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际,空气中处处透着芬芳的味道,许多情侣也选择在这个季节举办自己的人生大事。无疑,享受着阳光,沐浴着爱意,来一场户外婚礼再合适不过,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婚礼的古典音乐,甜蜜一刻,与你一起分享。
说到史上最著名,或者上演率最高的婚礼音乐,无疑是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两首《婚礼进行曲》。
门德尔松可以被认为是史上“最有幸福感的作曲家”之一了,无论是富沃的家庭环境,还是音乐中的甜美旋律,甚至自己的名字Felix也是幸福快乐之意,无不与幸福沾了边。他的才气也常为人所称道,17岁那年,他读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剧本后,深受所动,便为之写了序曲。33岁时,受普鲁士国王之托为这部戏剧完成了全部配乐,加上先前的序曲,共12首。
仲夏夜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那一天的夜晚,在西方世界里,相传精灵会现身夜游,必定会发生许多奇幻的事。这部《仲夏夜之梦》描绘的是以雅典大公忒修斯和希波呂忒婚礼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而这首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则表现了这对恋人终成眷属。
瓦格纳在1846至1848年创作歌剧《罗恩格林》。这部作品在瓦格纳的创作生涯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此之后,瓦格纳逐步进入“乐剧”(Musikdrama)的创作,因此,《罗恩格林》被认为是他最后一部“浪漫歌剧”作品。
简而言之,《罗恩格林》讲述的是一位守护圣杯的骑士罗恩格林冒险拯救少女艾尔莎的故事。全剧充满史诗感和浪漫气质,庄严神圣。
在这部歌剧中,有两首婚礼音乐,第一首出现在第二幕,罗恩格林和艾尔莎到教堂举行婚礼时的庆典音乐《到明斯特去》,另一首便是这首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出现在第三幕一开始,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新房时的混声合唱。显然,第二首比第一首流行得多,这也成为目前婚礼仪式上的主打曲目之一。
纵然,这两首的名气实在太响,以至于我们把它们与婚礼音乐画上了等号。但其实,在结婚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以下的一些作品,有的题材与婚礼直接相关,有的旋律柔情缓和,可成为婚礼BGM的首选。
这首曲子的简称更为深入人心:卡农。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有“轮唱”的含义,在这里指各声部按一定间距先后进入演奏。
视频:日本暖心广告片《父爱》
父亲在单亲女儿婚礼上弹奏卡农
“为什么卡农在婚礼上如此流行”,曾在网络上出现过这么个问题。事实上,不仅是婚礼,影视音乐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它的旋律。也许有人觉得它已经被过度使用,观众会出现审美疲劳。实则不然,这段优美典雅的巴洛克旋律数百年来仍不过时,反而会唤起心中的美好回忆,在情感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小涟漪。另一点重要的是,婚礼上并非所有宾客对古典音乐都通晓,如此简单而流行的音乐,有助于让彼此产生亲近感。
康塔塔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多个乐章,以序曲或合唱开头,以合唱结尾。众所周知,巴赫为教堂创作了大量康塔塔,其中以宗教题材占多数。但在科腾担任宫廷乐长期间(1718-1723),由于王子偏爱室内乐,对神圣音乐感到厌倦,因而巴赫在这段期间的创作也相对较少,但其中仍然有一些世俗音乐问世,其中就有编号为BWV202的《婚礼康塔塔》。
这大概是巴赫所作的最受欢迎的婚礼音乐了,也一直是女高音的保留曲目之一。很多人猜测,这部作品其实是为他与安娜·玛德莲娜的婚礼而作。这场婚礼由科滕王子参与统筹,新娘安娜也在庆典中唱了这曲。有人把音乐风格与两人的爱情作了对比,在乐曲一开始,温暖的双簧管预示着冬日即将远去的步伐,而歌词中出现的弗洛拉、阿波罗、丘比特等神话人物也一一通过对位或低音等音乐手法来展现。
《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德语歌剧的巅峰之作,其中大部分内容完成于1791年的春天和夏天,唯有序曲和第二幕开始的《僧侣进行曲》直至歌剧公演前几天才写完。
这部歌剧中,莫扎特融合了德、法、意歌剧写作风格,出自席卡内德的同名剧本。剧情与音乐频繁出现“三”这个数字:序曲出现三次号角声,剧中有三位侍女,三个仙童,场景中出现三座神庙,而“
三
”对于共济会是个很重要的数字,由此可见此剧与共济会的理念主张有密切的关系,也能看出这部作品教化人心的作用。
这首《僧侣进行曲》直至演出前才完成,也可看出莫扎特对它的用心良苦,原是僧侣们进入太阳神庙内的庭院所进行的伴奏,也是一首仪式感较强的曲子,音乐风格缓慢庄重,又不失高雅。
“欢乐颂”的知名度自无需多言,原为德国诗人席勒于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创作的诗歌,后成为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歌词。不过能否用到婚礼上,大家还是持保留意见,毕竟同时具备合唱团、管弦乐团、独唱的音乐气势过于磅礴,与家庭婚礼这种小型庆典显得略有不搭。但如果你听过以下版本,或许会有不同看法。
通过双钢琴的演绎,欢乐颂的旋律变得轻缓很多,即使成为了一首无词歌,但人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普天同庆之喜。
当神父宣布婚礼开始,《圣母颂》庄严地响起,这是教堂婚礼中常见的一个场景。
舒伯特的这首作品,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长篇历史叙事诗《湖上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而谱写,表达了少女爱伦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其实从这里已经看出,圣母颂虽然是个宗教题材,但也关乎着世俗人情。
此曲原为声乐曲,后被改编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旋律柔美,仿佛掸去了人们心头的阴霾,给人以幸福之感。而它也常常被用作婚礼音乐,日剧《四重奏》中,九条结衣的婚礼便选用了这首曲子。
《花之二重唱》出自法国作曲家莱奥·德利布的歌剧《拉克美》第一幕,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许很多人不了解这部歌剧,但一定听到过它。
《拉克美》
讲述的是印度女祭司拉克美爱上英国军官的故事,是一个东西方结合的异国爱情故事。《花之二重唱》则被赞誉为歌剧史上最美的女声二重唱,两个不同音色的女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的和声效果,甜蜜至极。以它为配乐的广告和影视剧不胜枚举,同样的,在婚礼上,它也是大热曲目之一,适用于新人入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