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曾志远教授课题组Nat Commun: 具有增强化学吸附位点的金属1T/1T′相TMD纳米片, 可实现超高效率铅去除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4-10-15 10:2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研究了金属1T/1T'相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纳米片在去除饮用水中重金属离子(如Pb^2+)方面的应用。通过电化学锂离子插层剥离方法合成高产率的单层或双层TMD纳米片,用于Pb^2+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纳米片具有出色的吸附性能,去除效率高,循环再生性能良好。通过球差电镜、同步辐射和理论计算等手段,证实了Pb^2+通过形成S-Pb键以单原子形式吸附在过渡金属原子顶端位置。此外,将MoS_2纳米片制成层状膜作为点式过滤器(POU),展示了对Pb^2+废水处理的潜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

饮用水中重金属离子的高毒性、快速迁移性和不可生物降解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Pb^2+、Cd^2+和Hg^2+等离子的有害影响已得到充分证实。多种技术如化学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已用于去除这些离子,但去除效率仍不足以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Pb^2+(10 μg L^-1)等离子的严格标准。吸附被视为有效去除饮用水中HMI的策略。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

通过电化学锂离子插层剥离方法合成金属1T/1T'相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纳米片。利用球差电镜、同步辐射和理论计算等手段研究Pb^2+的吸附机制和吸附位点。

关键观点3: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金属1T/1T'相TMDs纳米片对Pb^2+具有出色的吸附性能,去除效率高。通过球差电镜观察到Pb^2+吸附在过渡金属原子顶端位置,形成S-Pb键。理论计算证实了这一机制,并揭示了丰富的S化学吸附位点是高性能的关键。循环再生实验表明MoS_2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关键观点4: 应用前景

将MoS_2纳米片制成层状膜作为点式过滤器(POU),展示了对Pb^2+废水处理的潜力。这种膜具有良好的处理容量和过滤效率,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观点5: 通讯作者简介

曾志远,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维TMDs材料的电化学Li+插层剥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原位液相透射电镜技术等研究。在Nature系列杂志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正文



第一作者:梅亮,孙明子,杨锐捷

通讯作者:曾志远,谷林,黄勃龙

通讯单位: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4-52078-y




全文速览
二维(2D)材料作为吸附剂,在去除饮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HMI)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因其拥有大量吸附位点。然而,实验研究尚不足以充分发挥其吸附能力并阐明机制。本研究中,我们合成的金属1T/1T'相2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包括MoS 2 、WS 2 、TaS 2 和TiS 2 )纳米片展现出卓越的铅离子(Pb 2+ )去除能力(高达758 mg g −1 ),具有丰富活化的硫化学吸附位点。实验结果表明,Pb 2+ 浓度可在0.5分钟内从2 mg L −1 降低至2 μg L −1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的标准(Pb 2+ < 10 μg L −1 )。通过原子级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Pb 2+ 通过形成S-Pb键以单原子形式吸附在过渡金属原子顶端位置。此外,利用金属相MoS 2 纳米片制成的点式过滤器设备(POU)对1 mg L −1 的Pb 2+ 浓度水展现出55 L水/g吸附剂的处理能力,显著高于其他2D材料和商业活性炭。




背景介绍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HMI)因其高毒性、快速迁移性和不可生物降解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铅离子(Pb 2+ )、镉离子(Cd 2+ )和汞离子(Hg 2+ )尤为关注,其有害影响已得到充分证实。虽然已有多种技术用于去除这些离子,如化学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但去除效率仍不足以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Pb 2+ (10 μg L −1 )、Cd 2+ (3 μg L −1 )和Hg 2+ (6 μg L −1 )的严格标准。吸附被视为有效去除饮用水中HMI的策略,因其优异的吸附能力、显著选择性和操作简便。根据硬/软酸碱(HSAB)理论,路易斯软酸(Pb 2+ 、Cd 2+ 、Hg 2+ )倾向于与含有S、N或O的路易斯软碱基团结合。因此,理想的HMI吸附材料应具备丰富的路易斯软碱基团。多种材料,特别是二维(2D)材料,如六方氮化硼(h-BN)、氧化石墨烯(GO)、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s)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已被开发用于HMI去除。TMDs因其层状结构和丰富的硫位点,成为去除HMI的有希望材料。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增加层间距或将MoS 2 剥离为单层纳米片来提高硫原子的利用率。同时,相调控至1T/1T'可增强HMI的吸附能力,展现出比2H相更高的Pb 2+ 吸附能力和更快的动力学。此外,MoS 2 与水凝胶复合可改善在连续流动操作下的HMI处理。然而,关于吸附位点、Pb 2+ 吸附的形貌及Pb-S键形成等机制仍未得到探索。




本文亮点

1. 通过电化学锂离子插层剥离可以剥离得到产率高达90%的单层或者双层的TMDs纳米片,过程当中的相转变和电子转移激活暴露了S位点,增强了对Pb 2+ 的吸附效果。

2. 通过球差电镜和同步辐射以及理论计算证明了S-Pb 键的单原子吸附机制,以及Pb 2+ 只吸附在过渡金属正上方的位点(Mo、W、Ta、Ti)。

3. 将单层的MoS 2 纳米片制成层状膜作为POU过滤器展现出了优异的Pb 2+ 废水处理能力和循环再生性能。




图文解析
四种1T/1T'相2D TMD纳米片都表现出对初始浓度为 2 mg∙L -1 的 Pb 2+ 几乎 100% 的去除率(图 1a、c、e、g)。对 Cu 2+ 的去除率也很高(87-90%),但对 K + 、Ni 2+ 、Na + 、Zn 2+ 、Ca 2+ 和 Mg 2+ 的去除率非常低(10-50%)。为了比较 TMD 纳米片的亲和力,计算了每种阳离子的分配系数 ( K d )(见图 1b、d、f、h)。MoS 2 、WS 2 、TaS 2 和 TiS 2 纳米片对 Pb 2+ K d 值分别为 5.57 × 10 7 、3.59 × 10 7 、3.90 × 10 7 和 1.58 × 10 7 mL∙g -1 ,比其他金属阳离子(Cu 2+ 、Zn 2+ 、K + 、Ni 2+ 、Na + 、Mg 2+ 、Ca 2+ )高 2 到 4 个数量级,表明它们对 Pb 2+ 具有优异的选择性/亲和力。这归因于剥离的 TMD 纳米片中大量的 S 位点(路易斯软碱基团),它们可以与路易斯软酸(Pb 2+ )提供强的软-软相互作用。此外,研究发现Na + 、Ca 2+ 和自来水中四种二维材料对Pb 2+ 的去处效率几乎不受影响(见图1i-l)。吸附等温线发现MoS 2 、WS 2 、TaS 2 、TiS 2 对Pb 2+ 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758 mg·g -1 、401 mg·g -1 、311 mg·g -1 和574 mg·g -1 (见图1m)。动力学吸附试验表明MoS 2 和 WS 2 分别在 0.5 和 0.75 分钟内将Pb 2+ 浓度从 2 mg∙L -1 降低至 2 μg∙L -1 。而 TaS 2 和 TiS 2 则在 4 分钟内将浓度降低至 3 μg∙L -1 (见图1n)。通过对 MoS 2 和文献中其他吸附剂在 Pb 2+ 吸附性能(如饱和吸附容量 q max 、分配系数 K d 、去除效率 R 、吸附时间 t 以及残余浓度 C f )的综合比较,结果显示 MoS 2 在几乎所有方面均优于其他吸附剂 (见图1o, p)。

图1. 四种1T/1T'相2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包括MoS 2 、WS 2 、TaS 2 和TiS 2 )纳米片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去处效率。


TMD-Pb纳米片的高分辨率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HAADF-STEM) 图像显示了规则排列的亮点 (图 2 a、f、k、p),属于过渡金属原子(Mo、W、Ta、Ti)的周期性排列。显然,这些图像中还出现了一些更亮的点 (红色圆圈) (图 2 a、f、k、p),属于单个 Pb 原子,表明 Pb 2+ 的吸附为单原子形式。这些单原子 Pb 恰好与 TMD 晶体中的过渡金属原子位点重叠 (图 2b、g、l、q),表明单原子 Pb 位于过渡金属原子的顶部位点上。HAADF-STEM信号强度分析显示d Pb-M =d M-M (d代表原子间距离,M代表过渡金属原子)(图2c、h、m、r),进一步表明Pb单原子精确重叠在过渡金属原子位点上。此外HAADF-STEM显示MoS 2 和WS 2 为1T′结构(1D zigzag链,见图2a、f),TaS 2 和TiS 2 为1T结构 (见图2k、p)。理论上,由于 1T′-MoS 2 或 WS 2 固有的不对称结构,Pb 2+ 在1T′-MoS 2 或 WS 2 上的吸附提供了六种不同类型的吸附位点(见图 2d、i)。而 1T-TaS 2 或 TiS 2 表现出对称结构,导致可用于Pb 2+ 结合的可辨别吸附位点更加有限,只有三个(图 2n、s)。尽管如此,实验数据已最终确定,只有顶部金属(Mo/W/Ta/Ti)位点可作为 Pb 2+ 结合的确认吸附位点(图 2e、j、o、t)。

图2. 四种1T/1T'相2D TMDs吸附Pb 2+ 的球差电镜表征图以及对应的原子吸附模型图。


为了确定 MoS 2 、WS 2 、TaS 2 和 TiS 2 对 Pb 2+ 的吸附是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进行了基于同步加速器的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XAFS) 表征。TMD-Pb 样品的 Pb L 3 边的归一化 X 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XANES) 光谱与 PbO 或 PbS 的光谱非常相似 (图 3a),表明 Pb的平均氧化态约为 2,Pb 原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单原子形式 (因为以 Pb 颗粒或簇形式存在的 Pb 物种的氧化态约为零)。通过从 Pb L 3 边的扩展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EXAFS) 光谱得出的 R 空间曲线 (图 3b) 进一步了解了化学键合,揭示了 TMD-Pb 样品中存在 Pb-S 键,这与标准 PbS样品一致。没有出现与 Pb-Pb 键相对应的可辨别峰,就像在 Pb 箔中观察到的峰一样,这进一步证实了单原子 Pb 的形成。XRD也证实了原子级分散的Pb (图3c)。小波变换图展示了四种TMD-Pb样品中Pb-S键的位置(图3d-g)。对比四种材料吸附Pb前后的XPS数据发现,电子是从TMD转移到Pb 2+ 上(图3h-l)。

图3. 四种1T/1T'相2D TMDs吸附Pb 2+ 的结构表征。


第一性原理计算(DFT)发现,由于吸附能低得多,Pb 2+ 比其他金属离子更适合吸附在 TMD 表面上(见图4a-c)。只有一个例外,即 Cu 2+ 在 1T-TiS 2 上的吸附趋势比 Pb 2+ 略强(见图4d)。这些不同的吸附能值与它们的去除效率高度一致。此外不同吸附位点的吸附能值和Pb-S键的键长值发现1T'-MoS 2 和WS 2 的吸附位点1 (M-top) 和2 (M-top) 以及1T-TaS 2 和TiS 2 的吸附位点1 (M-top) 是能量最低的且最利于Pb 2+ 吸附的 (见图4e-h ),表明过渡金属顶部的位点是最稳定的吸附位点,这与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对于吸附在金属顶部的 Pb 2+ ,迁移到附近的 S 顶部非常困难,需要克服1.01 -1.51 eV 的能量势垒。此外,对于所有 TMD 表面,研究注意到 S- 3p 轨道和 Pb- 6s 轨道之间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这证明了由于化学吸附而形成了 Pb-S 键,与 XAS 结果(图3d-g)非常吻合。此外,还观察到 Pb 和 S 位点之间的 p-p 轨道重叠,支持有效的电子转移。有效的 s - p p - p 耦合保证了稳定的 Pb-S 键形成(见图4i-l)。

图4. DFT计算分析四种1T/1T'相2D TMDs吸附Pb 2+ 的机理。


四种材料中MoS 2 对Pb 2+ 的吸附性能最好,循环再生实验发现5个循环后MoS 2 对Pb 2+ 的去除效率仍然保持在94%左右(见图5a-b),表明其可以重复利用。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将MoS 2 制成层状膜作为点式过滤器 (POU)的应用(图5c)。通过压力辅助的过滤实验(图5d),在出口浓度达到10 μg L −1 之前(WHO设定的安全值), MoS 2 膜可以处理浓度0.25 mg L −1 的Pb 2+ 溶液670ml, 1 mg L −1 的Pb 2+ 溶液200ml, 并且一个循环之后能保持92% (图5e)。过滤完之后,MoS 2 膜的截面球差电镜表征到了层间的单原子Pb (图5f-h)。通过对比MoS 2 膜和之前报道的材料的处理容量,本研究所制备的MoS 2 膜的性能要优于它们(图5i)。

图5. MoS 2 膜作为点式过滤器(POU filter)对Pb 2+ 的过滤去除性能。


基于全面表征和理论计算,图 6 展示了高产率制备具有金属 1T/1T′ 相的单/双层 TMD 纳米片,并强调了其在Pb 2+ 去除中的优越性能。以下是关键因素的简要说明:

(1) 精确的锂离子 (Li + ) 嵌入:通过电化学锂嵌入和剥离方法,精确控制 Li + 嵌入量,确保最佳剥离条件,实现了≥ 92%的单/双层 TMD 产率,最大化了平面内 S 原子的暴露,提供了丰富的 Pb 2+ 吸附位点,从而提高了吸附容量。

(2) 电子转移诱导相变:插入的锂原子引发的电子转移使 TMD 材料从 2H 相转变为 1T′相,促进了电子在 S 位点的均匀分布,增强了 Pb 2+ 的吸附动力学。

(3) 高效吸附位点:丰富且活化(因额外电子掺杂)的 S 吸附位点使得Pb 2+ 的残留浓度极低。理论计算显示,金属1T′ 相 MoS 2 和WS 2 具有六个稳定的吸附位点,其中 S1 和 S2(M-top)的吸附能值最低能有效吸附 Pb 2+ ,而1T相TaS 2 和TiS 2 有三个稳定的吸附位点,其中S1(M-top)同样具有最低的吸附能值能有效吸附Pb 2+ , 这一发现与 HAADF-STEM 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开发一系列金属 1T/1T′ 相 TMD 纳米片(如 MoS 2 、WS 2 、TaS 2 和 TiS 2 ),在有效去除 Pb 2+ 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些纳米片具有高产量的单层/双层结构和丰富的 S 化学吸附位点,展现出快速的吸附动力学、极低的残留量、高吸附容量、卓越的选择性和超高的去除效率,比已经报道的 Pb 2+ 吸附剂性能要好。通过多模态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发现TMD 纳米片出色的Pb 2+ 去除性能源于Li + 插入过程中的电子掺杂激活了 S 化学吸附位点,并提出了 S-Pb 键的单原子吸附机制。此外,研究展示了 MoS 2 膜在去除 Pb 2+ 作为高效 POU 点式过滤器的潜在应用。这些发现凸显了金属1T/1T′ 相 TMD 纳米片在减少饮用水中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巨大潜力,并为改善 HMI 吸附性能提供了调节吸附位点微环境的依据。




通讯作者介绍
曾志远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大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曾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应用材料公司(硅谷)从事博士后研究、半导体芯片工艺(Plasma Etching)研发。现主要从事二维TMDs材料的电化学Li + 插层剥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原位液相透射电镜技术等研究。在 Nat. Mater. , Nat. Rev. Chem. , Nat. Protoc. , Nat. Synth. Nat. Commun. 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160篇,H因子65。2024年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新进学者协作研究补助金(You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ant,483万港币)。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zeng-lab.com/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