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气象学家
【气象学家】公众号平台为您解读最新气象科研进展、分享气象实用编程技巧、追踪气象即时资讯。欢迎加入气象AI和Python交流群以及气象博士群!与5W+的专业人士一起交流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泊车一步到位 ·  昨天  
小米汽车  ·  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108集) ·  17 小时前  
TGB湖南人  ·  【2.24复盘】震荡和回踩是为了更好的上涨, ... ·  22 小时前  
小米汽车  ·  2月27日晚7点,双Ultra,联袂登场巅峰 ...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国货之光·悦己宜家 | 一图看懂方程豹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气象学家

应对全球“气候崩溃”,教育如何力挽狂澜?

气象学家  · 公众号  ·  · 2023-12-05 16:59

正文

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科研资讯

气象学家 公众号交流群

加入


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近日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23年打破了多项气候纪录,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 南极海冰面积正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1℃。 每一次升温都可能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引发热浪、洪水、风暴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

图片来源:联合国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头等大事。教育能够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什么?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2月2日,主题为“气候•教育•学习:力挽狂澜,由我做起”的第六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线上举行。 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合作,田家炳基金会、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协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中国台湾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的37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介绍了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效的实践探索。



气候危机实则是人类危机,
教育能为气候变化做什么




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影响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社会问题。

气候变化给教育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影响了教育的正常运转和未来发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出警告,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灾害,如洪水、干旱、风暴和野火,已在2016年到2021年间造成44个国家约4310万儿童流离失所,相当于每天有约2万名儿童流离失所。

本届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 主持。开幕时她介绍说此时正逢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同期举办,也正彰显了全球各界人士都在关注气候问题,希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障地球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香港大学副校长、环球可持续发展讲座教授宫鹏 列举了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他说,气候变化正在蚕食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偷走了生活舒适时间、户外安全活动时间和高效率工作的时间,公众对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议题关注度提升非常明显。

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 曾对上海236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他发现,所调查的学校在项目化学习上共设计了400个科学项目,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占比约20%,总体来看比例很高。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项目占比2.5%,占比很低。

面对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潘江雪 认为,地球从来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迎接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单独的人类个体都面对不了的,需要更多的人能够连在一起,大家彼此能够有共识,学会在多元视角的基础上彼此宽容和妥协。很多的灾害是人为造成的,战争对气候的影响,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多元、宽容、创新、妥协,这些是人类面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环保教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焯芬 在论坛上分享到,开展气候教育就是希望下一代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 在论坛上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人类能做的,唯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做起。教育责无旁贷。

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 谈到,生态文明教育不止是课程教育,更是对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环境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如何加强三方在环境教育上的合作,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国际学生的一个评估调查显示,年轻人普遍对气候变化有很好的认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近80%的学生(2018人)表示知道或非常熟悉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情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分析师 Deborah Nusche 黛博拉·努莎 )目前正参与一个名为“教育政策实现可持续未来”的项目。她谈到,教育系统通过影响思维方式、行为和生活选择,在气候变化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气候变化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帮助年轻人发展系统、思维技能和接受复杂性。

“也许首要任务不再只是提高认识”, Deborah Nusche 黛博拉·努莎 在论坛发言中说到。



教学与现实脱节,
教师普遍缺乏气候变化教育知识素养




在东亚这样一个应试教育氛围浓厚的地区,怎么样开展气候这样一个看似和升学、应试没有直接关联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落实是一个大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盛兵 在会上提出了这一问题。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裴卿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课题。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与学生们谈及全球气候变化,学生通常都会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在学习气候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体会到气候变化的痕迹,往往会有种无力感。

裴卿认为,如何拉近学生与气候变化教育的距离,有效的推进气候变化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这是气候变化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下,在一些国家里,学校科学教学在过去十年中没有太大变化,变得越来越过时,并且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科学实践脱节”。 Deborah Nusche 黛博拉·努莎 认为,学校科学教育在培养未来科学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吸引和支持学生在STEM领域深造是加强绿色发展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的关键,但全球教师普遍缺乏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必要知识、资源和教学培训,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气候变化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对144个国家的58280名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0%的教师有信心教授气候变化知识。



开展多学科融合教育,
组织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如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行动?论坛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当下各地学校的实践经验。比如,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蒋家岗小学研学老师通过知识讲解、游戏、户外实践等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气温、风向、风速等现象,并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风云变化。武汉华侨城小学持续十年开展的“低碳”行动、香港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组织学生研究树木在应对市区热岛效应的实践活动等。

宫鹏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很多都不是高深的问题,气候变化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他认为,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应该设计在K-12的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到高中,优先传授气候变化对健康威胁的知识,从简单的应对高温热浪康护知识入手,逐步增加系统化的应对气候变化知识。

气候变化教育涉及到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内容。岳伟提出,气候教育的实施要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融合,要发挥不同学科的独特优势,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日本是地震灾害多发国,早稻田大学教授新保敦子在论坛上分享了日本防灾教育的经验做法。新保敦子谈到,防灾教育并不是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存在的。比如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会在理科中学到,消防的活动会在社会科学到,自我保护知识会在体育课和特别活动中学到,实践能力会在避难训练中学到。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李行伟 认为,政府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库开展科普活动,和中学、大学展开合作,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气候变化教育的发展需要跨学科思维,在大学层面,旅游产业、环境、经济等学科都有交叉。他希望中国这些相关的科目建设,可以形成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系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伟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对于气候变化教育最有效。这些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而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尹后庆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气候教育不仅是教会大家在生活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技能,关键是要让学生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价值观,从而带动行为转变。在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上,主题式的学习方式推动学习者从知识学习走向理解学习,在此基础上再与生活联系,以此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裴卿则主张联系身边的科学与人文,让中小学生去理解甚至了解气候变化。他推崇用大语文的思维方式去认知人地关系和气候变化和社会的影响。比如把人文经典、艺术名画作为教学的素材。

“放慢脚步,让学生和环境建立深刻连接感,是形成深刻体验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学习科学与科技研究所教授谢小芩 认为,只有与自然亲近,才能够珍惜地球环境,从而身体力行保护自然环境。

台湾财团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 分享了台湾学校的一些做法,例如通过农耕、艺术编制等课程,让学生学习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他说 面对未来, 每个人都要拥有一个很庞大的使命感。
面对人类气候变迁 的未来,有一句话叫“怎么样去过一个清贫的人生? ”我即使有能力,我要的是过一个简易的人生,能够对环保、永续做到更多示范,而且尽一份力 量,这个或许就是我认为的所谓的未来的教育能够给的态度。

论坛开始前,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张喜崇 特地做了搜集。他发现,马来西亚虽然是天灾很少的地方,但是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在12个初高中学科内容里,有约70个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主题内容。
新保敦子谈到,“过去的防灾是依靠行政,但是现在的防灾是主动 自我行动。 我们不要总和学生说海啸如何恐怖,首先我们要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区。 ” 新保敦子称,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时不得不面对波 浪涌的大海,防灾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生存下去的方法,告诉他们在危机时刻该如何避难。

“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孩子那里借来的”。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原副校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先生 在论坛总结发言中提到,挽救地球需要合力。从认识世界,到认识到要改变我们的生命,这个则是教育的内涵。他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生存的环境。



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
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时代使命和行动路径



在12月2日下午召开的主题分论坛上,分论坛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莉莉,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杨贵平,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李光对,中国滋根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培训师韩中凌,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山神庙寄宿制小学校长王文双,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学处主任李昭阁,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第一书记鲍际英,围绕协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探讨绿色发展之路。

分论坛二上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曹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滕媛,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科普指导戴剑,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华侨城小学科学教师邢彦超,武汉市骄口区建乐村小学校长周莉君,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完小杨荷花,一起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行动路径和使命。
分论坛三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陈嘉琪,广州市九十七中晓园学校校长陈红燕,香港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校长文可为,香港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价值观教育主任杨宝珠,香港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地理科科主任廖学谦,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校长刘丽妹,马来西亚沙巴吧巴中学校长卓玉昭等来自香港、澳门等地的大中小学教师围绕绿色气候实验教育与持续发展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分享。
“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创办的一个跨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以“引领趋势,开创未来”为宗旨。论坛旨在推动最新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模式的国际间交流,推动最新教育科技的应用,实现未来教育的全面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