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1分钟就教会你PPT组合工作汇报柱状图😀 ·  21 小时前  
跟我学个P  ·  为什么不建议你套PPT模板?(不是因为丑) ·  2 天前  
旁门左道PPT  ·  除了Deepseek,这8个Ai工具好用到离谱!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国风的PPT,千万别乱用书法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没想到,微信这几个功能,是自我管理最重要的工具!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0-02-20 20:07

正文




















关注后私聊回复「计划」即可免费下载时间管理模板


最近一直在做「时间管理」的专题分享,今天我们聊聊 10 个实用的技巧。

画了一些插图,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

1.善于借用工具。


为了方便时间管理,我用了以下工具:

(1)微信的提醒功能


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消息,我会设置一小时后提醒我,这样保证当下能集中注意力做重要的事。


(2)微信的浮窗功能


将一些想看的文章放入「浮窗」,碎片时间再来阅读。


(3)微信的收藏功能


我会把一些常用的信息,比如收件地址、银行卡号等,放入微信的收藏里,需要的时候,马上能调用。——这可以节省很多零碎时间。



(4)潮汐


潮汐是一个白噪音软件,可以设置每次播放的时长。冥想结束之后,自己可以休息一下。这其实就类似于番茄工作法。


(5)语音助手


临时的会议,怕忘了,会直接利用 Siri ,设置好提醒。或者规定自己一段时间内要完成某件事,也会利用 SIri 设置一个倒计时。——比手动快很多。(其他手机也有类似的语音助手功能)


(6)GoodNotes


之前做的时间管理模版都已经导入到了 GoodNotes 里,每天在这上面对日程进行规划。


以上都是策略,但背后其实有一系列逻辑作为支撑,后面分九条来阐述。

2. 偶尔把难的放在最后完成也无妨。



高考前老师都会传授一系列备考技巧,其中一定会有这么一条:

遇到不会做的题,先跳过,把容易做的完成再说。

其实工作上也是,如果一件事不是最紧急的,但又真的讨厌,那就先做那些不那么讨厌的事——等到最后再来啃硬骨头。

这样至少保证啃硬骨头时,没有后顾之忧。

3. 先完成,再完美。



在啃硬骨头时,有些朋友追求完美,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这当然很值得鼓励。但他同时容易陷入到纠结的状态,结果 80% 的精力都奉献给 20% 的工作,而且还不能确定这 20% 是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面对纠结,不妨先认怂,简单先应付,把整件事完成。 等到房屋的雏形已成,再来做精装修。

——这样便更容易水到渠成。

4. 找到自己的效率高峰时间段。



一天 24 小时,但并不是每小时的价值都一样。比如一般上午 9 点时候,人会更疲惫,效率更低。所以, 我们可以试着找到自己的效率高峰时间段,把核心的工作集中在那段时间完成。

以我为例,比较高峰的时间段一般是上午 10 点半到 12 点,下午 4 点到 6 点。而晚上 10 点左右情绪会比较激动,一般会回到桌面,开始码字。

5. 并不是每条消息都要及时回复。



我们总是习惯于「讨好他人」,但其实,并不是每条信息都那么紧急。 特别是在峰值的时间段里,任何一秒的打断都是莫大的浪费。

所以此时如果有微信过来,可以判定是否重要又紧急,如果不是,那么看完后马上标注为「未读信息」,或者设置为1小时后提醒,等到效率峰值过去之后再回复。

6. 计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仍要计划。



很多人习惯于打开 Word 就开写,打开 PPT 就开做。结果是,写到一半,没想法了,然后就呆滞在那。

其实,就像公司发展要有战略,做事之前也要有想法。 在开始之前,明确思路,分哪几步,每一步大概有什么内容,这个清晰了,下笔才容易水到渠成。


7. 给自己一点纯粹休息的时间。



这是考研时养成的习惯。

当时我会把每天都填满,包括周末。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每天都很焦虑,感觉自己有打不完的仗。

后来做了调整,每周五晚上无论如何都要放松。看部电影或追剧(当时喜欢看《欢乐合唱团》),吃点好的,整理一下照片,让自己从加速中缓下来。

后来发现这样效率反而更高,如同中场休息,重振旗鼓。

现在自己也会将周五晚上作为自己的放松夜,纯粹玩。

8. 碎片的时间做碎片的事。



我有一个清单,不在每天的日常规划里,纯粹用来应对碎片时间。比如看看微信浮窗里的信息,看一小节电子书,听一则音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