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arbon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ng advances in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research on carbo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Carbon Research

Carbon Cap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碳捕获科学与技术全景综述

Carbon Research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11-01 00: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综述了碳捕获技术的全面内容,包括背景、技术种类、研究进展、要点图例以及结论等。关键要点包括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碳捕获技术的分类和重要性、不同碳捕获技术的描述和分析、二氧化碳捕获的过程模拟以及技术经济的评估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变暖有着重大影响,其浓度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急剧增长,主要归因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和化工炼制过程。

关键观点2: 碳捕获技术的分类和重要性

碳捕获技术在实现零或负二氧化碳排放中扮演关键角色,主要包括燃烧前、燃烧后和富氧燃烧三大类。燃烧后碳捕获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而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DAC)也被视为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手段。

关键观点3: 不同碳捕获技术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涵盖了多种液体溶剂和固体吸附剂,以及氧燃烧、化学环燃烧、低温冷凝、膜分离等多种碳捕获技术。液体溶剂如胺类、离子液体、氨等,固体吸附剂如碳、沼气炭、沸石、共价有机框架(COFs)及气凝胶等都被详细描述和分析。

关键观点4: 二氧化碳捕获的过程模拟和技术经济评估

研究对二氧化碳捕获的过程模拟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典型大型碳捕获装置的技术经济进行了评估。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包括直接空气捕获(DAC)在内的碳捕获成本将降至每吨100美元以下。

关键观点5: 文章结论

文章对碳捕获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实现全球净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性。同时指出,现有碳捕获技术面临高成本等重大挑战,需要全面探索所有碳去除技术,如新型反应系统及过程强化等,以实现特定的气候目标。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碳捕获科学与技术全景综述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arbon cap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来源



索引

Wu, C., Huang, Q., Xu, Z., Sipra, A. T., Gao, N., de Souza Vandenberghe, L. P., ... & Zhou, H. (2024).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arbon cap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Carbon Cap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 11 , 100178.



下载PDF文件(仅供学术交流)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arbon cap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pdf



文章摘要

近日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指出,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变暖有着重大影响。在过去半个世纪,二氧化碳浓度从约310 ppm急剧增长至超过415 ppm,主要归因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和各种化工炼制过程。全球已投入大量努力开发新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国家通过了《巴黎气候协定》,并在COP21大会上达成目标——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控制在2.0°C以内。为实现这一目标,能源与工业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必须在2030年后急剧减少,并于2050至2060年间达到净零排放。 碳捕获技术在实现零或负二氧化碳排放中扮演关键角色,其主要包括燃烧前、燃烧后和富氧燃烧三大类。 燃烧后碳捕获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通过胺类溶剂捕获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 此外,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DAC)也被认为有助于实现气候目标,但研究表明该过程在2100年可能消耗全球四分之一的能源供应。 鉴于未来直接使用碳基燃料不可避免,燃烧后碳捕获、富氧燃烧和空气捕获技术成为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 虽然已有众多关于碳捕获技术发展的综述性论文,但仍需更全面的回顾以推动科研发展。 因此,本次研究全面描述和分析了碳捕获技术,包括用于捕获不同来源二氧化碳的固体和液体基吸附剂(如烟道气、生物气、合成气和空气)。 研究涵盖了多种液体溶剂(如胺类、离子液体、氨)和不同温度下的固体吸附剂(如碳、沼气炭、沸石、共价有机框架(COFs)及气凝胶等),以及氧燃烧、化学环燃烧、低温冷凝、膜分离等多种碳捕获技术。 此外,研究还对 二氧化碳 捕获的过程模拟(如Aspen、CFD及机器学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典型大型碳捕获装置的技术经济进行了评估。



要点图例

Figure 1  Synthesis of oxidation-stable PEI functionalised CO 2 adsorbent

Figure 2 Synthesis of SO 2 -resistant CO 2 adsorbent. Tertiary-amine-rich layer plays a role of protection for CO 2 capture by beneath PEI layer


Figure 3 Controversy of DAC development


Figure 4 (a) Cr-MIL-101- SO 3 H topology and illustration of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ulfonate groups and ammonium groups ( Li et al., 2016b ); (b) a scheme

to introduce amino groups on the U67 MOF ( Yoo and Jhung, 2022 ); (c) illustration of the UIO-66 (Zr) crystalline structure, including: octahedral cages, tetrahedral
cages and functionalized ligands, calculated low-coverage adsorption enthalpies of pure CO 3 and CH 4 gases in the non-modified UIO-66 (Zr) and its functionalized
derivatives at 303 K ( Yang et al., 2011 )

Figure 5 (a) isoreticular transformation of bcu-type MOF by symmetry-upgrading inorganic clusters ( Jiang et al., 2018 ); (b) the structure of NENU-520 obtained

by Pore size design ( Bao et al., 2015 ); (c) synthesis of the SUMOFs, non-interpenetrated models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doubly interpenetrated frameworks (
Yao et al., 2012 )

Figure 6 Different design configurations for OTM modules for large-scale oxygen production.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 Kiebach et al., 2022 )



文章结论

本研究对碳捕获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实现全球净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性。燃烧后碳捕获作为最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技术,具备现有电厂无需大规模改造即可实施的可行性。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是主要的燃烧后碳捕获手段,其中超过60%的技术采用吸收法,特别是以MEA为代表的化学吸收法,因其适用于处理大气量且操作简便,在工业应用中前景广阔。 然而,现有碳捕获技术面临高成本等重大挑战,阻碍了其商业化发展。 针对碳酸盐吸附剂,如 K 2 CO 3 Na 2 CO 3 ,研究人员指出,应通过合理设计吸附剂提高其性能,例如加载于多孔支撑材料上,以改善材质特性和加速二氧化碳吸附。 尽管已有广泛研究,但含硫、氯等杂质对碱金属吸附剂捕碳性能的影响仍需系统研究,以评估其实际应用中的耐久性和再生效率。 除了液体吸附剂,固体吸附剂正成为大规模碳捕获的潜力候选,包括低、中、高温固体吸附剂。 CaO在高温下具有很高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但其在捕碳过程中易失活,MgO作为中温吸附剂则面临反应速率较慢的问题。 膜分离技术因其占地小、能耗低等优势也显示出应用潜力,但高渗透率膜的设计仍是高效碳捕获的关键挑战之一。 研究还评估了氧燃烧技术、化学环过程等其他碳捕获手段,并对技术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包括直接空气捕获(DAC)在内的碳捕获成本将降至每吨100美元以下。 因此,未来应全面探索所有碳去除技术,如新型反应系统及过程强化等,以实现特定的气候目标。 研究人员强调,大规模验证和建模准确性是碳捕获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需进一步考虑诸如吸附焓等广泛的过程条件,以提高燃烧后碳捕获建模的精确性。 这些努力将为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铺平道路。

复制浏览以下链接, 进入投审稿系统

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44246

高被引论文 (点击题目阅览)






改性生物炭:合成及其去除环境中重金属的机制

Modified biochar: synthesis and mechanism for removal of environmental heavy metals

更好地理解土壤中铁循环对碳的稳定及降解的作用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Fe cycling in soil for carbon stabilization and degradation

功能生物炭的制备及其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研究进展 Engineered biochar for environmental decontamination in aquatic and soil systems: a review





















木质素衍生碳材料: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Lignin Derived Carbon Material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土壤有机碳影响潜在有毒元素的氧化还原转化过程

Redox-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with Organic Carbon in Soil


历届会议(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第一届Carbon Research大会在广州胜利召开
第一届Carbon Research青年学者论坛在剑川胜利召开
第二届Carbon Research青年学者论坛在宁波胜利召开

精选文章 (点击标题了解详情

主编寄语|吴丰昌院士: 我们已经进入碳时代
Carbon Research 跻身三大学科Q1区
2023年 Carbon Research 见刊论文集锦
2023年 Carbon Research 大事记
Carbon Research 创刊启动会成功召开

Carbon Research 简介


扫码关注
我宠你如初,你关注我到老~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赞
求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