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大秦网
陕西城市生活第一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大秦网

陕西西府的社火少年,一段绵长又温暖的儿时记忆

腾讯大秦网  · 公众号  · 陕西  · 2017-02-09 16:07

正文


脸谱之下,是掩饰不住的纯真与灿烂。



撰文:漫漫

摄影:射虎


  中国梦,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尽相同。
 

  一个古老的民族,总是有许多沉甸甸的东西耐人寻味。过去、现在和未来,孕育在关中平原这片厚土之上的人们,一辈一辈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生命与文明。我喜欢那些“最中国”的梦,我喜欢中国更中国。
 

  冬天的尽头里,走村串乡拍社火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当年也会是芯子上的那个勇敢少年,是否能料到许多年后,他成为一个自由摄影师,镜头却从未离开过儿时的一幕幕......

 



化妆中的孩子


这个世界,有人在戏里,有人在戏外。戏里完美又精彩,戏外随意却有无限可能。丙申年正月,我再一次前往陇县拍摄社火,那些闯入我镜头里一张张稚嫩无邪的脸庞,常常有意无意的将我的时间轴拨回到三十多年前,我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灿烂又自豪的欢笑。乡村的孩子,因为远离都市的浮华,眼睛里永远有着干净透亮的光,有一种让人感动的真诚,他们对社火的喜爱或许很简单,因为有趣,或许来自于祖祖代代流淌的血液里。多年的走访拍摄,我像一个回乡的游子,在田野阡陌之间,感受着他们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眼神中表达着浓浓的羡慕与渴望

 

代表“忠”的红色与孩子的表情相得益彰


家境贫寒也阻挡不了对社火由衷的喜爱

 

  “社火” 在陕西也叫“社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传统中,社火是历史最古远、内涵最丰富、规模最宏大、气氛最热烈的一种民俗文艺形式。这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对农民精神情感的凝聚力量之强大,是一般人所不可思议的。其热烈的程度真可谓黄土高原上的狂欢节。故其称谓又演变为更具有狂欢意义的“社火”——社人欢乐火腾。
 

  陕西宝鸡地区,俗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颇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以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为代表。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社火的种类很多,有步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陈仓区赤沙镇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已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这次有幸拍到血社火,然而它的奇特、神秘与恐怖和我心心念念的那些社火少年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想我更愿意通过拍摄那些可爱生动的面孔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民间艺术。

 


传统的虎头帽,寓意虎虎生威,百病不侵。

 

社火队伍挨家挨户送祝福

 

锣声鼓声唢呐声伴着人们的欢笑声震荡在山村的上空

 

  一场春雪后,村庄变得素白而更富诗意,洁白与火红相映,交错出新年最美的画面。社火队伍沿着乡间小路九曲十八弯,为人们送去一年中最隆重的祝福,锣声鼓声唢呐声伴着乡亲们的欢笑声在安静的村庄回荡,整个大地似乎都沸腾了。
 

  “正月新春社火欢,男女老少乐翻天”,对于乡村老百姓来说,过年最开心最喜庆的事,就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地耍一场社火。这样,年味才能像烧酒一样浓烈火辣,才能烙印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所以,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

 

夜幕降临,少年们开始了社火表演。

 

戏外的生活

 

丢了帽子,浓浓的妆容也掩饰不住失望和难过的表情。

 

丑角扮相的孩子,看着漂亮的帽子不知道该选哪个。

 

凝重和肃穆的表情,让人感受到社火的未来必将传承。

 

高跷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少年的身高

 

妈妈帮助孩子整理妆容

 

行进中的板凳社火

 

成熟的旦角与稚嫩的眼神

 

马社火——让人似乎回到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


进村拜年的步社火


敬神后的社火队鱼贯从庙里走出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


孩子们表演的血社火令人称奇


置身其中,方能感受到当地人对社火的那种喜爱和旺盛生命力的由来。

 

  社火也常被人们叫做“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辨认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金银为神妖。
 

  对于社火之乡的孩子来说,能否画上脸谱,踩上高跷,亦或仅仅是固定在高高的芯子上挥挥手,都是一份荣耀,也会令同龄人心生羡慕,就好比获得了奖学金当上了优等生。我拿起相机对准他们的每一个瞬间,脑海里都会交替出现他们戏里戏外的模样。刚刚还在为丢了东西撇嘴抹眼泪,锣鼓响起便立即精神抖擞、威风八面。孩子们的纯真质朴与脸谱所代表的扮相角色形成的强烈冲突,总能激发我的灵感,也时常勾起我一段绵长又温暖的儿时记忆。

 

等待出场的背社火


 表演中的少年社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属于农耕文明、曾经极为红火的社火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正逐渐萎缩。许多传统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已经在慢慢消亡,社火的规模与参与热情也日益缩小。社火,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活动,同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红红的鞭炮共同组成浓郁年味的文化符号,这是真正民族的东西,是我国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没有这些元素,老百姓心中的“年”也许就不在了,孩子们心中的“年”也从此少了一味。

 

民俗的传承让这里的孩子生下来就能敲锣打鼓

 

  传承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社火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生生息息的延续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我镜头里的这些小小少年,肩上必承载着历史的重任,冀望将社火作为一种国粹保护与发扬下去,让年更有年味,让中国更中国!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