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多次强调发展“新基建”,并明确把人工智能列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
各大科技巨头及跨国企业也都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布局。
据《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为521264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是美国(
排
名第二
)申请量的8.2倍。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落地的速度却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眼下,AI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随着企业在管理跨越系统和复杂业务应用程序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发展。
面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迫切要求,标准化、流程化的RPA正成为AI落地的前沿阵地和融合器。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RPA,以简化大量、重复、繁琐的日常业务流程,或者将其作为高强度工作的劳动力补充。
Gartner公司预测,2021年,全球RPA软件收入将达到18.9亿美元,比2020年(15.8亿美元)增长19.5%。到2024年,全球RPA市场份额预计仍将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Forrester的预测指出,未来每4个信息工作者中就有一个会从软件机器人或RPA中获得帮助。
由此可见,RPA自动办公已成趋势,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RPA之所以会如此受到企业青睐,主要源于其强大的技术优势:
特别是在数据导入、数据处理和验证、识别和管理异常、报告和分析以及审计合规等方面,RPA将会大显身手。
企业实现自动化的方式有很多,云计算、人工智能供应商都能为企业提供想要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但当前看来,企业实现经营自动化的各种方式中,RPA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较于其他方式,RPA是一种简单、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不同于OA、ERP、CRM、HRM等企业管理系统,RPA以非侵入的方式部署,不会影响企业现有IT系统。它犹如一个“摆渡车”,在各种企业管理系统、办公软件之间实现数据流转。
RPA替代人力跨平台跨系统处理大量重复、规则性的工作流程,进而释放大量人力资源去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可谓企业流程自动化的最佳实践方案。
虽然RPA可以提升效率和生产力,但不具备思考能力,只适用于具有一定标准化、规则化的流程。
因此,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RPA更多是充当接受指令的角色,而AI则为RPA增加了决策功能。
与AI结合的RPA,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可通过NLP
(自然语言学习)
、OCR
(光学字符识别)
、ML
(机器学习)
等AI技术,拓展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在读取非结构化数据、做决策、保障执行任务准确率、衔接人机交互任务上更具优势。
自动处理发票,对于许多大公司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大公司通常会收到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发票。这意味着这些发票中的大多数总是包含非结构化内容,且格式也各不相同。
而RPA+AI正好可以用来处理这类发票。
R
P
A+AI
使用OCR、ML和NLP来理解发票文档的上下文,使其能够识别、提取相关信息,而无需为每个变体创建模板。
随着市场对RPA的预期越来越高,不具备AI能力的RPA将会被替代。
而经过AI加持的RPA,将以智能自动化重新定义企业的运作方式,解锁更多业务场景,进一步释放自动化的潜力与价值,帮助企业迈向智慧化升级,打开新的商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