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小明
金融界最会写段子的,段子界最会写时评的,时评界最会搞金融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经济新闻  ·  深夜突发,恒大宣布:中止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 ...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涉50.4亿元!苏宁、万达,各执一词 ·  4 天前  
每日豆瓣  ·  我妈教我的相亲话术 ·  6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是否考虑向乌提供杀伤性武器”?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小明

货币政策 | 只有央妈才能刺破房价泡沫

秦小明  · 公众号  ·  · 2017-07-27 18:47

正文



今天是货币主题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货币政策。


前两篇参见:


货币体系 | 买买买的洪荒之力是怎么释放出来的?


货币创造 | 全球央妈其实都是贾跃亭


正式开始之前,想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几乎每次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刺破了经济泡沫?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


因为泡沫本身就是它们搞出来的啊!


1

经济泡沫


为什么要讲经济泡沫呢,因为它直接和央妈的货币政策相关。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央妈除了负责印钞之外,也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都是围绕这两个来的: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保持物价相对稳定。


这两个目标并不总能和谐完美地一同实现,甚至很多时候,它们是相互冲突的。


比如,如果要促进经济增长,按照凯恩斯的框架,就要刺激拉动总需求,进而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简单地说,央妈拼命给大家印钱,并且把利率搞得低低的,这个时候人们总会更愿意买买买,也更愿意投资,进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往潜在的增长水平收敛。


但是呢,这个过程并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如果央妈不小心钱印得太多了,超过了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太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通常大家所谓的通货膨胀,或者叫经济泡沫。


举个简单的例子🌰。


经济系统里的货币总量是100万。


经济里只有小明包子铺这一个产业。


我今年生产出来的包子,一共总价值是100万,这是什么呀,这就是GDP,刚好等于货币总量。


明年因为我请的工人经验的增加变得更熟练,或者我采用了新的锅炉和做包子的技术,我的管理也变得更有效,于是我今年产出的包子比去年产量多了10%,这多出来的部分,也需要货币来购买呀,于是央妈就要多发10%的货币出来,货币总量变成110万。


前面提到的我包子铺明年的一系列改善,导致的产量的增长,就叫生产力的进步。如果央妈发的货币正好等于生产力的进步,那么经济系统的价格水平就会保持不变。


但一般央妈不可能控制得这么准确,所以通常会多发些钱出来,比如通常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实践经验认为,2%以内的通货膨胀率,对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


于是比如,央妈明年印钱印了112万,这当中就对应了10%的生产率的改善,以及2%的通货膨胀。如果央妈一直能保持这个节奏,那经济系统里的各位都会皆大欢喜,岁月静好。


可是,央妈不可能这么克制呀!


只要能多印钱,他们就总忍不住多印钱,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解决经济问题的粗暴手段,尽管这个手段总会失灵,但全球央妈对此都患有强烈的依赖,可以说是毒瘾晚期!


比如央妈印钱了120万,这个时候物价水平扣除GDP的真实增长,就增长了10%。包子原来卖1块钱一个,现在就要卖1.1。


一块到一块一的物价上涨,看起来还好是不是?但你不要忘了,这只是一年。7年过后,物价就会翻倍,包子就会变成两块一个。


复利的作用是巨大的。


以上就是经济泡沫的一个简单抽象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显而易见的结论:


物价的持续上涨,一定源自货币供应的持续增加。


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会比实际的生产力增长供应更多的货币,理想情况是2%。一旦超过这个水平,经济就会开始出现泡沫。


刺激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水平,在货币供应超过一定水平后,不可兼得。


央妈知不知道这些结论,当然知道!那她既然知道,为毛不把货币供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内?


因为央妈也不知道生产力的增速究竟是多少,他们也要组织砖家学者来研究啊。而老铁们都知道,砖家们的研究结论,往往都是错的,或者说,都不太准确。


也即是说,央妈制定货币政策,也和老铁们做投资一样,都是要靠研究,最终根据这些研究拍脑袋,来决定货币政策到底宽松还是紧缩,利息要不要调整,存款准备金要不要升降,如此等等。


本质上,央妈的货币政策,也是一种「试错性」或者讲叫「纠偏性」的事后的政策。


尽管全球央行都一直试图通过货币政策主动引导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但结果往往都差强人意。


要么就是在经济数据已经确认发生了衰退,央行开始放水主要搞增长,但是往往又会放水过猛,导致后期更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问题。


例如上次金融危机时中国撸出的四万亿,是导致中国经济如今盘根错节的问题,包括房地产畸形发展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


要么就是经济过热的数据得到确认之后,央妈开始收紧货币挤压泡沫,但往往又会收紧过猛,不是把泡沫变小,而是直接把泡沫给搞破了。


比如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济持续几十年的低迷。


再比如2000年附近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重要的原因也是格林斯潘连续升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对应的是美联储连续十几次的加息,把利息升至阶段高点。


为毛刺破经济泡沫的,总是央妈?


因为泡沫本身就是她们搞出来的啊!治病当然要找到病灶,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道理老铁们都懂吧。


所以我一直强调,看房价,只需要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即可,其他分析都可以略去。


按照这个逻辑,单纯要让中国房价降下来很简单,只要央行连续加息即可。


但这里的副作用有多大,要怎么平衡,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为毛我们的房价一直降不下来最根本的原因。


历史上,几乎所有资产泡沫的破灭,都必然伴随着货币政策的连续收紧。


所以说,只要货币不收紧,就不要指望中国的房价能降。当然,只要货币持续收紧,也更不要指望房价能再涨。


能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只有央妈。


2

货币供应


前两讲我们已经反复提到,一个经济体里的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央行印的基础货币,二是市场主体相互借贷形成的信用货币,或者叫账面货币。


从基础货币派生到信用货币,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借贷意愿在发挥作用,而借贷意愿,又直接地由借贷成本即利率决定。


简单地说,如果以B表示基础货币,M表示货币总供给,R表示存款准备金率,K表示货币乘数,r表示利率水平,那么货币供应的模型可以简化成如下这样:


M=B*K(R, r)


按照第二讲的理论,在完美的情况下,基础货币B乘以货币乘数K就是央妈印的钱,最终变成市场货币供应的机制:


M=B*K


完美的情况下,K=1/R.


我前面文章里举的例子,暗含了小明、小刚、小红等等市场主体,都会愿意按照市场利率把钱从银行贷出来,这样货币派生的过程才不会被阻断。


然而实际上并不总是这样,假如利息升高了,可能小红就不借钱了。或者小勇开了个面粉厂,效益不好,银行怕他借了钱还不上,就拒绝贷款。不管哪种情况,货币派生的过程,都出现了噪音,或者叫受到了挤压。


于是,更合理的情况里,货币乘数不仅取决于央妈规定商业银行多少比例可以贷款(即存款准备金R),还取决于借贷双方,是否有足够强的意愿来完成借贷的循环,即:


现实情况下,K=K(R,r)


货币乘数是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水平的函数。


那么最终,货币供应的模型也就变成了:


M=B*K(R, r)


3

货币工具


有了前面的铺垫,就很容易理解央妈调节货币供应的工具了,无外乎就是和供应模型里的主要参数相关的变量:


B,即基础货币。


就是老铁们平常看到的各种麻辣粉酸辣粉,外汇新增占款,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各种量化宽松政策里买债释放给市场的货币。


R,即存款准备金率。


这个部分直接制约银行派生货币的比例大小。它更多的是一个「总量工具」。比如把存款准备金从20%下调到10%,就意味着货币乘数从5倍变成10倍。


但正如前所言,这只是一个理论情况。下调准备金,往往意味着经济不行,实体缺乏回报率,所以其实借贷意愿并不会因为银行被允许可以多放贷款就增长。银行可能也不愿意把钱更多的拿出去冒险。所以实际上影响会比理论上打一个折扣,具体折扣多少,没有公式,更多就是靠拍脑袋的经验来测算。


r,即利率。


这是央妈调节货币供应的核武器工具,它是一个影响资金价格的工具,其影响的纵深和广度,都比前两个工具来得大。


利率的升降,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借贷双方的借贷意愿,从而影响到货币派生,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借贷双方的财务成本或者收益,进而对比如个人和企业的财务费用,盈利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比如利息一升高,老铁们的房贷,就得多交。


更主要的是,利率是所有金融资产定价的锚。


所以利率一动,基本上就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是为什么美联储加息,全球都特别关注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央妈一直没有动基准利率,而是通过麻辣粉酸辣粉等等来改善货币供给情况,因为影响实在太大,波及的面实在太多。


之前写过一篇有关利率的文章,参考:


美联储再度加息 | 利率的本质及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4

操作路径


把央妈货币政策的两个目标,同央妈可以动用的货币政策的工具结合起来,大致就能看到货币政策的操作路径。


比如,在经济低迷经济增长承压的时候,因为需求不振(凯恩斯学派下常常这么认为,尽管很多时候是错的),央妈就会放松货币来提振需求,钱多了嘛,需求总会上去,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具体来说,看经济低迷的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使用的货币工具一般是:B->R->r。即使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


但事实上,比如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需求不振,是因为供给失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实业缺乏回报率,所以即使央妈放松货币,GDP的增长也回不到之前的两位数增长。


再比如,在经济增长强劲,需求过热,出现通过膨胀,资产泡沫严重的时候,央妈就会收紧货币,逻辑和方向和以上相反。


以上讨论只是一个非常粗浅的框架。


实务当中,还要涉及到经济系统里的结构化问题,比如中国经济目前的典型问题就是房地产出现严重过热和泡沫,但其他部门却出现低迷不振的情况。


此外,在资本全球流动套利的今天,也还必须考虑资本全球套利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全球货币政策,都要受到美联储政策牵引的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老大的货币政策转向了,比如最近两年由此前宽松周期正式退出进入加息紧缩周期,其他经济体不跟进,那就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大量进入美国套利的情况。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资本外流,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这里很多人就会说,中国有资本管制啊,怕什么。


资本管制的背景是国际经济的不可能三角:


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兑换,三者不可兼得。


中国彻底放弃了资本自由兑换,来换取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而香港,则是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实现资本的自由兑换,进而助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即便完全禁止资本兑换,但也因其深度参与国际贸易,不可能不顾美国央妈的政策牵引,完全封闭玩儿自己的。这里面的具体逻辑,还是在于资本的跨国界套利,可以参考过去两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下滑。


综合以上,央妈对货币政策的选取,其实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包括货币政策本身的两大目标,包括其可动用的工具本身及其影响,以及经济体内生的结构化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牵引。


这些因素如果可以科学地量化倒也问题不大,但致命的是,没有一个因素可以科学地精准地被计算。因此,央行的行长,一般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对经济金融的主观「感觉」,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底,货币政策的选择,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性的「试错」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多大程度兼顾普通民众和特权阶层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央妈的独立性和职业伦理,这就是为什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都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的重要原因。


当然,以上最后一条,并不适用于中国。有特色的经济体制,当然不能和美欧日那些妖艳贱货一样。至于原因嘛,想必老铁你懂的。



PS:


以后我还会结合一些实际的经济金融问题,反复提到这些知识。但还是墙裂建议大家要先把理论撸懂,不然你看很多金融经济分析的文章,完全没有分辨力,结果就是轻松被忽悠,被收割,然后还乐呵呵傻逼逼地掏钱。


这个主题奏这样,喜欢请点赞,打赏和分享,爱你们😘



  赞赏 

苹果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




秦小明


关注我

和20万人一起学习金融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