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黄金节目,没有黄金时间。这是网络时代的残酷现实,却也是网络时代给予人们的平等机遇。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接连大热,证明只要善于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文博领域也可以成为自带流量的资源富矿,也能诞生爆款。
还记得央视爸爸操刀的《国家宝藏》吗?节目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年轻人的一致追捧,豆瓣评分高达9.2分,72.1%的网友给出了五星好评,还掀起了一股“历史文物热”。
最近,国宝们就像开了挂一样的成为了大家的新宠!故宫博物院淘宝店不仅时常断货。2018年1月1日,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官方吐槽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又新鲜出炉。
抄袭往往是这几年国综最大的诟病,不过,从《国家宝藏》开始,央视爸爸分分钟教你如何做人,让人抄都抄不好,这才是中国该有的综艺!
一提《国家宝藏》,一般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档老气横秋的传统鉴宝节目——专家鉴宝嘛,说几句有的没的然后就结束了,要么就是充满套路的配音,讲解着国宝的历史……但这回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自从在央视开播后,引发观众齐刷屏打call。
《国家宝藏》第一期中,由演员王凯出演的“乾隆小剧场”引发众多讨论,很多网友表示,要被“官方吐槽”笑死了。
其实,这只是节目中的一个环节,由明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小剧场形式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而王凯所引出的,就是有“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产生于乾隆年间,全身上下装饰有15层釉和彩,“瓷母”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最高峰。然而,它的花色之多也一度被人吐槽,更有人将其称为“乾隆的农家乐审美”。
“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求让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节目借由王凯之口道出“瓷母”背后的缘由。
《国家宝藏》将“高大上”和“接地气”融合起来,将文物和故事相结合,用“小剧场”的形式讲述文物;用轻松的语态进行交流,让王羲之和黄公望一起吐槽乾隆的审美;拉近了年轻人和文物之间的距离,让很多网友自动参与其中,如制作乾隆表情包等。
《国家宝藏》的舞台效果也赢得众多网友称赞。一块堪比IMAX银幕的LED主屏,9根不断变换位置的透明冰柱,再辅以灯光投影等,这种舞台效果在以前的国宝类节目可谓少见。
同时,节目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有在演播室录制的环节,有拍摄的文物纪录片,还有演员们演绎的小剧场,《国家宝藏》的这种纪录片式综艺,既有“阳春白雪”,又有“平易近人”。
“央视良心综艺又一大力作。环节非常巧妙新颖,台词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背景音乐和舞台设计融合在历史文物里,让人沉醉。”
“九大博物馆原来这么好看,你去过几个?”
“节目里的这些国宝你都亲眼见过吗?”
“现在去故宫博物馆报名成为志愿者还来得及吗?”……
网上大量点赞和留言证明,这股“历史文物热”正渐渐从荧屏席卷至各大博物馆,原本寂静无声的博物馆变成了旅游热点。
有旅游网统计,自《国家宝藏》在央视开播后,与“博物馆”相关的旅游产品搜索量环比上升近1倍。
《国家宝藏》的走红,一方面是由于节目形式创新带来的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契合了大众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社会心态。而国内九大顶级博物馆的鼎力加盟以及众多明星的倾情演绎,则为节目的高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的则是另一种爆款路线,它与《国家宝藏》可以说是风格各异,殊途同归。
在这档节目中,一件件原本高冷的文物搭载上了融媒体时光机,得到极具现代感和网络感的展示,并成功转型为“网红”。仅仅《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就颇能引发广大电视观众的兴趣,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那些国宝到底会说些什么。
节目采用眨眼剧(5分钟一集)的模式,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的百件国宝娓娓道来。
当然,宣传也玩得极6,这样的国宝表情包三连,谁看了心里不萌?
海报也好玩。这里有怒斥“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的“三星堆青铜人像;
有笑称“这款美瞳我要了”的“太阳神鸟金箔”;
还有简单直白的“看剑!”“越王勾践剑”。
有网友认为,《如果国宝会说话》甚至比《国家宝藏》拍的好,它用亲切俏皮的风格去解读深沉厚重的国宝,在轻松中追逐历史的踪迹,感受时光的力量。
它把中国历史文明的放在了一个全人类的角度去探讨,人类的惆怅人类最初的凝望与呼唤。我认为这就“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越是历史悠久到千年的文物就越是值得思考探索人类繁衍生存至今的奥秘,而不是一场爱国狂欢。
事实上,这波文博类节目收视热潮可以追溯到2016年初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该片共3集,作为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剧情设置围绕故宫工匠们为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素材后来还被剪辑成电影,虽然票房成绩并不好,但它还是创造了历史,这种题材登陆院线本身就是一个突破,让院线电影的题材变得更加多样化。
正如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萧寒在微博中所写的那样,“我不想让观众觉得只是3集纪录片的压缩,可是重新架构的审美体系有可能不讨之前观众的喜,大部分观众也还不习惯在电影院看一部安静甚至有一点琐碎的纪实电影。”
——揭秘央视:厚重国宝如何与年轻人类“对话”——
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会显得比较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当红明星们表演时,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略有争议之声,但确实达到了文化科普的目的。
《国家宝藏》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音乐。除了片头特别能点燃观众热情的那英唱的“一眼千年”,节目每一集都用到了年轻人熟悉的音乐,以至很多人惊呼“原来你是这样的央视爸爸”。
在节目中引入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今生人物,向观众展现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也是节目打动人心的地方。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寻找矿石的故事,更感染了大家;这和曾经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样的,相比美食,更走心的是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的人,都不会拒绝一个好故事。
承载着“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精华的国宝文物,与人们印象中爱玄幻、爱追星、爱耍酷的“90后”“00后”,怎么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在做节目之前,《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专门访问过B站内容总监,并告诉她这样的事实:现在的“90后”普遍特别爱国;B站上最火的IP居然是上世纪90年代唐国强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90后”“00后”并不是传说中的傻白甜、喜欢无脑的东西,而更渴望有价值、有营养的知识。
于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喊空洞的口号,希望看完片子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每一件文物背后真正的价值,是它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结语: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和文物是严肃、沉重的,综艺节目是娱乐有趣的。两者如何共处?一个共同的价值承载,就是文化。央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入眼、入心、抄不走:这才是中国最牛的综艺。
前瞻趋势才能把握先机!媒介360企业版「趋势智库」板块持续深耕趋势、行业、案例、媒体、营销、服务商、内容以及IP泛娱乐等模块,每日发布一线洞察与趋势,助力企业决策方针及新商业战略转型。品牌青春π报告、百大广告主需求报告、Media ROI趋势报告、「十年互联网变迁」主题报告等都将持续关注各行各业的趋势发展,以期用更战略、更智能的方式、工具、洞察,助力品牌、行业与用户360°沟通,从而推动行业的正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