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了一次惠州,缘于一个奇妙的缘分。
八月份到深圳参加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做了一个社群学习主题的工作坊,意外地把四位惠州的朋友圈了粉。
有趣的是,他们虽在惠州进行着各自的教育项目,却到了深圳才认识。
参加完深圳的活动,他们深感需要发展出一个本地的学习社群,更好地支持各自的学习和教育实践。
于是,四人一合计,组成筹备团队,把我邀请来惠州再做一场工作坊。
工作坊在上周六下午,主题是《设计一个本地学习社群》。
首先,
社群学习的本质是跟人学
。
传统学习关注知识,社群学习关注人。
在社群中,首先要看到彼此,学习者越能敞开自己,社群学习越有可能发生。
所以一开始,我就引导大家做了一些个人的内在探索和分享,帮助大家了解彼此。
其次,
在社群中,学习者需要共同的知识基础
(否则对话难以进行)。
我为大家介绍了几个社群学习的模型,构建了共同的学习认知,并引导大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通常而言,学习者比较容易关注到传统的学习行为如阅读、课程、培训等,而往往容易忽略了实践、对话和整合。
最后,
社群学习是一种“实践”而非“知识”
。
在工作坊的第三部分,我应用上一部分的学习模型,引导大家探索各自的重要事物,并分小组设计出了小组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另外,我们还捐赠出工作坊报名费收入的20%成立了一个社群学习基金,工作坊中也引导大家对基金的使用和规则进行了共同设计。
短短的一个下午,我期待大家能够经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我们不是待填充的瓶子,我们是有创造力的个体
。
实现创造的途径是
对话
,通过对话创造人与人的联结和集体的知识,并将个体联结为一个自主管理的学习社群。
最后在分享参与感受时,一位参与者说:
感觉
安猪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
,很奇妙——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以前并不这样,设计精美的ppt,以宣讲的方式完成分享——这是我以为的“好老师”。
但我并不适应这样的方式,我会紧张,也没有兴奋感,感觉很消耗。
经历过许多次尝试后,我意识到这种紧张会伴随我的一生,我的本质不是一个能在台上滔滔不绝讲三个小时的人,上苍造我,另有所托,我擅长的是:
聆听、提问和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展这些:
可视化的呈现、结构化的提问、更轻柔却坚定的引导和总结。
这让我变得放松和灵敏,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这风格中学习、成长。
现在,我理解的老师是:
在大部分时候隐而不见,但在需要的时候又能自信地站出来。
工作坊中的对话美妙,然而更美妙的对话却发生在工作坊之外,在餐厅、湖边、酒吧和公园当中。
惠州是一座安静漂亮的城市,我们在路边的大排档晚餐,在湖边行走,在酒吧言欢,同时——畅所欲言,直指人心。
对话是一锅石头汤,我们通过对话创造新知识。
方法是进行压力测试:
在没有钱、没人支持、没人认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继续坚持?
若不能,那不过是兴趣。
另一个方法:
你是否会为了它去做一些你原本不喜欢或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例如:
去融资、去销售?
如果不能,那也不过是兴趣。
有了新知识,便可以借助它进行自我反思和彼此的反馈。
例如,说起创新教育,A眉飞色舞,B看起来则沉闷得多,谁有真正的热情?
要看行动。
事实是,A一直在兴奋,却鲜有坚决的行动,而B却为了自己的教育项目默默地投入和坚持了好几年。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提出一些更尖锐的问题:
你如何看待你和创业伙伴的关系?
你是否真的在创业还是寻求认同?
你如何评价一位朋友刚刚的行为?
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关系中,这些问题才会被提出来,并能得到平和的讨论。
对话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
。
对话学习的深度,远胜于任何图书与课程。
回顾这次惠州之行,我问自己,要创建一个本地的学习社群,关键要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