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一名急诊室年轻大夫,来自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是她的自述。
凌晨2:00,急诊室来了一位心梗患者,70多岁的老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情况很紧急,我跟几位护士必须抓住黄金四分钟进行抢救,全力以赴为老人做心肺复苏。
连续40min的按压,我们汗流浃背。幸运的是,老人恢复了心跳!
当时很兴奋,一条生命能从自己的手中活过来,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了。一晚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瞬间烟消云散。
抢救完,我开始跟病人家属沟通,安排后期的治疗方案。然而在沟通中,家属非常急躁。他对我提出的治疗方案及费用都产生了质疑。我费劲口舌解释病情的严重性,家属依然认为医生为了从中得到提成而过度治疗。
最终,家属决定不接受治疗,甩手带着老母亲离开了。
望着患者及家属离去的背影,我分外心痛,又如此的无力。患者回去随时都有复发的可能,我们拼尽全力抢救回来的生命,仿佛没有任何意义。
在急诊室,类似的情况太多了。
为什么医患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我尽心尽力,对病人这么好,家属为什么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第一感觉永远都是——医生就想让病人花更多的钱?
同事经常跟我开玩笑,“静姐,跟你一块上班真是太刺激了。”面对患者或家属的无理取闹或过分要求,脾气越来越火爆的我几乎每天都会拍案而起,成了一名“圣斗士”。
其实,我并非天生暴脾气的人。但是在急诊科,每天争分夺秒地工作,急救中抢占
黄金四分钟、黄金十分钟,都是为了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患者的生命。
长期在高度紧张和高强压力下,我的语速变得越来越快,脾气也越来越急躁。
面对患者家属的困惑,为了征得信任,我都会用最专业的术语,详细地为他们“解释”。每一次,我觉得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然而家属就是听不懂。我想不明白,为何自己如此专业却仍无法赢得信任?
另外,患者隐瞒病情,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也很多。有时候,
哪怕患者能多说一句话,我们的治疗就少走很多弯路。
患者那些不信任的眼神,常常刺痛着我的心,也激起我的怨念和怒气。
我觉得医患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沟通起来太难了。
忍无可忍时,我就拍案而起,因而办公室里的一场场“战争”就爆发了。
工作五年,我很想做好一名医生,然而却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和无力感——我真心想对患者和家属好,但他们全都跟我吵架!
如何才能建立医患间的信任?我迫切地想找到一种能够链接人心的方法,能让患者信任医生!
2019年8月,一位我十分信任的大姐邀请我参加三小时家庭建设工作坊。没想到,这一场学习会,给了我答案。
在观九念环节,我被震撼了。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如此完美。然而,在观照自己的内心时,才发现心灵家园杂草丛生,傲念、怨念、躁念等等九念,自己全都有。
(后附九念图)
尤其是傲念,
我太傲慢了,一直那么的趾高气扬
,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我指责患者不信任医生,
可是扪心自问,我值得患者信任吗?
我是真的对患者好吗?在治疗的过程中,自己的念头真的那么纯粹吗?
想想自己刚刚工作的时候,面对严峻的医患关系,尤其急诊室遇到纠纷的几率特别大。我的念头里都是盘算着如何把自己脱离出来,
8年寒窗苦读,我不想被患者送上法庭,毁掉前程。因而,自己从不敢担当
,能给患者检查的都安排检查,宁可多查,绝不漏掉一项。
其实,患者并不是怕花钱,而是怕花冤枉钱;患者也不是有意隐瞒病情,而是真的不了解医学常识。
在读懂患者的这一刹那,我终于明白了,
患者是信任医生的。他们来到医院,医生就是他们所有的希望。
只要跟他们用最直白的话讲清楚做每一项检查的意义,
他们能听懂,能理解,哪里会有吵架。
争吵,映射的都是自己那颗麻木、傲慢的心啊!医生对患者有怎样的行为作用,患者自然反馈给医生怎样的反作用,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真理如此真实!
我爱患者吗?
这个问题,让我泪流满面。如果每一个患者,都是我的家人,那些爷爷奶奶是我的爷爷奶奶,我就是那个家属。我还会急躁吗?还会争执吗?我会用怎样的一颗心对待呢?
最近同事见了我都说:“静姐,你怎么变了呢?怎么变‘柔’了呢?”
以前,我觉得与患者、家属沟通好难,因为彼此的不信任总是无休止地争吵。今天,我觉得沟通好简单,只要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去掉,真诚地对患者好,医患沟通起来是如此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