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成方三十二
“成方三十二”以中国人民银行地址为名,是人民银行青年公众平台,立足央行、面向金融系统、辐射各行各业,向公众提供及时的央行动态、新锐的学术观点、全面的金融知识、实用的生活技能、感人的励志美文,打造为青年提供金融知识、传播正能量的服务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坊间八卦  ·  百度风投CEO回应:错过DeepSeek,是 ... ·  昨天  
互联网坊间八卦  ·  百度风投CEO回应:错过DeepSeek,是 ... ·  昨天  
新华网财经  ·  黄金账户,利率下调 ·  昨天  
供应链金融  ·  12家股份行的供应链金融及市场趋势预测! ·  2 天前  
Wind万得  ·  万得认证,金融专业人士的必备认证! ·  2 天前  
龙虎榜中榜备用  ·  周末愉快 ·  3 天前  
龙虎榜中榜备用  ·  周末愉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成方三十二

​马克·卡尼: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成方三十二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7-15 20:35

正文

导读: 金融科技最积极的作用来自其整合无缝实时支付、分布式商务、更复杂客户定位和更准确信用评级的潜能;为充分发挥这些潜力,必须升级监管方式


作者| 马克·卡尼「英格兰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宋晶、宋莹编译」

文章|《中国金融》2017年第14期

2016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报告称,英国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水平目前处于世界领先。2015年,该行业总收入高达65亿英镑,吸引了超过5亿英镑的投资,从业人员约61000人。对于英国而言,此轮FinTech创新浪潮将推动金融服务更加民主:消费者将获得更多选择、更好定位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中小企业将得到新的信贷支持;银行交易成本降低、资本效率提高、运营弹性增强;金融体系本身将更具韧性、多样性,金融宽度和深度也将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金融服务将更具包容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知情权得到尊重,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个人事务。


金融业的再发展取决技术创新


长期以来,技术创新始终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从15世纪的简单分户账开始,金融业的现状正是过去技术进步的产物。正是基于这点,从19世纪60年代的电报到20世纪的分户账数字化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造就了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境批发市场所需的现代支付、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随着20世纪60年代ATM的问世、80年代网上银行出现以及千禧年间移动银行的迅速崛起,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更加开放和便捷。但是,金融业本质上仍需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中介(如经纪人、结算所和交易所),而在其他行业里,随着工作、生活、相互间交流方式的革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直接、同步。金融业的再发展取决于那些看似神秘实则重要的技术。移动电话、互联网、高速运算、加密技术和机器学习能力被糅合在一起,推动金融快速进步变化。


FinTech的未来源自其拆分银行核心职能(结算付款、到期转换、分担风险和配置资本)的潜质,而这种潜力不仅受到金融行业新晋者们(如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聚合器和智能投资顾问、P2P贷款人和创新型交易平台)的推崇,也受到某些老牌企业(已采用新技术来强化其商业模式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影响。


毋庸置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将会发生嬗变:客户忠诚度的变化可能削弱银行融资的稳定性;全新的承销方式或将影响到信贷质量甚至宏观经济动态;新的投资及风险管理模式可能会加剧市场波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就是确保FinTech的有序发展,在充分利用机遇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社会风险。毕竟,在金融创新的历史中,“早期繁荣→出现意外后果→最终萧条败落”的例子比比皆是。

金融科技的影响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FinTech指的是技术进步推动的金融创新,它涵盖了各种新型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并对金融市场、机构、金融服务提供商产生重大影响。


  • FinTech对传统金融服务价值链的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全能银行服务链条包括客户关系、零售和商业存贷款以及一系列货币、资本批发市场的众多活动,FinTech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都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支付结算主要采取现金、借记卡、信用卡以及电汇方式。FinTech公司则借由“数字钱包”或“电子钱包”来提供大规模的国内与跨境支付服务,虽仅有少量结算收入,但借助交易所收集到的全部数据,公司就可向客户兜售非银行产品和服务。新型发展模式加上希望规避监管,使得FinTech公司无意涉足常规银行业。


传统银行业以构建客户关系作为发端,而现在这一历史特性也正在悄然改变:客户可通过电子聚合器来比较价格并交换服务,依靠智能投资顾问的数学运算获取投资建议。随着客户越来越愿意将其投资决策委托给机器,其资金及贷款也更易于与最优利率相匹配。如果公共政策举措和新技术能够结合并创造出普遍适用、持久和可靠的数字凭证,那么这些流程将会更加顺畅。


在零售和商业银行领域,FinTech公司通过提供新的借贷平台,加剧了市场竞争。在一些G20国家,新型商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近年来,P2P贷款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美国、英国及欧盟地区的P2P贷款额分别达到5580亿元、400亿美元、45亿英镑及10亿欧元。其他平台则根据来自应付账款管理软件中的客户数据,向企业提供发票应收账款抵押融资。一些更加激进的创新正在新兴经济体崭露头角,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计算程序来分析交易、搜索数据、开展信用评级,如2015年创立的蚂蚁金融至今已有1.9亿用户,发放了4000亿元的小额贷款,违约率却低于2%。


批发银行和市场已经从中间交易(即交易商通过语音或电子方式)发展到非中介、完全电子化的交易。数学算法和多边交易场所的增长导致了高频交易的出现。本世纪初期,高频交易规模尚小,但目前已发展到分别占股权和外汇交易量的75%和40%。


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或将促进批发支付和清算基础设施领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符合监管合规性要求。这些进步可节省数百亿美元的成本,并改善金融体系的弹性。


  • FinTech涉及的公共政策考量


在分析金融技术运用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时,G20当局需要牢记的公共政策考量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必须要解决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诸多行为问题,如客户适用性、反洗钱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等。监管机构要努力确保财务咨询和服务标准得到遵守,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得到保护。


第二, 具有更大包容度和更多竞争力的双重特性必须能够体现出数字身份的价值。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中,仍有数十亿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银行服务,仍有部分国家被隔离在全球金融系统之外。新技术或可提供解决方案,如生物识别和密码学已被用于验证客户身份,从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尽职调查成本。2010年以来,印度政府已经发行了超过8亿个这样的数字身份,帮助至少五分之四的国民以此获得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服务。但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公民隐私权以及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的成本压力。当然,是否且如何保证收益超过成本,最终还是应该由政府和公民来决定。


第三, 必须重视数据保护等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依据完善的法律监管框架,保护并使用其客户数据;相比而言,社交媒体公司则定期收集却时常共享客户的海量信息。未来,FinTech还将从更广泛的渠道汇总、共享数据,但对于是否应该搭建数据管理的适当框架,人们仍争论不休。


  • FinTech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FSB通过识别与新型、现行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相关的风险,来评估FinTech的发展将如何影响金融体系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弹性。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是不同机构的相同行为,只要是危害到金融稳定,监管部门就应该统一处理。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事物就被区别对待,也不能因为它游离于监管范围外就意味着必须被纳入监管。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哪些FinTech业务本质上是被改头换面的传统银行业务,应该如何监管?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被监管机构(特别是系统性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对这些机构应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措施?技术发展如何改变潜在的宏观经济和宏观金融动态、对系统性重要市场有何干扰?网络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几何?哪些FinTech活动是系统性的,如何制定更严格的操作风险监管标准与之匹配?


目前,为解决支付创新带来的监管问题,英国行为监管机构已经先行一步,原因在于:一方面FinTech支付服务提供商还没有推出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这些提供商尚未达到系统性的级别。展望未来,当虚拟货币和FinTech提供商加入中央银行支付系统后,它们或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支付服务和支付系统。这种多样性有其积极意义,毕竟现行的分层化和高度集中化的系统已经出现了单点故障风险。同时,监管机构需要监测集中度的任何新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英国《数字经济法案》建议将支付系统的定义拓宽至银行之外,以涵盖每一家系统性重要机构。


支付结算与客户关系的变化对金融稳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虽然FinTech有利于常规银行业提升竞争力、优化效率和丰富客户选择,但客户界面和支付业务的放开可能也标志着全能银行业的终结。另外,如果全能银行零售资金来源不够稳定、长期客户关系较弱,那么其存款波动性和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增加。客户关系的淡薄也使得交叉销售无法深入,最终影响到银行盈利水平。整个金融体系虽不一定面临风险,但银行的审慎标准和处置机制都将需要调整。


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还意味着,当零售银行业无法提供贷款时,P2P等新型融资服务或可取而代之,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部分借款人也将越来越依赖这种资金来源。当前,由于承销标准和贷款人对损失的容忍度均未经过经济低迷的检验,这种融资模式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的稳定性仍未可知。受现有规模和业务模式所限,P2P贷款目前并不足以引发重大的系统性风险,但仍需密切关注其承销标准降低和过度借款增长等问题。此外,在不具备银行业务模式或者运用资产证券化模型的情况下,P2P究竟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目前还无法作出判断。如果形势发生变化,监管机构需要及时弥补新出现的漏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华网财经  ·  黄金账户,利率下调
昨天
龙虎榜中榜备用  ·  周末愉快
3 天前
龙虎榜中榜备用  ·  周末愉快
3 天前
跟大厨学做菜  ·  失身于陌生男子后,竟还要付钱给他......
8 年前
创伙伴  ·  年轻过没什么,有钱过才牛逼
8 年前
古文观止  ·  年度最佳幽默小说:《压力》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