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火星救援》
中,宇航员马克孤身一人在飞船损毁、补给不足、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凭借着科学知识、应变技巧和顽强毅力,最终等到了救援团队。
如果马克陷入的是黑洞而不是火星,他还能被顺利救出来吗?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掉进黑洞后会马上被压扁,或是被扯成碎片,大脑已经找不到大脚趾的位置,连遗言都没时间写,还想等救援,做梦吧?
事实与我们想象中的一样吗?
马克的结局可能没那么可怕,但境遇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和离奇
。
当马克掉入黑洞时,可能会遭遇以下
几种不同的可能
:
❶穿越
视界
时被超高温焚烧殆尽,放射出
粒子流
;
❷掉入
黑洞
时被
强大的引力
撕得粉碎;
❸毫发无伤地到了
另外一个新世界
(
虫洞理论
);
❹
永远地坠落下去
,途中
无风无浪
、十分顺利,更没有遇到像是
拉伸
、
减速
或
灼热的宇宙辐射
这种情况,甚至连重力都感受不到(爱因斯坦称这种情况为“
幸运的假想
”)。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种种情况呢?马克在掉入黑洞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得先了解下
黑洞的起源和演化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拯救大兵马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黑洞到底是个什么怪胎。
黑洞的前身
曾经是一颗
光芒四射的恒星
,它温暖而阳光,曾经给宇宙带来过
百亿年的光亮
,然而,它是宇宙歌剧中的
大反派
,最后“黑化”成大BOSS,
它的前半生越是绚丽灿烂,它的后半生越是暗黑可怖
。
当然,就算是反派,反派主角也只有一个,
并不是每个恒星最终都可以成为黑洞
,经过
广义相对论
模型的数学演算,恒星命运基本如下:
❶小于
0.4个太阳质量的恒星
,耗尽核心的氢之后,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最后变成
红矮星
;
❷在
0.4-3.4个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
,当核心的氢耗尽之后产生
坍缩
,内核会形成小而密的
白矮星
;
❸
超过3.4个太阳质量的大恒星
,最终的结局是爆炸产生
超新星
。
咦?你说了这么多,黑洞,黑洞呢?
别急别急,
反派主角是要压轴出场的
!
黑洞来源于以上1.3条。
当
超过3.4个太阳质量
的大恒星爆炸产生
超新星
时,这是恒星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向
直
径
930亿光年
的宇宙展示它的存在。然而,这只是
最后的喧嚣
,在绚丽之后
终归沉寂
,以下是超新星爆发后的变化:
❶有些超新星会
完全解体
,化为一片宇宙尘埃,最终结束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❷成为一颗核心部分超高密度的
白矮星
,如果这颗白矮星的
质量超过1.44倍的太阳质量
,就会继续坍缩,形成
中子星
。
❸接下来是高潮了:如果这颗
中子星的质量大于3.2倍太阳质量
的话,那么它还会接着
向内坍缩
,直到
中子被压碎
,最后形成
黑洞
!
这就是黑洞,
它来源于大质量恒星“不如归去”的纵情高歌,它来自于超红巨星转变为“超新星”时的激情宣泄
。
除此之外,黑洞的诞生也可以来源于一场宇宙的“
交通事故
”:
当两颗恒星狭路相逢、大打出手的时候,往往会诞生星系级的巨大黑洞。
无论是诞生于
恒星熄火
,还是
宇宙车祸
,黑洞终究失去了原本的闪耀光芒,也不像它的兄弟
白矮星
那样给人一种温敦矮胖的错觉——最终成了所有人避之不及的
恐怖之源
。
黑洞把自己隐藏在宇宙深处,伪装成一团捉摸不透的漩涡,世人要借助专注于
X射线
和
伽马射线
的望远镜才能从
侧面观测
到它的存在。
没有爱情和友情,黑洞用
永不停息的进食
来抚平心理创伤。它再也回忆不起曾经的众星捧日的辉煌岁月,除了
总质量M
、
总角动量J
、
总电荷Q
这基本的
宇宙“三观”
之外,所有的记忆都清零。但这并不代表黑洞就没有其它特征:
❶
黑洞其实并不黑
黑洞之所以被称之为黑洞,是由于
光无法逃逸
出它的“魔掌”,所以表面上看是一片漆黑,但这不代表黑洞就是黑的。
❷
黑洞可以是透明的
黑洞周围时空的变形非常大,恒星发出的光,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吸收,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空间到达地球,导致在地球观察到的是
背面的星空
——这是
黑洞的隐身术
。马克掉进黑洞不是他大意,而是黑洞太狡猾!
❸
黑洞很小很小,但又很大很大
体积
很小很小,
密度
很大很大,如果你把巨大的质量塞入到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内,就能制造出黑洞。举个例子,假设太阳的质量不变,如果要把它变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
半径
就要缩小232,000倍到3千米。
❹
黑洞引力等效
把太阳“
挤压
”成一个黑洞后,外部的
引力效应
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也就是说,当地球人蒙上双眼,全然不会察觉太阳已经变成了黑洞。
❺
黑洞有时很温柔
如果黑洞前身是一颗
史诗级大恒星
,它将温柔地盘踞在星系中,享受着恒星的拥簇和瞻仰,大家和谐相处。
在地球
25000光年外
,就静卧着一个直
径
长达
2400万公里
的巨型黑洞,黑洞的平均密度其实和水一样稀薄。小小的奇点,所能撑起的隐形衣却是如此硕大,足以使人类的常识失效。
❻
黑洞性质不一,有很多种
黑客其实也有很多种:
史瓦西黑洞
(不旋转、不带电荷):它的时空结构于1916年由
史瓦西
求出,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黑洞,非常危险。
R-N黑洞
(不旋转、带电荷):被认为是“
连接不同宇宙
”的“
虫洞
”。
克尔黑洞
(旋转、不带电):在宇宙中高速移动的“
宇宙刺客
”。
克尔-纽曼黑洞
(旋转、带电的黑洞):像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质子,它的奇点如果暴露,会
撕扯时间和空间的所有物质
。
双星/超巨星黑洞
:其实是一种
天体结构
,比如银河系的中心,就是一个超巨星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400万倍。
有了以上的基本知识,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火星救援》的男主马克这次
不幸掉入黑洞
。
拯救者是马克(Mark)的朋友墨菲。
墨菲在黑洞
“视界”之外
的安全范围内看着马克掉入黑洞。
在马克
加速冲向视界过程中
,墨菲先看到的是马克的身体开始
拉伸扭曲,
有点像梵高的画
,马克越靠近视界,移动得越慢
。
马克可以用闪光灯来向墨菲发送摩斯密码,因为
红移光波
被拉伸得越来越慢:“我活着,我-活-着,我——活——着……”
当接近视界时,墨菲看到的马克就像是被人按下暂定键,定格不动了。
据墨菲所述,
进入黑洞前,拉伸的空间、停止的时间和霍金辐射的火焰正在摧毁马克
,情况紧急,必须马上救援。
但如果马克听到墨菲的描述,他一定会反对,因为他的经历和墨菲描述的完全不一样。据马克所述:
马克飞向黑洞时,他向墨菲告知自己一直活着,途中无风无浪十分顺利,更没有遇到拉伸、减速或灼热的宇宙辐射
。
虽然马克说得轻松,但如果不拯救,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当马克真正坠入黑洞后,如果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
大黑洞
,马克很有可能正常地
活着度过余生
,直到在
体积无限小
、
时空曲率
和
引力无限大
、所有已知的
物理定律都失效
的引力奇点上死亡。但如果碰上
史瓦西
这样的
恶性黑洞
是他的不幸,因为
脚部的重力是要比头部大得多,马克会被重力差给撕裂
。
黑洞救援、这可是比“火星救援”要艰难百倍的地球大事件。
地球上的各大科学家开始集结,墨菲集齐
牛顿
、
莱布尼茨
、
笛卡尔
、
玻尔兹曼
、
爱因斯坦
、
玻尔
、
狄拉克
、
德布罗意
、
休·埃弗雷特
、
史瓦西
、
图灵
、
香农
、
盖尔曼
、
杨振宁
、
霍金
、
威藤
、
哈勃
等科学精英,准备一场世纪营救。
虽然有史无前例的精英团队,但面对的同样是前所未有的科学难题。
星空浩淼,神秘莫测。
万里之遥,步步惊心。
前不见求救信号,后不见人类呼声。
科学家只能各使手段,孤注一掷了。
❶莱布尼茨提出了“
计算黑洞
”这个解决方案,只可惜他们拥有的算力不够,最终失败;
❷史瓦西想要制造更强的
引力场
将黑洞摧毁,但“以毒攻毒”这个方案被大家否决;
❸狄拉克灵机一动,打算从
反物质
世界盗取能量转换成时间,但他违背了“
外祖父悖论
”;
❹德布罗意准备将
黑洞先转化为波
,再把
波转化成实体形体
,可惜黑洞“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也宣告失败;
❺图灵想要制造一台
宇宙计算机
,让宇宙重启,但被认为有自己的阴谋;
❻休·埃弗雷特寻找
多重宇宙
的入口,自己却先迷失了方向;
❼威藤、杨振宁和盖尔曼将
暗能量暗物质
引入统一模型中,试图在将自然界的四种力统一,找出黑洞的性质,但迂回方案也被否决。
……
爱因斯坦指出:“
黑洞内部空间和时间交换角色,拉着马克冲向引力奇点的是时间,而不是空间。就像不能返回到过去的时间里一样,马克也不可能在黑洞里转身并逃离。
”
霍金最后开口,“
黑洞无法吞噬和消灭物理信息,马克掉入黑洞可以回来,只是回到的并非我们所在的宇宙…
”
黑洞凶猛,拯救方案持续失败。
不过也并非完全一无所获,通过科学家们的计算,发现马克所处的这个黑洞
不旋转
,
不带电荷
,科学家认定这是宇宙里短小精悍、凶神恶煞的“
史瓦西黑洞
”。
要逃离这样的黑洞,方法就是“
飞跃史瓦西
半径
”。
那该如何“飞跃史瓦西
半径
”,科学家们吵成一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理论,但谁也拿不出一个解决方案。
这时,坐在椅子上的霍金似乎想到什么,他举手发言道:“这样吵下去不是办法,我有一个新想法, 我觉得可以寻求外援,虽然这里都是优秀的科学家,但这些理论都是过去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或者我们需要
新理论、新思想
。”
机敏的笛卡尔问:“你是不是心里有什么答案?”
霍金道:“地球上有许多小朋友在开展一个‘
科学小会
’活动,他们的主题正好是‘
飞跃史瓦西
半径
’,可以请这些
青少年
给我们一些帮助……”
看到大家有点迷惑的样子,霍金抬高了声音,“我的女儿
露西
今年年初在中国深圳参加过
第一届活动
,在这个小会上,
小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观点和理论,让人耳目一新
,如何‘飞跃史瓦西
半径
’,他们也许能够给我们一点灵感。”
爱因斯坦非常不悦地站起来反对道:“你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一群小孩子身上?这可是黑洞救援,不是胡思乱想!”
史瓦西也附和着点了点头:“年青人懂什么?要是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我们做什么呢?”
牛顿也表示让年青人解决这个问题简直是无稽之谈。
图灵站起来支持霍金,他反驳道:“爱因斯坦先生,你
12岁爱上了几何
,
17岁自学微积分
,谁敢轻视这个年青的爱因斯坦?史瓦西,你
11岁就钻研天体力学,
16岁时发表论文
,你为什么瞧不上这个年青人?牛顿先生,你可是
24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
看到其他人都沉默了,霍金接过图灵的话:“我只是认为,
小孩子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想法,他们背负的东西更少,思想也更开阔,也许他们的灵光一闪,能给我们以启发
。”
科学家们最后达成了共识,他们决定让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和霍金去了解这个以
“飞跃史瓦西
半径
”为主题的“科学小会”
。
2020年1月12日
,
腾讯
将和
清华大学
合作举办
第二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
,主题“
飞跃史瓦西
半径
”。
种下科学种子,点亮人类未来;
挣脱黑洞引力,飞越史瓦西
半径
。
这可不是一个小的会议,
腾讯
直接联手
Science
调研
120万青少年
,向全球青少年公布
科学看点榜单
,一向爱热闹的牛顿非常感兴趣 ,恨不得自己再年青几岁,也投上自己的一票。
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很多
顶尖科学家
:有
SCIENCE新闻主编蒂姆
、
拍摄全球首张黑洞照片的科学家艾弗里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
、
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
、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宏伟
、
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这些科普嘉宾们将与孩子
平等对话
,以
轻松活泼
的方式,共同探讨科学里面的
深邃话题
,若不是现在黑洞救援十万火急,牛顿和莱布尼茨一定会为争当嘉宾掐起架来。
对话之后,
科学小会还将带领一队好奇少年,潜入清华大学的重点实验室
,在清华导师的带领下,零距离直击科学前沿。
这些设备和仪器,是爱搞实验的牛顿梦寐以求的,可惜作为大宗师,又不好意思与这些青少年抢实验室。
第二届科学小会,
从科学大咖们的演说秀到年度科学事件回顾,从深入偏远地区的科学大篷车到参观清华大学实验室
,科学小会表面虽说小,其实做的都是“大事件”。
命名为“小会”有三重含义,一是指专门
为青少年量身定制
,而非成年人;二是指
伟大的科学突破
也常
起源于小问题
,它激发兴趣和热爱;三是指
不空谈宏愿
,愿为
唤起更多青少年的探索之心
尽绵薄之力。
牛顿感慨:“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在孩子心中点燃科学之火更重要。
”
莱布尼茨点头:“
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孩,可以开拓宇宙大世界。一个小问题,也能点燃文明之火。
”
爱因斯坦修正自己原来的成见:“霍金说得不错,
这虽然只是一个‘科学小会’,但激起的却是科学大兴趣。
”
史瓦西最后总结发言:
“我觉得除了科学意义上的‘史瓦西
半径
’,还有一个
社会学意义上的‘史瓦西
半径
’
,根据天体逃逸速度V计算公式计算天体的史瓦西
半径
:
质量越大,逃离‘人生黑洞’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成人由于受经验值所累,更愿意呆在舒适区,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
“
质量越小,逃离黑洞需要的能量越低。
对于小孩来说,他们
没有经验黑洞的束缚
,
没有大质量现实社会的引力牵绊
,他们的世界更加无所顾忌,他们从小进入自然科学世界,沉迷于自己的想象
半径
中,可以进入138亿光年的宇宙。”
“所以,小孩的科学想像力远超我们,或许在未来,解决黑洞难题的就是他们。”
黑洞救援仍在继续,马克这个“黑洞囚徒”的命运牵动全球。
光和粒子均无法逃离“史瓦西
半径
”?
广义相对论真的就是金科玉律?
时间之箭不可逆转?
……
霍金带回来一个有用的消息:“我遇到了一个小男孩,我尝试着问他‘如果马克掉进了黑洞,该怎么办?’他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黑洞是个贪吃鬼,我们可以
不断地给黑洞喂食负能粒子,让它吃成一个大胖子,最后把马克先生吐出来
。’这个想法怎么样?”
热力学大师玻尔兹曼眼前一亮:“这是个不错的想法,
黑洞最难消化的就是带“负能”的粒子
。根据信息论,
信息相当于负熵
,黑洞具备热辐射,其温度满足公式
T=k/2πKB
,式中KB是玻尔兹曼常数。”
信息学宗师香农也兴奋起来:“随着黑洞吞食的负粒子越来越多,黑洞的热辐射也将越来越剧烈,而爱因斯坦的公式
E=mc²
表明,
能量的损失会导致质量的损失
。随着
热辐射的加剧
,黑洞有可能
将能量吐出来
……”
哈勃提出了自己的担心:“随着黑洞
质量蒸发
而不断丢失,黑洞的温度会逐渐上升,
量子隧穿
效应加剧。如果黑洞的质量变得足够小,黑洞周围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个
实真空泡
。这个实真空泡会急速扩张,最终
吞噬整个宇宙
。”
……
科学家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之中,不过气氛已经没有那么凝重:
黑洞救援计划仍将继续;
孩子追求宇宙真理的梦想仍将继续;
总有一天,人类能够飞跃史瓦西
半径
!
本文中涉及的科学家对话均根据资料虚拟
2020年1月12日,中国的青少年们能够通过科学小会被“点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他们能“点亮”人类未来,完成黑洞救援的任务。
仰望星空,不仅仅只是浪漫;俯瞰宇宙,才是心中所想。少年时代埋藏的科学种子会长成怎样的参天大树?来科学小会,一起“飞跃史瓦西
半径
”!
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
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2020年1月12日 14: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