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大嘴巴
敢说真话,会讲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INNO  ·  南开大学攻克纯红光钙钛矿 LED ... ·  3 天前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数码产品国补“满月” 超2671万名消费者参与 ·  2 天前  
CINNO  ·  挑战 IMAX 规模!史上最大 767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大嘴巴

包租公才是最了解楼市的人

楼市大嘴巴  · 公众号  ·  · 2018-10-23 18:59

正文

最近我把父母在成都二环内的一套房子出租了。

虽然是所谓 高大上的“浣花溪” 区域,但其实这里除了浣花溪核心区的几个小区以外,还有大量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单位住房,于是,这套出门不远就是浣花溪公园的90年代 套二,租金仅仅只是1400元而已

经手的是一家很小的夫妻店,他们在我和租房方中间“穿花”般的表现背后,是 四个月没有一套销售成交 的焦虑—— 对着我,他们坚定地压价,并且“先斩后奏”地表示,定金都已经收了;对着房客,他们循循善诱,虽然房子有点老,但是租金低啊,而且可以找人合租啊,如果愿意付一年的租金,还可以帮到讲价嘛


确切地说,515新政以后他们就没有成交过一单二手房买卖交易,这笔租房生意自然是能促成就尽量促成。

除了政策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你没法在网上找到他们,他们对“上网”不太执着,贝壳开放加盟以后,也没想过去傍这棵大树。

夫妻俩对整条街的情况了如指掌,和街上的人也都混了个眼熟,以至于门店玻璃上的二手房信息都不用频繁更换,这条街上有需求的人自然会来找他们。

也许是成交不够活跃,房龄又普遍较老,这条街上没有链家。就靠着这个小店,夫妻俩已经在成都有了两套房子,还正在打算去青城山再买一套。

在这条街多年,夫妻俩慢慢发现,街上的年轻人在慢慢减少。

地铁线路越完善,这种情况越明显。

租房群体中占多数的年轻人,现在对小区和房屋的条件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有电梯的房子是大部分90后租客的选择。

成都很多年轻人已不会再执着于二三环内的老小区,地铁的通达性让他们愿意牺牲一点点时间,换取环境更好的小区和装修更好的房子。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某租房平台发布的《2018年轻人租房大数据报告》也在佐证着这种现象,报告显示:
交通便利性是年轻人租房第二看重的因素,报告调查的近一半租客租住的房屋距离地铁在一公里以内,90后和95后用户相对其他年龄段用户更加倾向于住在离地铁站更近的地方。

小店最近有好几个租客满租以后都没有再续租,这些人都告诉他,现在租房在地铁附近就行,不想再住太老的小区。

如果你在链家上找,会发现, 很多一二环的房子租金超乎想象的便宜,很大原因正是因为房龄太老 ,住户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和金钱重新装修——这样做的确不太合算,即使自己的房子装修不错,也难以改变整个小区的品貌。

而那些地铁旁的较新房源即使有些在三环以外,良好的装修衬托出房屋的品貌,更容易使人心动 ,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价格和老小区相比也更有优势的话,年轻人的确很容易做出决定。

以浣花溪及草堂区域为例

很多90年代的老小区在出租的时候,由于房主很少对房源进行重新装修,房源卖相不好,很难租得起价。而愿意租这些老房子的年轻人相对而言还不具备更强的经济实力,再加上过去住这些小区的本地人多数已购置自己的房产搬出小区,久之就相当于对小区住户进行了一次“换血”。

现在很多老小区的普遍情况是,住户除了租客,就是老人。

想要买卖这些老房子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小区房龄老,物业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老化,即使离浣花溪不远,这些小区也难言有非常好的居住环境和体验。

即便如此,今年515新政前,父母住的小区还是被形势赶着,经历了一波成交高峰,新政后,这些小区的尴尬很快就暴露了。

想要卖房,降价十万,都还不一定有人买——某种意义上,它的优势在随着城市发展慢慢消失。

比如在90年代到2000年,父母的小区可以正读某所很好的小学,但随着城市发展,学位增多,划片更细,现在这个小区已没法读这个小学。

现在,父母的房租给了一对做小买卖的中年人, 即便是这些人们看来“苦惯了”的70后,也对房子的现状颇有微词,更何况那些生长在改革开放高速推进时代的80/90甚至00后?

之前死活不愿搬家的父母,在把他们安顿到离我更近,但同时也更远离市中心的新小区时,他们也突然发现,现在不仅省去了爬楼梯的烦恼,生活也反而变得更方便了,而自己过去的居住环境,真的有点糟糕。

这座城市,正在变化。


广告



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