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债市硫磺岛
不人云亦云,只独立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付费上班终于成为了现实。 ·  14 小时前  
贵州日报  ·  这笔钱别忘了领!明起预约→ ·  昨天  
百姓关注  ·  70城房价1月数据出炉!贵阳的是…… ·  2 天前  
Python开发者  ·  AI 正在培养一代 “文盲程序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债市硫磺岛

从近期的资金紧张,YY 下货币政策的走向

债市硫磺岛  · 公众号  ·  · 2025-02-18 15:29

正文

1月份的时候,没人觉得央行货币政策收紧能坚持。
现在,没人知道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最近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有短期的因素,但是如果仔细去看整个货币体系的演变,会发现,银行在货币创造体系中的资金演绎逻辑已经在悄然变化。
今天,我们就大胆yy下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的方向,文章也比较长,供大家参考。

1、先来看几张表
下面是整理的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是2020年1月、2023年1月和2025年1月。
从表中,发现以下几点:
(1)银行对非银债权增长缓慢,但是对吸收非银负债却大幅增加了11万亿。
(2)储备资产变化不大,说明基础货币是没怎么投放的,过去的货币创造所依赖的货币,完全依赖于准备金率的下调。有人觉得,央行公开市场不是投放了很多流动性么?2020年1月至2025年1月,银行对央行的负债增加了7万亿。但实际上,增加的这7万亿,1万亿对冲了财政存款的增加,4万亿为现金的投放,1.2万亿投放给支付公司的储备资产。所以总体上,银行的准备金并不是很宽裕的。
(3)2020年银行放贷了100万亿,但是存款却仅新增了94万亿。银行还要买33万亿的地方国债和国债。
银行的资产指标压力那么大,资金缺口从哪里来?非银存款吸收11万亿,补充资金金发行11万亿债券,然后不知道具体什么明细的其他负债增加了18万亿。


2、银行货币创造过程中资金流动格局的改变
过去的货币创造是,银行放贷给企业,企业获得存款,资金回流银行,银行获得稳定净息差,以前这可能是一个闭环。
但是现在,银行通过非银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已经成为了货币创造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0 年至 2025 年,债券基金规模增加 5.5 万亿,货币基金规模增加近 7.5 万亿,合计规模增加 13 万亿元。与此相对应的,银行从非银吸收存款规模增加11万亿元。
过去,都是银行向非银输出流动性,因为非银需要通过杠杆融资对组合加杠杆。但是现在,银行向非银输出的规模增加不大,向非银吸收的资金却大幅增加。

2020 1 月,总体上银行对非银体系的融出资金规模是 24.5 万亿,吸收非银资金 20.4 万亿,银行体系对非银净输出资金 4 万亿。至 2023 年,银行就已经开始从非银净吸收资金 3 万亿, 2025 1 月,银行从非银净吸收资金 5 万亿元。

按照这种趋势,未来银行的货币创造可能将越来越依赖于非银,对整个货币体系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非银的资金是没有那么稳定的,而且成本高,那么整个货币创造体系也将变得没那么稳定。


3、非银做了与银行货币创造恰恰相反的一件事,压缩了整体金融体系的息差收益

我们知道,银行的存款一般期限小于贷款,存款利率低于贷款。但是,银行在和非银的资金流动中,对非银的资产是期限短的,对非银的负债期限是长的。对非银的融出利率是低的,对非银的融入利率是高的。银行和非银的资金流动,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是完全相反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银在通过流动性错配,向银行索取收益,从而间接的为老百姓向银行索取了收益,从另外一个路径压低了银行的息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实体经济是受益了,但是他受益的方式却并不一定是管理层最想看到的。管理层最想看到的银行是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即不是通过银行负债成本的提高让老百姓资产受益增加,而是银行资产收益的下降让实体融资成本降低。


4、银行体系货币创造体系的演化,也对金融服务实体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直接的。非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则更为间接一些。

因为非银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购买企业债券。但实际情况是,城投以外的债券规模有限,甚至是负增长的,因为大量民企债券违约了。

正常来说,资产规模压缩后,负债规模也会压缩。但基金的规模,并没有随着资产规模的受限而规模受限,反而在逆势增长,这背后的逻辑,还是存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相比吸引力还是差了一些,以及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债券资产的收益会明显高于存款收益。

一方面基金缺乏资产,另一方面资金流向非银后银行缺乏资金。也是银行通过金融债、同业存单、同业存款等渠道让资金又回流至银行。

以前是直接回流银行,现在是通过非银回流银行,这就是整个货币体系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


5、为什么要压低同业利率,打击手工补息

如果理解了上述过程,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央行要打击手工补息,为什么要指导同业存单利率,这都是为了压低银行负债成本。

之前有读者提到,资金紧张导致同业存单利率上行,使银行的负债成本进一步上升了。但是,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图,同业存单的利率与回购利率的利差是不断降低的, 2023 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急剧收窄,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总体是受益的。而且,当资金利率过高的时候,银行还可以直接从央行获得低成本的资金。

所以,在同业存款占比银行负债越来越大的时候,央行也让同业利率与回购之间的利差也越来越低。


6、央行未来政策调控的目标猜测

从这些数据,以及央行近期的一些操作,以及金融回归主业的总体思路,我们大胆对未来央行的调控目标进行猜想(这并不一定是对的,仅参考)。

(1) 银行回归贷款主业,金融市场的债券投资仅仅是银行流动性管理手段以及满足指标调节的手段,是资产业务的一种补充。

(2)进一步降低银行向非银的融资利率,提高银行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能力。

(3)增加债券市场波动性,降低固收产品吸引力,逆金融脱媒,让货币创造重回以银行为主导的方式。


按照上述目标,我们也可以大胆假设可采取的一些措施:

(1)直接规定银行的债券投资规模及久期

针对银行重回贷款主业的问题,这个其实很好解决。直接对银行的债券投资规模、投资久期等进行指标监控。这可能就会对导致一个问题,一些银行会面临缩表压力,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可能会下降。但实际上,不知道大家有注意到没有,其实现在监管层已经越来越引导银行不要注重规模考核了。这其实本身是符合监管导向的。银行对规模越有诉求,就会对负债越有诉求,从而使整体的负债成本上升,但是资产收益却跟不上的,这和整个的金融环境并不相符。控制银行资产规模后,也可以倒逼银行去集中贷款投放。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方式,会导致国债或地方债发行面临压力。别忘记了去年央行的新工具了,央行是可以直接购买国债的。随着存款保证金率下调的空间越来越逼仄,国债买卖肯定会成为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手段之一,国外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比例是很高的,我们也有很大的空间。央行加大国债的购买力度,也可以让央行对国债收益率的控制力更强。

可能也会有人觉得,央行购买的主要是短期国债,长债的发行可能会受影响。但现在,就是因为长债的供给有限,大家对经济的预期相对悲观,所以疯抢长债,导致长端收益率曲线扭曲。银行让出来的长久期债券,正好可以满足交易性机构的需求。也就是说,以后长债的配置优先满足保险机构,剩下的都交给非银机构玩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