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许纪霖之窗
我是无法归类的蝙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许纪霖之窗

“在学术与政治间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工作坊在沪召开

许纪霖之窗  · 公众号  ·  · 2018-11-19 22:5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许纪霖


简介

内容简介:1988年,许纪霖教授在《走向未来》杂志发表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在学术与政治间的近代知识分子》一文,曾经有过广泛的学术影响。30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并且拓展了新的论域。



“在学术与政治间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工作坊在沪召开




2018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学术与政治间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12届现代中国的思想与政治系列工作坊在上海举办,本届工作坊旨在聚焦讨论在学术与政治场域之间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日本同志社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20余位学者应邀参加。

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主办,本届共被划分为六个单元,学者们基于自己的研究专长,围绕论坛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人

思想世界和政治实践


尤小立

苏州大学

哲学系

适逢“五四运动”百年将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人的考察引起了参会学者极大的兴趣。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尤小立从法兰西“理想”形象在晚清民初的建构与消解入手,探讨了晚清和民初知识人接受外来思想的复杂性和《新青年》思想共同体的思想多歧性,并对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内的彼时知识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踯躅的复杂心态和由此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魏万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魏万磊通过详细比照梁启超、梁漱溟、学衡派等的西学根据、中学资源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歧,探讨了作为“科玄论战”中侧翼的“文化保守派”的知识结构与思想观念的复杂性,为更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版图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徐佳贵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佳贵通过对经亨颐与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地方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在实践过程中政学关系相互交织又彼此博弈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并对如较少关注浙江省教育会、对五四“前史”关注不足等既有研究中的若干可进一步完善之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2

左翼知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左翼知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同样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唐小兵以“革命的囚徒”为题,结合《萧军日记》等史料,对作家萧军在延安时期的精神史做出了分析和考察,认为其理想的悲剧性和认识与行动之错位性以及个人意志上的超人主义,赋予了萧军在人格上的独特魅力,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的知识人个案。



章可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章可通过对“人道主义”在“后五四时代”所呈现出的腹背受敌的窘境的研究,探讨了其在思想和理论层面的伦理性缺失与在社会和实践层面受到左翼革命理论的冲击,从而使得其普适性遭受了削弱和消解,最终通过共产革命对“人道主义”概念的改造,进而演变成了以“阶级和敌我区分”为核心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



王锐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王锐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参与者对国家问题的关注”的问题意识入手,结合彼时的思想语境和相关史事,讨论了陈独秀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与思考,对其思想言说和政治实践均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就如何处理陈独秀那一代学人的历史遗产,如何实事求是地熟悉中国现实状况,将远西之学内化为贴近中国问题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3


“主义时代”背景下

知识人的政学关系和话语论争


韩戍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韩戍以台北“国史馆”藏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详细地史料查考,对蒋介石与《申报》、史量才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最初蒋介石与《申报》并无直接关系,主笔陈冷在言论方面也能基本与蒋和睦相处;而随着史量才辞退陈冷,全权接管《申报》舆论并引导其不断走向与蒋的对立面,最终激怒了蒋决定暗杀史量才;同时随着史的被暗杀,蒋反而不再谋求直接控制《申报》,从而使得后者可以继续维持其“民间报刊”的身份。



胡悦晗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胡悦晗以天津市档案馆藏档案为基本史料,以天津地区在战后的1945-1949年间的情况为例,对其伤兵滋事并不断制造军民纠纷和军警冲突,而国民党地方政权却因军事与政治双重危机而只得以有限的慰劳活动和福利给予以安抚伤兵的情况做了深入考析,并进而深入讨论了国民党军、政机构联动治理失败的内在动因。



卢华

华东师范大学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卢华主要分析了1924年国民党在一大后,因确立“以俄为师”、“联俄容共”而接受了列宁主义,从而在处理如何将其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相互接榫的问题上,围绕党与革命、阶级与国家和以“主义”塑造革命“新人”等问题,形成了三种革命方案,即以戴季陶等人为代表的伦理化国族方案、以陈公博为代表的整全性革命方案和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共和—社会主义方案,并就三种方案的形成过程、内在理路和政治实践做出了考察。



范玉亮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4


晚清知识人精神风貌

和政治话语的相互形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范玉亮以“戴季陶主义”为中心,从思想史的“内在理路”的角度分析了其所具有的的理论特色及其在国民党意识形态重构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并以国民党意识形态的身份深刻影响了1930-1940年代的中国。



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本届工作坊的与会人员同样对晚清知识人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高波敏锐地注意到晚清京师政治中“同治”话语所发生的嬗变,从辛酉政变后以有“当代睿亲王(多尔衮)”之称的奕䜣为核心的取法“顺治朝”的含义,到了同治中期,随着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两宫权威的增强而嬗变为仿效“元祐之治”的概念,以期为两宫与清流的权威拓展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而1880年后的政治格局的变化,又激发了新一代清流渴望期待宋神宗与王安石式的“君相同治”,从而促成了“同治”话语含义的再次嬗变,最终被慈禧太后以威权手段强行终止,也宣告了“同治”局面的失败及其相关话语的日渐空洞化。




沈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洁以《共和语境下的“忠义”书写》为题,报告了对武昌起义至民国成立过程中的殉难官绅的心态、精神和行动的深入思考,结合《辛亥殉难记》、《恽毓鼎澄斋日记》、《郑孝胥日记》等史料还原了彼时复线的历史,呈现出辛壬鼎革之际,殉难者的不同伦理资源和记录者在共和时代记录“殉难”,造成的“忠义”随着语境变迁所发生的含义变迁,为更为深入地理解彼时中国共和话语的内在矛盾和暧昧复杂的历史景况提供了新的路向。



侯庆斌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侯庆斌通过对陈福勋、葛绳孝和金绍城的深入研究,考察了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的地位、来源和权势升降,指出会审公廨设立后,谳员成为沟通华洋当局的重要窗口,兼具司法和行政等多重职能,周旋于华洋各派势力之间,既要成为华洋当局的缓冲带,又要维护清政府在租界的法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终却因缺乏固定的品秩和行政资源,导致其势力日益受制于西人,从而也成为租界日渐沦为“国中之国”的动因之一。



5


文学论域内

知识人的译介实践和思想观念


瞿骏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通过对1920年代南京高等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学衡》派与北京大学、新文化主流人物的“南北之争”的深入考察发现,这场“南北之争”的目的乃是为了应对包括“无政府主义”流行等在内的“新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焦虑,而南北之间的老师辈与学生辈在态度、立场等方面均存在着态度的歧义和暧昧的联系,同时以胡梦华与马修·阿诺德的译介为例对其所利用的西学资源及其产生的影响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葛飞

南京大学

文学院



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葛飞以中文、英文、德文、俄文等多语种文本之间的相互译介为例,探讨了中国文坛对左祝梨《关于亚克与人类的故事》的译介与解读,并对在此过程中所反映的彼时知识人的思想变化和心路历程做出考察,通过比对各语种间的文本及中文译本中鲁迅与胡愈之的译本,分析了鲁迅在左转之后,尽管只是在并未公之于众的私人谈话和书信中才表达了对“将来命运”的种种隐约,但通过对其译介作品的深入查考,仍可窥见这种不便明言的对“将来的黄金时代”的深深隐忧。




彭春凌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春凌通过对中文、英文、日文等多语种文本的查考,以关于“变化”的关键碰撞和知识生产为题,讨论了全球史视域下的汉译《斯宾塞尔文集》,指出《斯宾塞尔文集》作为跨语际实践的结果,其原文与译文的差异不但成为考察彼时英、中、日三种语言圈的交叉与互动的重要例证,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彼时三国知识人的观念碰撞和思想抵牾提供了可能,而通过全球史的考察更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方法论视域。



邓军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研究员邓军以《近代中国世界语与“无根”的世界主义》为题,以世界语为切入点,讨论了近代中国接受世界主义的“根”性问题,认为在晚清民初,世界语和世界主义被无政府主义和新青年群体所接受,看似只与未来相关,实则业已建立在民族主义的根基之上。及至1920年代后,虽然世界语逐渐普及,世界主义却随着意识形态化的逐渐加强和以“国际主义”为指归的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挑战而日渐式微,最终在1949年之后,彻底脱离了世界主义的情怀而沦为众多语言中的一种,而通过对这一过程中的梳理,也有助于我们破除对世界主义一元的理解,并进而探究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获得自身正当性和实践可行性的诸多可能。




在随后进行的圆桌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对本届工作坊做了总结,并就如何创新工作坊的会议机制,从而使其更好地成为学界同仁交流思想、砥砺学问的平台向与会学者征询了意见。日本同志社大学全球化研究科村田雄二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本届工作坊论文质量总体较高,讨论热烈深入,并就近代史如何与古代史、世界史互通,思想史研究的全球史转向,左翼知识人的精神史考察等问题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并同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村田雄二郎

日本同志社大学

全球化研究科



工作坊议程


11/10

周六

第一场  8:30-10:00

主持:村田雄二郎

尤小立

法兰西“理想”形象在晚清民初的建构与消解——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魏万磊

从“科玄论战”的侧翼看新文化运动文化保守阵营的复杂性

邓军

世界语与无根的世界主义

自由讨论

第二场  10:15-11:45

主持:葛飞

唐小兵

革命的囚徒——延安萧军的精神史

章可

腹背受击:后五四时代“人道主义”的困境

王锐

陈独秀的国家观(1897-1922)

自由讨论

第三场  14:00-15:45

主持:尤小立

韩戍

蒋介石《申报》、史量才关系再研究

胡悦晗

伤兵滋事与国民党军、政机构联动治理的失败——以战后天津地区为例(1945-1949)

卢华

“主义”的分化:国民党内部围绕列宁主义的接受、冲突和话语之争

(1924-1927)

范玉亮

国民党意识形态之重构:戴季陶主义再研究

自由讨论

第四场  16:00-17:30

主持:彭春凌

高波

晚清京师政治中“同治”话语的形成与变异

沈洁

辛亥殉难:共和语境下的“忠义”书写

侯庆斌

厕身中西之间: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与租界华洋权势变迁——以陈福勋、葛绳孝和金绍城为例

自由讨论

11/11

周日

第五场  8:30-10:15

主持:唐小兵

瞿骏

在西洋文学中思考中国问题——胡梦华、马修·阿诺德与1920年代读书人的“南北之争”

葛飞

反乌托邦的叩问:左祝梨的《亚克与人性》在中国

彭春凌

关于“变化”的观念碰撞和知识生产——全球史视域下的汉译《斯宾塞尔文集》

徐佳贵

湖畔风云:经亨颐与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

自由讨论

第六场  10:30-12:00

主持:许纪霖

引言人

村田雄二郎  尤小立  瞿骏  唐小兵

葛飞  彭春凌  沈洁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以下链接


历史的求真与求解 | 许纪霖作品集研讨会实录(上)

历史的求真与求解 | 许纪霖作品集研讨会实录(下)

许纪霖 | 林同济,从国家主义到道法自然

许纪霖 | 近距离看哈贝马斯

许纪霖 | 近代中国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许纪霖 |“土豪”与“游士”,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士大夫精英(上)

许纪霖 | “土豪”与“游士”,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士大夫精英(下)

许纪霖 | 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

许纪霖 | 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

许纪霖 | 梁漱溟:狂出真性情

许纪霖 | 中国文化之“魂”需要现代社会之“体”

许纪霖 | 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区别吗?

许纪霖 | 张灏,深思的哲人

许纪霖 | 与老师们谈谈读书与读书人

许纪霖 | 城市“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的知识分子

许纪霖丨没有贵族精神,何来贵族?

许纪霖 | 现代中国的双城记:魔都与帝都

许纪霖 |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

许纪霖 | 什么才算是宜居的好城市?

许纪霖 | 抢红包的春节,找得到“我们”吗?

许纪霖 | 王朝气数将尽,他能力挽狂澜吗?

许纪霖丨“旧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运

许纪霖丨红舞鞋一旦穿上是停不下来的

许纪霖等 |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上)

许纪霖等 |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下)

许纪霖等 | 文明与帝国:西方的两张面孔(下)

许纪霖等 | 文明与帝国:西方的两张面孔(上)

许纪霖|你所知道与不知道的南北文化

梁文道、许纪霖等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许纪霖等 |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许纪霖 | 践行工匠精神,越“傻”越好

许纪霖 | 以出世的精神入世,以入世的精神出世

许纪霖等 |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下)

许纪霖等 |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许纪霖 | 高考恢复四十年的思考

许纪霖 | 智慧如撒落在汤里的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