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工作的越久,越能体会到学无止境。因为做数据分析服务,天然和各种创业公司打交道,深刻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一个创业公司,不管点子本身好坏,都是有一群人围绕它而绞尽脑汁,会由衷的感到很了不起。我对创业本身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演进。每隔一段时间,对同一件事情,都会有所不同,我这里写出来最近一段时间的三点感悟。
创业更像是打麻将
刚开始考虑创业时,如何能拿到投资是首要问题。当时和几个小伙伴先后见了几个投资人,每次都被拒,但我们也在不断的完善思路。直到有一天,我们在见完一个投资人后,又要赶去见另外一个前辈。那个时候我的内心有一种迫切的感受,“我们就差临门一脚了”,一个小伙伴随口冒出了这么一句话。我顿时心情舒畅,没错,我正要给他们说这句话。在那之后,顺利拿到了天使投资。如果说当时我对创业的感受,那就像一场足球赛,一个进球。
组建团队之后,我们开始快马加鞭的研发产品,希望能够经过四个半月的时间,把产品 1.0 做出来。这中间又分成了三个小的迭代版本,生怕憋个大招,把自己憋死了。尽管团队有对产品的价值怀疑的迷茫期,但我们还是一个劲头冲到了产品发布。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百米冲刺。
见潜在客户、组建销售团队、谈新的融资、拿标杆客户,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都是在不断的拼凑组件中度过的。尽管刚创业的半年很急迫,后来就发现这可能急不来,事情只能一件件的搞,特别是我们 to B 的项目,没有所谓的引爆点,整个过程是一场马拉松。没有跑过马拉松的同学可能无法理解,42.195 公里的路程,需要连续奔跑 4~5 个小时,一时的冲刺无关痛痒,那考验的是人的耐力。在去年国庆后,开启新的一轮的融资,当时来自投资人的挑战、竞品的烟雾弹、数据驱动大会的前期准备,三件事情同时压过来,我的真切感受是创业就像 30 公里后的马拉松。那个时候人是精疲力尽的,腿上的肉可能都是疼的,随时在一念之间都可能选择放弃,但觉得都跑了 75% 了,还是咬咬牙再坚持坚持,内心是比较崩溃的。
好在融资还算比较顺利,数据驱动大会也顺利举办,在去年 11 月的时候,还去了趟硅谷,算是一条完美的系列事件。在今年过年后,我的心态就变得放松很多。因为去年上联想之星创业班阅读了《联想风云》,也经历了百度从迅速崛起到现在前路茫茫而后有抄底,我对创业的认识又变成了打麻将。创业没有终点,不到离桌的一刹那,很难说输赢,即使前面连坐了四庄还是八庄。杨致远、柳传志、李彦宏,都开创的辉煌,但有一天如何评价,还真不好说。但不是说结局不可知,我们就要无所谓了。恰恰相反,即使不知道结果,但还是要好好打好每一把,去享受整个过程。
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我没事的时候会在喜马拉雅上听评书,特别喜欢楚汉争霸那一段。先后听了自说自话的掌柜和王立群从不同的视角讲解这段历史。还记得上初中历史课,讲到这段时,书上说项羽武断专行,而刘邦善用人,我还对项羽很不齿。没想到同桌给我说,他看了楚汉争霸的电影,里面项羽是好人,刘邦是坏人,我一下子不知道该信谁的了。
在战争中,往往会有阴阳两面。我们小时候会更加关注阳的一面的精彩。比如刘邦和项羽在打仗的时候谁胜谁负,谁的将强兵壮,谁更能打,这就是阳。可背后还有阴的一面,那就是粮草补给供应。战争打到后面,项羽的后方粮草越来越不足,还受到彭越的骚扰。而刘邦的背后有萧何远远不断的提供粮草和兵力。即使阳的一面,其中也有阴的部分。即使刘邦和项羽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可韩信的支线战场却节节胜利,先后攻克赵燕齐。这样项羽就越打越被动。
再到前几年的百团大战,看似许多创业公司都在疯狂融钱烧钱,但底子不牢。而美团通过不断打磨自己的 IT 系统和业务流程,最后竟然胜出。这个战场的结局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当时预计会有若干家的团购网站并存,所以判断朋友在做的团购聚合搜索项目是有市场的。
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靠技术和产品取胜,后来慢慢觉得销售、市场、服务哪个环节做不好都不行,再到后来等我把这些团队都建起来的时候,我又感到做什么企业服务都是一样的道理。某个点的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但你一个综合体,它就无能为力了。
企业的本质是效率机器
IBM 可以说是计算机领域的常青树,从一战后到现在,存活了近百年,曾经登上世界 500 强的首位。可这几年眼睁睁的看着它在中国企业级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我总结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效率不行了。有个段子说在 IBM 把一个箱子从一楼搬到三楼,如果按照项目的流程,都得走三个月。这是有些夸张,我实际看到的情况是如果一个项目低于 200 万人民币,IBM 可能都不会去接,归根到底是成本太高。人力投下去,不收这么多钱,可能就是亏钱的买卖。
在《创新者的窘境》里,克里斯藤森讲了许多新进入者颠覆已有市场占有者的例子,书中主要是从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的角度讲解的,我看到的是更有效率的企业代替效率低的企业。企业做到后面往往会变得越来越臃肿,给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也不能跟上需求的变化,也就逐渐被淘汰掉了。
企业首先要成为一台机器,也就是有多个组件组合而成,协同为整体。这样不依赖于某一个人,人是可被替代的组件,通过更换组件,可以让企业更为强大,不会因为某些人的离去,事情就运转不下去。通过机器的形态,可以规模化的服务客户。
其次是要很有效率。如果企业需要花 100 万买你的服务,但自己做或者其他替代方案只需要 50 万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用户为什么还要选择你?比如对于我们神策数据来说,客户选择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更有效率的解决数据分析问题,不管是从招人还是开发周期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更有效率的选择。如果有一天客户有了更有效率的选择,那么我们就无法存续了。所以要不断的迭代,让效率变得更高。在迭代的过程,追求用真正的机器来代替人。
以上是我最近的三点理解,如果不是因为创业,是不可能考虑这些问题的。
End.
作者:桑文锋 (中国统计网特邀认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