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刚才,@财虹虹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师心声 | 付春明:留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时间太少了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1-08 00:00

正文

11月14日,将期中试卷讲评完毕后,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教与学就告一个段落了。

11月15日,需要开启一段新的教与学的历程,那就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教与学。

看看时间表,发现距离2026年高考,也就是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还有大把的时间。

突然回望,发现前面学习过程中,留给《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以下简称为《纲要(上、下)》)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可以用短暂、慌乱、应付、匆匆来形容。

从2025年开始,陕西开始执行新高考,也就是从2022年入校的学生开始使用新教材,历史学科即由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组成。

新高考,“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言下之意,实际操作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就是物理方向的学生只学习 《纲要(上、下)》 ,就可以参加考试了,历史学习也就告一大段落了,此生或许不会再接受历史方面的专业教育了。

而历史方向的学生要继续学习下去,学完三本选修,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或者说,再继续学习完“选修课程”,才参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但至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选修课程”《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只停留在概念上,虽然某些省份,比如江苏有老师编写了教材,但是统编版的教材并没有出版。

这一部分内容,我以为很重要,因为这是学史方法,是“器物”,是“利器”,就像2024年义务教育统编版教材中的“学史方法”:(一)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二)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三)如何阅读历史地图。

高中的“选修课程”与义务教育的这一个板块是一脉相承的,是相互衔接的,而高中需要方法指导的时候,却只停留在概念上,停留在课标要求上,没有具体的教材出版,没有具象化的理论可以作为指导。

这一学期,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应该按进度是可以教完、学完的,而且课时会很充足,有足够的时间教,也有足够的时间学,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和反思。

这样下来,留给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复习的时间就非常充盈了。但是回望回去,却发现留给 《纲要(上、下)》 的时间非常有限,不要说多,是一点都不多。

可是 《纲要(上、下)》 的内容是繁多、繁杂的, 《纲要(上)》是中国史,从古到今, 《纲要(下)》 是世界史,从古到今,跨度大,内容多,虽然是时间为主线,但是旁逸斜出,各种概念、理论需要解读。

况且 《纲要(上、下)》 的教与学是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那 《纲要(上、下)》 只能是一个“纲要”,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填充。

还况且, 《纲要(上、下)》教与学的课时少得可怜,一周两节,两周五节,再加上诸如节假日等等耽误,“多乎哉,不多矣”。不多的课时,容量巨大的 《纲要(上、下)》,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纲要”?

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必须进行知识结构的整合,依据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因为此, 《纲要(上、下)》教完一遍后,觉得自己尚且不熟悉,于是继续待在新高一,又教了一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