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邦证券研究
德邦证券投研成果及营销平台。第一时间洞悉行业资讯,深度探寻投资脉搏,竭力打造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卖方研究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德邦证券研究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设备更新、地产融资 --宏观周报(2024.8.12-2024.8.18)

德邦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8-20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张浩 S0120524070001 德邦证券研究所宏观组组长
戴琨 S0120123070006  德邦证券研究所宏观组研究助理

▌摘要

核心观点: 本周聚焦四个方向,其一, 专项设备更新推进加速,关注标准提升与技改推动制造业投资。其二, 7月房企融资规模创年内新高,万科获得大量银行贷款。其三,新华社采访潘功胜行长,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其四,巴菲特调整持仓。
高频宏观数据: 交通运输、煤炭钢铁和农林牧渔景气度提升,文旅消费、汽车和建筑建材等景气度待修复。
短期投资建议: 债市交易建议谨慎为主;股市重点关注调整较为充分的红利板块。

热点观察1:专项设备更新推进加速,关注标准提升与技改。 近期,多地围绕工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重点领域,出台设备更新政策细则,明确具体的支持范围和包括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在内的支持举措,专项领域的设备更新行动有望加速推进。 标准提升与技术改造是设备更新行动中值得持续关注的两大重点,一方面标准提升有助于淘汰落后, 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另一方面,以政策引导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 有利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热点观察2:7月房企融资规模创年内新高,万科获得大量银行贷款。 我们认为,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的风险会逐步从现金流量表向资产负债表传导,经营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是观测房企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指标,前者指向销售,后者指向融资。 二者当前处于弱平衡状态,假使房价下跌,资产减值负面影响或会进一步扩大。

热点观察3:新华社采访潘功胜行长。 一是从四方面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其一,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其二,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其三, 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四,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二是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首先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的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 其次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 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 最后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热点观察4:巴菲特抛售大量苹果股票。 2024年第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2770亿美元,其原因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今年以来抛售了大量苹果公司的股票。 我们认为,或是由于人工智能投资周期无法与回报周期相匹配,所导致对科技股预期的修正。

高频宏观数据: 本周宏观高频数据显示,工业生产呈现供需错配、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降温、商品房恢复弱于土地恢复、天气扰动下基建仍然较弱,受天气影响蔬菜价格同比上行, 我们继续提示天气是下半年基建和农业的主要扰动项,后续仍需关注。通过十大类高频数据映射的九大类行业,高频数据继续支撑交通运输、煤炭钢铁和农林牧渔景气度提升,文旅消费、汽车和建筑建材等景气度待修复。

投资建议:1)下半年资产配置: 下半年重在稳中有进:股票方面, 美元类资产大概率维持强势。国内部分,交易性机会关注科技成长,配置性机会关注红利、农产品能源资源与出口出海等方向。 债券方面, 短期博弈围绕政策效果及央行借券操作。 大宗商品方面, 关注“供给收缩确定性强+海外需求定价”的品种。 黄金方面, 短期可能受益于流动性宽松预期和央行储备多元化的购金行为,中长期看,“金本位”预期的回归和兑现可能会推动黄金价格上升到更高水平。

2)短期债市交易情绪的循环仍可能继续,仍建议谨慎为主: 7月金融数据、经济数据偏弱,基本面尚未出现明显变化,核心关注点还是在于央行态度,借券尚不明朗,本周逆回购放量后下周逆回购到期压力不小,债市可能仍面临紧张情绪缓解。短期求稳,在央行借券可能落地和政府债发行提速等因素带来的供给扰动等影响下,利率可能震荡为主。

3)短期股市重点关注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的红利板块: 7月经济数据及金融数据显示内需偏弱的宏观环境仍待改善,但扩内需、稳增长等政策正逐步推进,投资者政策预期仍有弹性,随着交易热度逐渐冷却、市场情绪波动收敛,变盘点可能正在临近,建议重点关注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的红利板块。

风险提示: 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

目录


1.热点聚焦
1.1. 专项设备更新推进加速,关注标准提升与技改
1.2. 7月房企融资规模创年内新高,万科获得大量银行贷款
1.3 新华社采访潘功胜行长,继续坚持支持性政策
1.4. 巴菲特调整持仓,美债、现金显著增多
2.点评&深度报告
2.1. 宽信用要“先立后破” ——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
2.2. 政策待兑现,结构仍分化——2024年7月经济数据点评
3. 宏观数据观察

3.1 中欧班列表现火热,国际旅游业恢复,部分菜价涨到了“过年价”

3.2 核心高频数据概览

3.3 高频数据行业映射

3.4. 高频数据近期走势

4. 大类资产表现

4.1. 股市:发达市场显著回升

4.2. 债市:宽幅震荡

4.3. 大宗商品:涨跌分化

5. 投资建议及下周关注
6. 风险提示



正文


01

热点聚焦



1.1. 专项设备更新推进加速,关注标准提升与技改

近期,多地围绕工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重点领域,出台设备更新政策细则,明确具体的支持范围和包括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在内的支持举措,专项领域的设备更新行动有望加速推进。 据国家发改委,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良好开局,今年上半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3.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4.9%。随着设备更新推进加速,多地围绕重点领域进一步明确支持范围和支持举措,后续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标准提升淘汰落后,二是政策引导技术改造。


标准提升与技术改造是设备更新行动中值得持续关注的两大重点,一方面标准提升有助于淘汰落后,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以政策引导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有利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自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不断推进并逐渐落实,7月19日,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大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7月2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7月26日,国资委表示在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中,中央企业要率先行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此外,地方层面也制定了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案,细化了设备更新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我们认为,在本轮设备更新周期中,一方面,国家通过提升行业标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加速淘汰落后,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进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政策引导在撬动金融资金投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贴息、银行让利等激励措施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加快设备更新步伐。向前看,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政策下,“制造立国”战略下制造业投资有望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核心支撑动力,而随着设备更新逐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技改投资或将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维持韧性的关键增量,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也将起到重要的对冲作用。

1.2. 7月房企融资规模创年内新高,万科获得大量银行贷款

根据克而瑞统计,2024年7月6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523.46亿元,环比增加63.8%,同比减少9%,单月的融资规模创下了2024年以来的新高,主要是因为万科获得了326.66亿元的银行贷款。

我们认为,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的风险会逐步从现金流量表向资产负债表传导,经营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是观测房企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指标,前者指向销售,后者指向融资。二者当前处于弱平衡状态,假使房价下跌,资产减值负面影响或会进一步扩大。


  • 从销售来看,7月TOP30房企销售额环比下降41.8%,销售规模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根据易居研究院统计,2024年7月,百强房企单月销售规模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环比降低36.4%,同比降低19.7%,累计销售额同比降低37.5%,降幅继续收窄2个百分点。TOP30房企销售额环比下降41.8%,同比降幅扩大至18.6%,累计销售额同比降幅为36.7%。7月环比增长的仅有中交房地产和城建集团2家,同比业绩有所增加的是保利置业、大悦城和电建地产,涨幅在100%左右。1-7月累计销售额同比为正的仅中建壹品1家。

  • 从融资来看,7月TOP30房企融资规模环比减少34%,央国企债务结构有所优化。 根据易居研究院统计,2024年7月,TOP30房企发行境内债121.4亿元,环比下降34.2%,同比下降53.3%。从融资渠道看,中期票据、一般公司债和超短期融资券分别占比46%、29%和25%。由于境内发债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中建壹品、华发等优质国央企,因此融资成本进一步降至2.55%,环比下降11pts。7月TOP30房企总偿还金额为127.7亿元,净融资额为-6.3亿元,进一步收窄,偿债压力有所缓解。

1.3. 新华社采访潘功胜行长,继续坚持支持性政策

8月15日,新华社发布对人民银行潘功胜行长的采访,潘行长就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等方面做出重要表述。



从四方面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潘行长指出,人民银行将更加聚焦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 其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潘行长重点提到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7月央行调整7天逆回购操作方式、增设临时正、逆回购是更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关键举措。随着7天逆回购利率定位成政策基准利率、“有效”利率走廊宽度收窄,央行将逐步具备使用价格型工具调控引导货币金融环境的能力。
  • 其二,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金融领域是防风险工作的重点,由于“去地产化”带来了一定结构性的分化,特别是对各类参与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我们提示关注银行、非银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变化,“去地产化”对信用收缩的影响是增量层面,存量层面相关资产占比较大,资产减值对银行、非银等金融机构的扰动值得关注。采访稿第四部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潘行长也指出,融资平台数量和存量债务水平不断下降,风险持续收敛,大部分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实现了接续、重组和置换,融资成本负担较之前显著下降;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指向金融风险化解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 其三,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季度,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推进,我们认为,在系统性与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下,制度环境已然不断完善,如何增强市场内生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政策发力的重点。
  • 其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的当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容易引发不小的外溢效应,风险可能传导到其他国家,8月初就发生了由于日本央行超预期加息引发多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震荡的事件。在复杂变换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必须稳妥推进,结合采访稿中“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部分,我们认为或将通过制度型开放、优化投融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等方式实现。
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潘行长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在货币政策的总量、结构、传导方面综合施策,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 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的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持政策定力,既通过两次LPR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又有效治理了金融空转等不利于经济转型的因素,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 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机 构自身健康性之间保持平衡,一方面是引导存款利率有序调整,维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是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避免金融机构过度激进行为。
  • 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人民银行对维持“内外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有充足的经验和丰富的工具,从外汇储备这一基本盘来看,今年1-7月外汇储备规模始终在3.2万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充足;尽管3月以来银行结售汇差持续为负,但出口走势积极带来了较高的贸易顺差,我国的跨境资本流动整体是趋于平衡的,国际收支压力可控。


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潘行长指出,人民银行将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制定五篇大文章的总体方案,细化政策举措,强化正向激励,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结合采访稿第二部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研究储备增量政策举措,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的表述,我们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并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对这一点,我们在8月10日外发报告《二季度货政报告的九个要点》中有详细论述。
1.4 .巴菲特调整持仓,美债、现金显著增多
2024年第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2770亿美元,远超2024年第一季度的1890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现金储备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是,巴菲特在2024年二季度抛售了750亿美元的股票,2024年上半年的股票出售总额超过900亿美元。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在权益证券上的投资在二季度缩减了15.18%,并大量增持美国国库券。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2346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占其总资产的21.2%,这一数字超过了美联储8月初的短期国债持有量1953亿美元。 此前,巴菲特将美国国债称为“最安全的投资”。纵观伯克希尔的历史,它一直将金融稳定和审慎的风险管理放在首位。 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伯克希尔持有大量现金储备。


在权益市场方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今年以来抛售了大量苹果公司的股票。 相较于2023年四季度,巴菲特今年以来一共抛售了5.1亿股苹果公司的股票。其中,仅二季度就抛售了3.9亿股的股票。苹果公司的持仓市值权重下跌至30.08%,而在去年四季度其权重超过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仓总市值的一半。此外,在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还减持了雪佛龙、T-Mobile,清仓Snowflake和派拉蒙环球,并增持西方石油、安达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巴菲特对于目前科技股市场环境包括未来AI的发展持更为保守和谨慎的态度。今年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19.2%,然而从趋势图上看,科技股的涨势并非一帆风顺。在今年的7月中旬左右出现了大幅调整。科技“七巨头”均未能幸免于这场风波。英伟达和特斯拉的表现尤为显著,股价分别重挫了17%。Meta和Alphabet分别下跌了14%和12%。即便是表现相对稳定的苹果,股价同样下跌了7%,而微软和亚马逊的下滑幅度则约为9%。

“人工智能投资周期无法与回报周期相匹配”或导致市场情绪恶化。 苹果公司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盈利增长5%,超出预期,但其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特别是在Siri和Apple Intelligence上的支出,使得资本支出几乎翻倍。此外,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今年这7家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总支出预计将超过2000亿美元。然而投资回报可能相对有限,微软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指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巨额投资可能需要15年时间才能看到实质性的回报。




02

点评&深度报告



2.1. 宽信用要“先立后破” ——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观点: 7月,社融和M2同比小幅回升,但信贷和M1增速继续下降,居民中长贷的长期支撑或已不再,企业贷款面临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政府债发行环比放缓,金融数据仍有波动可能,货币政策后续重点或需着力宽信用,M1的继续下探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相对较弱,宏微观数据与体感背离继续存在。预计短期交易力量主导下10年国债Q3宽幅震荡,在配置力量主导下,预计10年国债Q4仍有进一步下探的可能。

宽信用或也需要“先立后破”才能够得以实现。 6月19日潘功胜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言表示“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我们理解,从社会信用扩张的角度,“破”就是潘行长提到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这二者是社会信用扩张中的旧动能;“新”就是以“五篇大文章”为代表的符合经济结构转型方向的新融资需求。“先立后破”即在新需求成长到能够替代旧动能对社会信用扩张的支撑作用前,尚需保持旧动能的相对平稳。我们认为,在新需求尚未培养起来的情况下,旧动能的信用收缩是今年金融数据总量增速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宽信用需要着力的要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逐步形成“保障”+“市场”的新发展模式,从支持信用扩张的角度,或可考虑对“收储”保障房增加信贷支持、或增加政策性金融工具力度等方式,保持旧动能阶段性的相对平稳,以确保新需求“立”起来前,旧动能不会过早的“破”。

我们在8月14日 《宽信用要“先立后破” ——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 报告有详细分析。

2.2. 政策待兑现,结构仍分化——2024年7月经济数据点评
核心观点: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去地产化”及所谓的“去中国化”的内外部挑战,政策战略定力较强,核心在于通过“制造立国”战略加以应对。Q2经济增长低于目标,政策加码予以呵护,一方面促进已有政策落地,强化政策协同及取向一致,另一方面要求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我们认为准财政工具推出概率较高,增发国债或也是可用选项。未来,预计当外部大国博弈及内部风险释放进一步加剧,可能促使逆周期政策加码。当前来看更多依赖改革破局,重点关注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面创新机制等。以“制造立国”应对“去地产化”和所谓的“去中国化”依旧是宏观数据的主线逻辑:

其一, 1-7月,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势表现达到9.3%,基建投资达到4.9%,有效对冲了地产投资-10.2%带来的负向拖累。
其二, “去地产化”对就业质量、财富效应、收入预期等方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扰动了居民消费,1-7月社零累计同比仅为3.5%,但得益于“制造立国”战略有效应对所谓的“去中国化”影响,出口部门表现较好,一方面有效抵补了消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外贸的稳定为国际收支和就业奠定扎实基础,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
其三, “制造立国”战略下,所谓的产能过剩更多应理解为产能迭代、产能保全和产能储备,生产好于需求的格局也在延续,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继续保持较强水平,1-7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达到5.9%。

我们认为,以“制造立国”应对“去地产化”和所谓的“去中国化”这一主线逻辑预计将贯穿全年, 可能会催生宏观经济数据的韧性与居民、企业等主体的微观体感背离,后者预期偏弱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制造立国”应对“去地产化”和所谓的“去中国化”导致部分经济部门和行业出现结构分化,特别是在政府财税、资产抵押品、财富效应、信用扩张和就业吸纳等方面,居民和企业部门相对受挫。此外,生产大于需求的格局可能持续,后续价格可能相对偏弱,PPI转正需关注供给因素对铜价、原油的推升。

我们在8月16日 《政策待兑现,结构仍分化——2024年7月经济数据点评》 报告有详细分析。


03

宏观数据观察



整体来看,本周宏观高频数据显示,工业生产呈现供需错配、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降温、商品房恢复弱于土地恢复、天气扰动下基建仍然较弱,受天气影响蔬菜价格同比上行,我们继续提示天气是下半年基建和农业的主要扰动项,后续仍需关注。通过十大类高频数据映射的九大类行业,高频数据继续支撑交通运输、煤炭钢铁和农林牧渔景气度提升,文旅消费、汽车和建筑建材等景气度待修复。

工业:从价格上看: 本期焦煤焦炭库存同比上升、价格同比环比均下跌,主产区受会议期间安检影响部分停工停产煤矿开始复产,验证我们在先前周报《本周看什么?预定利率、央企搬迁——宏观周报》中提示“焦煤焦炭价格上行存在一定阻力”;原油价格同比下行环比上升,预计在美国大选+降息不确定性下,油价以震荡为主; 从开工率看: 开工率涨跌互现,汽车全钢胎开工率跌幅靠前; 从产量看: 钢铁产量同比均下行; 从库存看: 钢材库存同比继续上涨,预计进入淡季下游商户观望情绪升温,钢材库存或继续上行。整体来看,预计8月受北方高温、南方降雨以及部分地区旱涝急转的影响,工业生产仍然呈现供需错配的局面。

消费:从商品消费来看, 义乌小商品订单指数同比上行,乘用车日均销量同比下行、环比上行,验证我们在先前周报《本周看什么?预定利率、央企搬迁——宏观周报》中提示“待终端价格修复后或出现销量转暖局面”; 从服务消费看, 电影和旅行热度下降,据猫眼数据,截止8月3日15时50分,2024年暑期档(6月-8月)档期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80亿,消费有望边际回暖,仍需等待居民收入预期改善支撑。

地产:从商品房来看, 成交面积同环比均下行,二手房挂牌同环比均下行,部分城市成交面积环比边际转暖,或与各地因城施策促进楼市复苏有关,购房需求加速释放; 从土地来看, 土地成交和供应面积同比环比跌多涨少,后续政策落地效果仍需观察。

基建: 专项债偏慢叠加天气扰动,基建相对较弱,基建加速主要有稳增长政策支持+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年底赶工这三方面支撑。


外贸:集运价格同比仍然处于强势上行区间。 我们预计8月在此影响下,船只需求继续上行、集运价格或继续小幅上涨,需等待地缘局势缓和。

交运:从航班来看, 国内、港澳台和国际同比改善,国际航班受到免签政策的影响恢复更为显著; 从物流来看, 货运和物流指数同环比涨跌互现;从客运量来看,受到暑期影响,北京和上海地铁客运量同比均上行。

物价: 生活资料中猪肉价格同比继续上行,我们预计鸡蛋价格或震荡,可能受到供给端鸡苗涨价春节补栏不足→毛鸡供应偏少→产蛋鸡存栏缺乏增量,需求端一是受到此前蛋价偏低→市场抄底积极性强→下游市场备货增加→提振市场看涨情绪,二是受到南方持续降雨→蔬菜价格上涨→居民鸡蛋替代消费意愿转强影响。受近期洪涝影响,蔬菜价格同比上涨,除猪肉、蔬菜外其余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多为下行,预计8月猪价继续上涨,供给加速减少+二次育肥+高温高密度养殖+猪企高负债下主动去化是核心支撑。

大宗: 南华主要价格指数同比涨跌互现、环比多呈现下跌态势,预计油价或继续上行,主要受减产下供需缺口进一步走扩影响,后续需关注美国自驾游旺季来临和地缘政治变化。
3.1. 中欧班列表现火热,国际旅游业恢复,部分菜价涨到了“过年价”

本周介绍三个特色数据:

其一是,中欧班列表现火热。 受红海危机影响,今年中欧线SOC租箱费持续增长,7月份环比涨幅有所收窄。这推动了中欧班列的需求火爆。今年5月份,中欧班列共开行1724列,发送货物18.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4%、13%,创单月运量新高。国铁集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403列,发送货物122.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2%、11%。其中7月份开行1776列,发送货物18.5万标箱,连续3个月单月开行超过1700列。


其二是,国际旅游业的恢复。 根据近期联合国旅游组织近日发布的“2024年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2024 年第一季度,预计有 2.85 亿游客出国旅游,比 2023 年同期增长约 20%。国际入境游客人数(过夜游客)达到2019 年水平的 97% ,反映出人数几乎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中东地区的相对增长最为强劲,2024 年第一季度的国际入境人数比疫情前水平高出 36%。欧洲在一个季度内首次超过疫情前的水平(比 2019 年第一季度增长 1%)。

此外,根据比较2022年9月和2024年5月关于“影响国际旅游业复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的调查,可以发现,在2022年9月有82%的调查者认为经济环境是影响国际旅游业复苏的重要因素。而到了2024年5月,仅有59%的调查者认为经济环境对国际旅游业复苏带来阻碍。由此,可以侧面反映出全球经济有所好转。相比较而言,交通和住宿费用的增加,一直保持在60%,是目前最主要影响国际旅游业复苏的因素。


其三是,部分菜价涨到了“过年价”。 今年6月至7月,传统的夏秋季蔬菜产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历了一次明显干旱到内涝过程,导致这些产区的蔬菜产量明显下滑。此外,洪涝灾害等也阻碍了车辆运输,导致蔬菜不能及时供应。

3.2. 核心高频数据概览


3.3高频数据行业映射



3.4高频数据近期走势

3.4.1. 工业:工业生产延续供需错配的局面



3.4.2. 消费:受暑假影响,旅游出行环比景气度提升



3.4.3. 地产:土地供应面积、溢价率等情况



3.4.4. 基建:基建项目建设继续有序推进



3.4.5. 外贸: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同比快速上行



3.4.6. 交运:整车货运流量指数环比上行,航班同比全线修复



3.4.7. 物价:猪肉价格继续上行,蔬菜价格周度同比涨幅超18%



3.4.8. 大宗:大宗商品价格同比环比跌多涨少,贵金属表现亮眼



3.4.9. 国债:货币市场利率和国债到期收益率同比多为下行



3.4.10. 汇率:人民币汇率小幅波动


04

大类资产表现



4.1. 股市:发达市场显著回升

8月12日-8月16日当周,发达市场显著回升。本周三公布的美国7月CPI同比增速自2021年以来首次跌破3%,降至美联储设定的官方目标范围内。周四, 美国7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速意外创下一年半来最高纪录,周五,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强于预期,略高于7月份创下的八个月低点,VIX跌至15以下。经济数据强于预期,衰退恐慌消退。其中,日本市场涨幅最为明显,日经225周涨8.7%。标普500周涨3.9%,创下去年11月以来的最强劲表现。国内市场呈整理态势,北证50承压下行,周跌2.0%。港股受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转好影响,本周延续上周的上行趋势,恒生指数周涨2.0%。


本周两市日均成交额下跌至谷底,仅有5266.7亿元左右的水平,活跃资金继续保持观望。主力资金净流出373亿元,上一周为净流出713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出50亿元。资金净流出均有所收窄。风格上,本周金融和稳定的行业表现较好,换手活跃前五的板块为社会服务、传媒、电子、环保和计算机。

本周,各行业涨跌不一。其中,银行业表现最好,本周上涨了2.66%。结合最近一个月行业相关性表现而言,一方面,煤炭和石油石化行业表现出了强正相关性。本周煤炭上涨了1.95%,石油石化上涨了0.71%。另一方面,综合行业的走势与银行业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62,本周公综合行业下跌2.31%。

在全球资本市场表现方面,日经225指数表现最好,周涨8.7%。逆转了上周的颓势。根据近一个月大类资产的相关性来看,与日经225指数正相关的是胡志明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恒生指数等。


4.2. 债市:宽幅震荡

本周,长短端呈震荡调整态势。本周,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整体均略低于预期,社融规模、增速均不及预期,信贷增长表现偏弱,政府债融资与票据融资是主要支撑。上周债市整体在大行卖债影响下出现回调,目前大行对于10Y、30Y券可卖出空间已经相对有限。央行调控与弱基本面的博弈短期或仍持续,无论是单边上行还是单边下行短期内可能都难再现,利率或回归震荡下行。


4.3. 大宗商品:涨跌分化

能化方面,布油本周维持在79.68美元/桶,本周周初对中东冲突的担忧中有所上涨,但随后需求疲软的担忧和投资者对最大石油进口国需求增长预期的降低。金价方面,COMEX黄金期货周涨3.1%至2546.2美金/盎司,金油比上涨3.0%,短期受短期地缘的扰动,长期来看,央行购金仍是核心支撑,预计仍将在高位震荡。黑色系方面跌幅增大,焦煤价格下跌3.4%,螺纹钢、铁矿石期货价格分别下跌5.3%和4.7%至3112元/吨和707元/吨,本周大宗商品涨跌分化,静待基本面改善行情的继续驱动。


05

投资建议及下周关注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下半年重在稳中有进:1)股票方面,美元类资产大概率维持强势,关注全球资产再平衡力量对人民币资产的利好。国内部分,交易性机会关注科技成长,配置性机会关注红利、农产品能源资源与出口出海等方向。2)债券方面,10年国债短期震荡,四季度收益率有望恢复下行趋势,信用债要关注厚尾风险,结合风险收益特征和股债性价比,考虑高股息的替代作用。3)大宗商品关注“供给收缩确定性强+海外需求定价”的品种。4)黄金:短期可能受益于流动性宽松预期和央行储备多元化的购金行为,中长期看,“金本位”预期的回归和兑现可能会推动黄金价格上升到更高水平。

短期来看, 债市交易情绪的循环仍可能继续,仍建议谨慎为主;股市重点关注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的红利板块。

债市方面, 周初长债延续上周后半段收益率上升态势,随着周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开始放量,长债收益率也明显回落,周三到周五市场趋于企稳整理。本周增量信息较多,7月金融数据、经济数据偏弱,基本面尚未出现明显变化,核心关注点还是在于央行态度,借券尚不明朗,本周逆回购放量后下周逆回购到期压力不小,债市可能仍面临紧张情绪缓解——长债收益率较快下行——央行表态或引导——长债收益率快速回调——紧张情绪蔓延的矛盾循环。投资策略方面,短期求稳,在央行借券可能落地和政府债发行提速等因素带来的供给扰动等影响下,利率可能震荡为主;中期视角下,中长期国债三季度受到期量较大影响供需缺口或持续,但需警惕央行进一步表态或借券操作落地预期反转导致利率阶段性回升的可能性;长期视角下,超额储蓄和资产荒现象持续,基本面走势和经济政策的综合表现决定了存在大量配置力量推动利率下行,预计10年国债Q4仍有趋势下行的可能。信用债层面,在“信用利差极窄化”的背景下,信用债已经处于极低信用利差水平,关注厚尾风险,考虑风险收益特征,配置高股息等流动性更好的股票可能更好。

股市方面, 本周A股再走出探底之势,前三个交易日指数层面延续上周跌势,市场情绪维持低迷,三大指数皆创下本轮调整新低。而随着大盘震荡走低,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是市场连续出现地量成交,两市成交连续3日不足5000亿,同时北向资金净流出放大,周三年内累计净流出超百亿。而在后两个交易日,盘面在护盘力量带动下迎来反抽,周四多只宽基ETF的放量拉升显示指数运行的下行风险或仍是有保障的。不过,“地量见地价”在当前可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经验规则,我们认为,近期股市成交的“地量”特征意味着多空双方对于各种公开信息的反映已经较为充分,且处于一种低分歧的状态,这也同时意味着,当出现新的能够影响盘面的增量信息时,市场的边际定价状态将会出现较大波动,这也会相应体现在成交量上。向前看,7月经济数据及金融数据显示内需偏弱的宏观环境仍待改善,但扩内需、稳增长等政策正逐步推进,投资者政策预期仍有弹性,随着交易热度逐渐冷却、市场情绪波动收敛,变盘点可能正在临近,建议重点关注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的红利板块。

06

风险提示



1)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

2)政策落地执行不及预期;

3)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 本周看什么?设备更新、地产融资 --宏观周报(20240812-20240818)

证券分析师 张浩(S0120524070001 德邦证券研究所宏观组组长)

助理研究员:戴琨( S0120123070006  德邦证券研究所宏观组研究助理)

对外发 布时间: 2024年8月18日

报告发布机构: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程强,德邦证券 研究所所长、 首席经济学家 ,CFA,CPA,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EDP中心特约校外讲师。曾就职于中国石化、北京市政府,进入市场后,先后担任华泰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从事研究工作多年,具有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重工作经验,曾在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张浩,德邦证券宏观团队负责人。 本硕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拥有7年以上卖方宏观研究经验,曾任职于浙商证券、华泰证券,担任资深宏观分析师,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和大类资产方面有扎实研究基础 作为核心成员曾获得:2018年,wind金牌分析师宏观经济第一,今日头条头条号阅读量全卖方第一;2019年,机构投资者大陆地区宏观经济第一;2021年,水晶球、金麒麟、上证报宏观经济第二名,新财富宏观经济领域第三名;2022年,新财富宏观经济领域第二名;2023年,新财富宏观经济领域第二名,上证报宏观经济第


往期报告回顾


【专题研究报告】

【德邦宏观】海外黑色星期一,后市怎么看?

【德邦宏观】京沪社零转负,政策如何应对?

【德邦宏观】欧盟的过度赤字程序是什么——宏观 ABC 系列之三

【德邦宏观】政治局会议的九条线索——2024年7月政治局会议解读

【德邦宏观】理解国有经济增加值(EVA)

【德邦宏观】十行业解读特朗普交易——德邦总量联合多行业全景解读特朗普遇袭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贸易顺差不顺收”——宏观ABC系列之二

【德邦宏观】关于三中全会的八件事——7 月 18 日三中全会全面解读

【德邦宏观】消费税:他山之石与国内展望

【德邦宏观】社融的时代性与局限性

【德邦宏观】对近期地产政策的评述与思考

【德邦宏观】中美战略竞争、TFP与新质生产力

【德邦宏观】利率体系与传导机制新特征——宏观ABC系列之一

【德邦宏观】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思考

【德邦宏观】聚焦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地方两会观察与全国两会前瞻

【德邦宏观】如何弥合宏微观的“温差”?——名义GDP的重振之路

【德邦宏观】实际利率之辨


【点评研究报告】

【德邦宏观】政策待兑现,结构仍分化——2024年7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宽信用要“先立后破” ——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二季度货政报告的九个要点

【德邦宏观】猪价推升 CPI,PPI 关注油铜钢——2024 年 7 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延续强势——2024年7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外汇储备稳中有升,汇率风险总体可控 ——2024年7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供给和出口较强——2024年7月经济数据前瞻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实际使用外资历史新低?——2024年6月实际使用外资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产能利用率回升与投资高增支撑供给端景气——2024 年 7 月 PMI 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产能回升打开增长空间——2024年1-6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财政的当下与未来——2024年6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详解三中会议:以改革谋发展

【德邦宏观】不一样的降息,有何深意?

【德邦宏观】增长低于预期,结构表现延续  ——2024年6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特朗普事件,如何解读——解读特朗普遇袭事件

【德邦宏观】金融数据或筑底——2024年6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四季度PPI增速有望转正?——2024年6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汇率压力或将迎来缓解 ——2024年6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增长维持5%以上,金融数据或触底——6月经济数据前瞻

【德邦宏观】生产继续好于需求——2024年6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制造立国,改革破局——三中会议前瞻

【德邦宏观】“去地产化”带来的财政挑战——2024年5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5月有色较强,PPI降幅收窄——2024年5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再度回升,继续保持乐观——2024年5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估值因素推动外汇储备改善——2024年5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点评】猪肉价格潜在上涨空间有多少——4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4月经济:工业稳、固投扩、就业升 ——2024年4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在一季度货政报告中寻找金融数据波动的答案——2024年4月金融数据点评兼评一季度货政报告

【德邦点评】出口回暖,关注量价指数的结构变化 ——2024年4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改革再出发——2024年4月政治局会议精神学习体会

【德邦宏观】4月PMI的三大核心要点——2024年4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央行采访释放出哪些信息

【德邦宏观】开局良好,结构转型期更应关注质量效益改善——2024 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大规模设备更新对金融数据有何影响——2024年3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无需悲观:剔除基数影响及闰年扰动,出口正增——2024年3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季节性扰动过后:食品与服务价格有望再回升——3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PMI当前三大亮点和未来三大关注点——3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开门红的背后:新质生产力含量高 ——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信贷平滑投放、财政“弹药”充足——2024年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通胀隐含的春节消费特征——2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超预期,关注中间品贸易强链延链——2024年1-2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产能过剩开始有所缓解的三点线索——2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加大降息步长、压降实际利率——2024年2月LPR报价点评


【宏观周报】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险资入市、理财中报——宏观周报(20240805-20240811)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萨姆规则、京沪社零负增--宏观周报(20240729-20240804)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三中细则、美股再平衡——宏观周报(20240722-20240728)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预定利率、央企搬迁——宏观周报(20240715-20240721)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美股、中报 ——宏观周报(20240708-20240714)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大选、借券——宏观周报(20240701-20240707)

【德邦宏观】陆家嘴论坛释放哪些信号?

【德邦宏观】政协会议、国资委“限金令”传递哪些信号?

【德邦宏观】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落地

【德邦宏观】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改革图谱渐清晰

【德邦宏观】地产政策“多箭齐发”与美国再提关税问题

【德邦宏观】地产限购政策放松,宏观数据扰动增多

【德邦宏观】假期哪些宏观大事值得关注?

【德邦宏观】总书记西部调研、汽车以旧换新落地与美国滞胀再现

【德邦宏观】4月政治局会议前瞻

【德邦宏观周报】新“国九条”有望扎实推进未来十年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德邦宏观周报】清明假期消费“疤痕效应”逐渐消退

【德邦宏观周报】央行购债,盈利好转曙光初现

【德邦宏观周报】中部地区崛起、开年财政力度与短期汇率波动

【德邦宏观周报】总理调研传递哪些政策信号

【德邦宏观周报】从主题记者会看增量政策















【招聘需求】

正式研究员+实习生


【研究员任职要求】

1. 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 1-5年相关工作经验,在商品研究、海外研究等领域有经验者优先;

3.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文字及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强;

4. 有高度责任心、抗压能力、进取精神与团队意识。


【实习生任职要求】

1. 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宏观相关实习经历者优先;

2. 熟练使用Office,Wind,Bloomberg等基础工具;

3. 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细心尽职、吃苦耐劳、有梦有理想;

4. 实习期不少于3个月,我们提供正式入职流程、实习证明


【其他信息】

1. 招聘人数:若干

2. 工作地点:北京/上海/深圳

3. 请将简历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4. 简历请按照“姓名-学历-毕业院校-社招/实习”命名


















适当性说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德邦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德邦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德邦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析师承诺: 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本人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仅供参考。本人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任何形式的补偿,分析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特此证明。

免责声明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合规渠道,德邦证券研究所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均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德邦证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或其他服务。
本报告仅向特定客户传送,未经德邦证券研究所书面授权,本研究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如欲引用或转载本文内容,务必联络德邦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需注明出处为德邦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如未经本公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订阅号不是德邦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德邦证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研究报告进行的整理与解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是一种鼓励 | 分享 传递友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