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过了40岁,就要面对更年期?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毕业季的瞎想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6-19 20:37

正文

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2017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生毕业典礼合影

又是一年的炎炎夏日,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15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园为48名莘莘学子举行了毕业典礼,看着同学们身着学位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着他们自信而激情的发言,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01
三代人的毕业季


80年前(1937年)的六月,我的导师时年21岁的吴征镒从清华大学毕业。当年的七月,日本人制造了卢沟桥事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未卜。

35年前(1982年)的7月,我大学毕业,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大病初愈,国家百废待兴。

今天同学们毕业,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富足而富强。

今天的中国无论与70年前还是35年前的中国相比,都已经大不一样。

80年前的刚刚毕业留校的吴征镒的先生随着学校南迁云南。1938年2月有长沙徒步昆明,除去途中搭车乘船,步行2600华里,行68天,4月28日下午抵达昆明。那个时候偌大的中国,已经很难找到放得下一张书桌的地方了。

35年前,我考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的研究生,坐着火车第一次离开云南,开始了作为一个职业科技工作者的修炼。

今天的同学们面对着一个纷繁的世界,可以从容选择自己的未来。

吴征镒先生的毕业证书

吴征镒先生参加西南联合大学步行团从长沙出发的照片

步行团全体成员

坐起:李嘉言、 毛应半 、李继侗、徐维遹、黄子坚、闻一多、袁复礼、曾照伦、吴征镒、郭海峰


云南大学生物系78级毕业生合影

02
一代人的自信


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总是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如今也有不少人对80后,90后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而我对中国的80后,90后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从做学问看,今天的学生条件,眼界和能力要远远强过我们那一代。我博士毕业第二年才发布了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论文,现在的学生没有英文论文你都毕业不了。我的学生能轻轻松松用英语进行毕业答辩(因为他有一名合作的导师的美国人),我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在家里练了又练,结果还是讲得磕磕绊绊。除去做学问以外,现在的学生更是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我平时不太关心学生们实验室以外的世界,但是才华横溢的他们常常吓我一跳。从现在年轻一代的脸上,我感觉到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这是一个民族年轻一代的自信。当然,如果他们再多几分的刻苦,他们会更加的前途无量。

03
关于今天研究生的质量


毕业季不得不说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今天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比以前是高了还是低了?我认为总体上是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今天研究生的数目庞大,个人之间差异极大,不排除现在有些研究生论文的质量不如从前,甚至有抄袭造假的情况存在。

一个真正喜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研究生,那他一定会重视自己学位论文的质量。我有一位研究生,去年就可以毕业。我和他都觉得论文稍显单薄,加之他有参加了青藏高原的考察,我们计划推出半年的再答辩。去年底他找到我说,希望能够再延期半年,因为想把论文做得再完善一些。我当然是非常高兴,非常愿意。最后他交出来的论文有300多页,当然并非厚就是质量高。不同学科,论文的厚薄也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我做从事的生态学和古植物学来看,一篇博士论文如果没有一定的厚度,恐怕难以展示和表现博士期间的全部工作,也不能体现一篇博士论文应该有的深刻内涵。我每次看着薄薄的博士论文,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研究生的质量终究还是要靠导师和研究生自己去坚守。

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有一种非常突出的倾向即: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轻视学位论文的写作。现在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院所,都要求博士研究生要发表SCI论文后才能毕业。这个要求本身是没有错的,至少是对理科研究生的要求是没有错的。我的理解理科研究生就是以培养职业科技工作者为目标的。作为职业科技工作者,论文是表达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不会写论文,何以表达其研究成果?由于发表论文成了研究生毕业的门槛,以及优秀博士以及七七八八的一些评审其实就是发表的研究论文,而不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许多学生、导师甚至培养单位,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学术论文而不是学位论文上。我参加过一些研究生的答辩和论文的评审,不少研究生,论文发得很好,可是学位论文的写得非常随意和规范,把几篇发表的和没有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哪里一放,大有一副我有学术论文了,我怕谁的架势。重视学术论文不重视学位论文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大误区。

04
国际研究生


在我读研究生的那个年代,只有我们出去读研究生的份,来华攻读研究生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近几年科学院加大了招收国际研究生的力度,鼓励老师招收外籍研究生。现在研究生名额已经成了稀缺资源,研究所的博导,每年最多能有一个名额,而招生外籍学生名额不受限制。对于外籍学生,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奖学金,第三世界科学院也有奖学金,就是没有奖学金按照中国学生的标准,许多留学生也是接受的。版纳园今年就有来自六个国家的研究生毕业。

我自己也有两位外籍博士生毕业,Julie来自于法国,Achyut来自于尼泊尔。招收外籍研究生,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促使中国学生讲外语。由于有了两位外籍学生,研究组的组会就只能讲英语了。另一好处当然是中外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以及不同文化的融合。我的学生说他们学到Julie的工作态度和善良,有一位学生还在自己论文的致谢中,记录Julie给园里的流浪猫治病的故事。

在Julie和Achyut身上我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近年来我们课题组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重建古气候,主要是用化石重建古气候。我非常希望能我们用化石重建的结果能够被非生物重建的方法所来验证。Julie来到研究组后,她说对地球化学感兴趣,于是我就把她的博士题目确定为:利用碳、氧同位素重建文山中新世植物群的古气候。在她做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也增长了地球化学的知识。她工作的结果还运用到了我们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申请中。

05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首歌叫做“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不知您听过没有,这首的歌词是这么写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啰,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啰,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碧波荡漾…”这首歌写的云南的德宏,但是很多人都以为是写的是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热带也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西双版纳的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勐仑镇,这是一个离老挝仅有100多公里的地方。植物园形似一个葫芦,三面被罗梭江江包围,因此被称为葫芦岛。这是一个我心目中美丽的地方。我的学生在自己的致谢中写下的对植物园的感受,我认为是代表了植物生活的大多数人对植物园的感受:

“四年前的雨季,我来到了个由热带雨林包围的小岛上。刚来时,湿热的环境、老旧的宿舍、四散的霉菌,曾一度让我灰心丧气。但是看到新科研中心舒适的环境、植物园中美丽的景色、森林中丰富的植物之后,便也觉得这些艰苦是可以克服的。葫芦岛成了我的大游乐园。周末或者闲暇之余,探索没有去过的角落,认识各种奇异的植物,关注百果园各种水果的果期,亦或是静静地坐在凉亭中看书,都是以前难以得到的愉快体验。在各个园区之中徜徉、在罗梭江上泛舟漂流、到55的沟谷溯溪、攀登光怪陆离的石灰山、探索溶洞中的奇特生物、背着沉重的望远镜观鸟、在热带雨林中骑行,业余生活丰富且充实。植物园宛如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这里充满了自力更生的氛围,许多资源都能自给自足。风景又极优美,相较于灰头土脸的镇子,好似两个世界。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友善而纯粹,虽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但每个人心中有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愫,对探寻自然规律的事业满腔热忱。这里的生活,相比于城市虽少了一些方便,但也少了十分的喧嚣。这里创造了一种隐居式的环境,只要自己想,就可以进行各种生活方式的实验。在这里,我的内心可以常如瓦尔登湖般平静”(引自黄健同学的致谢)。

难怪得毕业后,他愿意留在这里工作,难怪得一位武汉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和母亲来版纳旅游一次以后,就铁了心要考版纳园的研究生,最后如愿以偿。难怪得,有几十个国家的老外趋之若鹜,不远万里的来到这个小岛上。

后记

给这篇博士起题目的时候,我想起《毕业季的遐想》,《毕业季的畅想》,写完之后,我怎么看怎么觉得逻辑松散、缺乏关联,配不上遐想与畅想,叫做瞎想最合适。 吴征镒先生毕业证、步行团等照片来自昆明植物研究所举办的“吴征镒百年诞辰图片展”。


研究生黄健毕业答辩后与评委及研究组同学的合影

斯里兰卡籍研究生展开自己国家的国旗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7年研究生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会前的歌唱表演

毕业典礼系列活动毕业研究生植树

笔者与研究生的合影

与毕业生Julie的合影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隅

植物园的傍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061616.html


更多阅读

毕业致辞:永远不做权威的奴隶

第一位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的大陆学子讲了一个被蜘蛛咬伤的故事

邀请父母参加毕业典礼,让他们见证我的光荣时刻

写在毕业季——纪念博士即将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