变化无常。如今他已经渐渐迷失了方向。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一百万人“消失”了,不社交,不工作,长达数年渺无音信。


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会趁夜晚没人的时候出去溜达一圈,比较严重的,则拒绝走出房门, 年迈的父母只能通过食物包装袋来确定他们是否还活着。


Riki的房间被贝壳面、零食和散落的杂物堆满。有时,他甚至不需要吃喝,因为心理的障碍比生理的需求大得多。


“其实他们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每天就是看书、上网、玩游戏。” 加藤博士称。


蛰居者喜久井田在《我为什么不停地玩电子游戏》的网络日志中写道:“从7岁开始,我不再上学。洗脸,换衣服,吃饭,做完这几件事,上班族出门上班,学生出门上课,我开始我的游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内心的压力大到足够杀死一只恐龙,但有游戏可玩,我不至于疯掉或者自杀。”


对桥本雅来说,父母的期待是一件沉重的事。他曾经是班里的佼佼者,某次考试失利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退学后,他成了蛰居族。


他曾寄望环球旅行会使一切有所不同,但实际情况是旅行结束后,桥本雅继续过着蛰居生活,且一呆就是七年。


这些人里,有的是遭遇校园暴力后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有些则是成年人,因为失业或者求职失败,回到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出去。


除此之外,父母离异、考试失利、感情创伤,都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劣等感”,进而陷入一种“未战先忧败”的死循环之中—— “逃避”,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抚慰这种情绪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毕竟,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我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但我不想改变。这里(房间)感觉很安全。”


30岁的日美混血儿 Riki Cook 蛰居三年。他的家人都在夏威夷,而他独自隐居日本。在他成为蛰居族之前,生活中的小事足以让他感到疲惫,无论是忘记带书,还是找不到新教室。


而事实上,Riki Cook总想出人头地,却又害怕犯任何错误。他认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导致自己被淘汰,而不去尝试就能避免一切错误——这让他的生活陷入僵局。


“薪资冻涨、未来不明,我们向下沉沦”


“通常来说,这些人的适应力比普通人差,一旦发生某种‘突变’,他们往往会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加藤博士说。


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者安迪·弗隆, 则把日本的“蛰居族”现象与日本经济的兴衰联系起来。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高度经济增长期”,日本社会就出现了大范围的“不登校”现象。


及至昭和与平成年号交接的历史时刻,空前繁荣的泡沫经济迎来了破灭。与此同时,1990年, 青少年蛰居问题首次见诸报端。


2000年前后,由蛰居者实施的恶性犯罪案件接连发生,一名隐蔽了10年的青年杀死了父母,才终于让这个群体彻底浮出水面。


Chujo,24岁,蛰居两年。


3


当然,这并非日本社会所独有的现象。自从“双失(失学失业)青年”于2004年在香港被发现之后, 在台湾、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地也相继发现“蛰居族”的存在。


有研究者称,所有发达社会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高的地区更是如此。


但不同的是,日本年轻人遭遇了其他发达国家年轻人不曾经历过的、旷日持久的经济停滞。


在安迪·弗隆看来,泡沫经济的破灭切断了“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的“传送带”,日本年轻人失去了父辈所拥有的“终身制”工作,转而迎来打短工、打零工的短期就业局面。


Sumito Yokoyama,43岁,199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截至2016年,Sumito Yokoyama已蛰居了三年。


经济遭遇重创的同时, 原有的价值观也受到极大冲击。


如今的日本年轻一代远离了父辈所信奉的一切。泡沫时代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不仅赋予了他们对自由和享乐的想象,同时也带来了垮塌的可能——对于他们而言, 像父辈一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简直是对生命的浪费”。


就如村上龙在谈到《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时说的那样:“ 很多人想活得我行我素,选择非正统的工作,或者不按社会规则行事。”


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只会让生活变得更艰难——在日本社会,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仍然是某种铁律般的生存法则,即使它令人倍感压力。而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人,只能带着耻辱感活着。


Chujo,24岁,蛰居两年。Chujo的梦想是当一名歌手,但父亲不看好他的选择,父亲有自己的生意,并希望Chujo做一样的事。


在家人的要求下,Chujo曾在家族企业上过一年班,但因压力过大而饱受胃痛折磨。Chujo有一个令他羡慕的弟弟,因为弟弟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他表现出沮丧的情绪时,家人会变本加厉地训斥他,这更加加重了他的耻辱感。


工作两年后,Chujo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4


“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而变得更好”,蛰居者认为, 与其面对疲软无望的未来,不如另辟蹊径。


“逃跑,只有逃跑的时候,我才是我自己。”


Fuminori Akao,29岁,蛰居一年。


调查还显示, “男逃兵”的数量要远高于“女逃兵”, 在日本,男性往往从初中起就感受到压力,因为将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两三年的表现。


另一方面, 大多数蛰居族来自相对优渥的中产家庭,他们通常被寄予更高的期望。


“在西方社会,如果一个人窝在家里,他们会被告知要出门。”加藤博士说:“但是,很多时候,日本父母无法狠心切断孩子的经济来源,尽管经济不景气,仍然无限期地赡养他们。”


Kazuo Okada,48岁,他曾是一名公司职员。辞职后蛰居在家7年,他喜欢看书和演奏爵士音乐。


不光是年轻人,近年来,40岁以上的蛰居人数正在增加, 而这往往是从被裁员开始的。


在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生活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很多年纪较大又没有父母依靠的蛰居族会在“隐退”之前,上班一段时间来积累生存资本。


5


与世隔绝的时间越长, 蛰居族就越难走出家门。


22岁那年成了蛰居男的Yoshiko,起初还会出门买东西,后来网购的普及,打消了他出门的唯一念头。他现在已经55岁,不再出门。


逃避到极限,就无限趋于死亡,连走路、吃饭、呼吸都困难。


蛰居族Sumito Yokoyama躺在他的房间里。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当时他告诉摄影师,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虽然没有严重的疾病,但经常感到疲惫,只想呆在家里。


在这张照片拍摄后的2017年,Sumito Yokoyama在自己的公寓里死去。两个月后他的遗体才被家人发现。


“被需要的感觉,是我努力的动力”


一些本该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志士”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铩羽而归,隐世而居。这令安倍晋三的政府深感不安。


对于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来说, 萎缩的一代,既是经济的危机,也是社会的隐患。


2015年,日本千叶市设立第一所“虚拟高中”。次年年末,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专人登门拜访的方式促进这个国家萎靡的劳动力。


Oguri Ayako是Maika Elan认识的第一位“租赁姐妹”,她来自社工组织“新起点”,专门负责与蛰居者定期写信、联系。


Ikuo Nakamura,36岁,在摄影师拍摄这张照片时,他已蛰居7年。大学期间,Ikuo Nakamura的人际交往并不顺遂,逐渐地,他觉得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公,渐渐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


“‘蛰居’是一种与社会解除联结的状态。 不要心急,你可以一次一次地系上小结。”


2016年8月,时年36岁,已有7年“隐居”史的 Ikuo Nakamura 见到了第一次来家里探访的“租赁姐妹” Oguri Ayako。几个月过去,慢慢地,在对方的帮助下,Ikuo Nakamura开始逐渐恢复。


最近,摄影师Elan得知,两人在那之后便坠入了爱河,且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Ikuo Nakamura 也尝试着成为一名 “租赁兄弟” ,以期帮助更多的蛰居族打开心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